序
我公司有个领导,是斯坦福大学毕业的,能力超级强。
有一天我跟他出去吃饭,在美国吃饭是要给小费的,吃完饭拿到账单,只见领导就拿着计算器吭哧吭哧地算,算小费该给多少。我当时就很纳闷,心想不就是算一个小费吗,直接心算不就好了,有必要用计算器吗?
堂堂斯坦福大学毕业的学霸,竟然连简单的计算都不行,那一刻我觉得,美国人这数学真不行啊,比我们中国人差远了!
可是后面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
有一天我跟领导去图书馆,只见有个人捧着一堆书从图书馆出来,结果警报响了,应该是其中有一本书他忘了登记。
可是有十几本书,到底哪本书忘了登记呢?按照我的想法,每本书挨个试一遍,试个十几遍就能试出来了。
可是领导的做法却让我大吃一惊。
他走过去把那堆书分成两摞,先找出哪一摞里的书有问题,然后把那摞书分成两份,再去找哪一份里有问题。就这样,只试了4次,他就找到出问题的书了,比我那挨个试验的笨方法,快了好几倍!
那一刻,我真是对领导佩服得五体投地,人家数学不是不行,只不过他们的数学不是强在计算,因为他们觉得人脑再快,能快得过电脑吗,计算这些用电脑搞定就可以了,而他们更注重的是数学运用能力。
其实我们对孩子的数学教育,就存在这样的思维误区。
很多爸爸妈妈觉得,只要孩子数学题做得快、考试分数高,就是学好数学了。
是这样吗?当然不是!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数学教育的意义。当AI可以在秒级时间内完成海量数学题,且正确率远超人类时,如果我们还停留在培养“计算器式”的能力,那无疑是让孩子与机器进行一场注定失败的赛跑。
但是AI有个缺点,它只会死做题,不会灵活运用。而人就不一样,人能通过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发明很多伟大的产品。人可以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AI、指挥AI为我们服务。
而要达到这样的能力,就需要孩子开拓思维,跳出传统刷题的框架,多思考、多应用。这就是我们写这本书的初衷。
我们想让孩子了解,课堂中学习的那些数学知识、公式定理,都是怎么得来的,从而加深他们对课本知识点的理解。
我们想带着孩子观察古人探索数学的过程,从而思考该如何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想帮助孩子不仅会读书,还会观察、会分析、会思考,将来在人工智能时代,可以驾驭AI为我们更好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