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晟陶
“首席组织官”创始人
龙湖集团原执行董事及CHO
宝洁(P&G)公司原人力资源高级经理
哈佛大学神学院宗教、伦理及政治硕士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MBA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士
左谦
“首席组织官”联合创始人
龙湖集团原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
北京大学环境地理学博士
北京大学环境学学士
蔡地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领导力与组织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山东大学管理案例中心主任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
西安交通大学工学学士
当高歌猛进、野蛮生长的裸奔时代成为过往,高质量发展成为企业在新时代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打造一支真高管团队也就顺理成章成为了杠杆解。
带领企业实现业务转型和组织迭代,穿越周期,需要一支能把弯路走好的“真高管团队”。真高管团队的“真”,主要体现在真才实学、真情实感、追求真理、“真的”第一团队。如何打造这样的团队?作者认为可以从7个方面入手:一号位、外部适应性、真高管、使命愿景价值观、共同语言、场域、复杂关系。这七个要素组成了首席组织官的“真高管团队模型”。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真高管团队模型”,对其中的每一项进行了深入探讨,推动企业认识到“真高管团队”重要性,助力企业打造“真高管团队”,引领企业发展。
房晟陶
“首席组织官”创始人
龙湖集团原执行董事及CHO
宝洁(P&G)公司原人力资源高级经理
哈佛大学神学院宗教、伦理及政治硕士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MBA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士
左谦
“首席组织官”联合创始人
龙湖集团原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
北京大学环境地理学博士
北京大学环境学学士
蔡地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领导力与组织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山东大学管理案例中心主任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
西安交通大学工学学士
如何打造这样的“真高管团队”?一般人能想到的要么就是换高管,要么就是规劝一号位改变。“首席组织官”原创的真高管团队模型,远远超越了这样的常规思维,包含七个核心要素:一号位,外部适应性,真高管,使命、愿景、价值观,共同语言,场域,复杂关系。这七个要素之间有着丰富的相互代偿、相互促进的可能。
这样的思维框架将会帮助你更有效地分析高管团队的问题,忍受短期内无法改进的问题,找到可能的改进点、代偿点,制定更有效的干涉策略。
序言
先有真高管团队,再有真高管
2018年12月4日,我在公众号首席组织官上发表了《从团伙到组织的关键是能否有五六个“真高管”》这篇文章。
这是“真高管”这个词第一次正式出现。
为什么会写这篇文章,并提出“真高管”这个概念?主要是因为,在2018年之前5~10年的风起云涌的创业大潮中,“高管”大量涌现,扔个砖头就能砸到几个副总裁(VP)和CXO。这些高管,在职责上确实已经承担了高管的责任,但在能力、角色定位上还是与合格的高管有普遍的差距,而且创始人、一号位也不知道怎么去发展他们。在经历了创业初期的“乱拳打死老师傅”的小成之后,这种“小马拉大车”的现象就成了众多创始人、一号位普遍关注的对象。
于是,我就随手写了这篇文章,点评了这个现象并给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
文章发表之后,引起了很多共鸣,阅读量比较高。
我记得肖知兴老师有一条点评:“有五六个真高管,在中国基本就能打遍行业无敌手。”
确实如此。我在写文章的时候,用了“五六个”这一并没有经过什么科学论证的数量,主要就是为了区别于一两个:“为啥是五六个而不是一两个呢?如果是一两个,还是会有很多偶然性(比如夫妻、兄弟、同学)。如果是五六个,创始人兼CEO在这方面的能力一般就可以通过考验了。”
事后想想,能有五六个真高管,那真的是非常奢侈的事情了,在一个行业里闯进决赛圈肯定是没问题了。
很多创始人尤其喜欢这篇文章,纷纷转发给他的高管团队,暗含的意思就是:你们看看自己是不是“真高管”。
我还记得有一位创始人有个特别有意思的举动:他故意把文章的副标题用笔挡住,然后把其他内容拍照发给了他的高管。
为什么要挡住副标题?副标题是什么以至于需要被挡住?
副标题是:产生“真高管”的关键是创始人兼CEO与他人建立有质量的关系的能力。
关于这位创始人是否同意副标题的观点,我并没有深入跟他探讨,但是我能肯定的是,这句话能触动很多创始人、一号位。
说高管不行是容易的,关键难点是如何帮助他变行。
如何发展真高管?在发展真高管的过程中,创始人、一号位是个什么角色?“成为真高管”靠高管的个人努力够吗?
在这篇文章中,我提出了这样一个假设性问题:对于个体而言,从伪高管到真高管的提升路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且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缺失某些部分的能力,会不会有这样一种更加高效的实现路径—创始人兼CEO与一群“伪高管”或“非高管”首先进化成一个“真高管团队”,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团队成员都逐渐进化成为“真高管”。
我当时的回答是:“有的,而且必须有。”
从2019年开始,首席组织官团队就开始基于“先有真高管团队,再有真高管”这一基本假设,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思考和研究“如何打造真高管团队”这一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尽管市场上已经有很多关于“团队”的书籍、方法论和培训课程,但存在三个普遍问题:
第一个普遍的问题是,大量的方法论更适合中层团队、项目团队、任务团队,但是鲜有关于公司级领导团队的方法论,尤其是关于创业探索期、快速成长期的公司级领导团队的。事实上,我们的市场上有大量这种处于创业探索期、快速成长期的公司。
以那些老牌公司的标准和视角看,这些公司的领导团队表面上看起来都像“杂牌军”“童子军”,根本称不上“高管团队”。但是,所有未来优秀甚至伟大的公司,不都是从这种状态中成长起来的吗?
处于这种状态的公司的领导团队,有什么规律?如何在现实条件下“打造真高管团队”?
市场呼唤一些有指导意义的方法论。
第二个普遍的问题是,大量的方法论强于指出问题和不对的地方,但是对“怎样做才可能对”刻意避开。指出痛点是很爽的,但是关键的挑战还在于给出解决问题的方向及方案。
给出解决问题的方向及方案是件非常冒险的事情。一方面,领导团队、高管团队本质上是个“动态复杂的社会系统”,问题没有唯一正确解和绝对正确解。另一方面,有些问题是无解的,至少在短期内是无解的,比如,一号位系统思考能力不强或没有使命感,或者老板和老板娘形同陌路,怎么办?
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很多方法论就没有着重于“怎样做才可能对”,而是着重于“哪些是错的”。
第三个普遍的问题是,即使有一些关于领导团队、高管团队的方法论,也是直接来自欧美的“直译”。这也可以理解,我们的民企管理实践本身就没多少年,还没有多少“最佳实践”,甚至连“成功实践”都很少。与此同时,不可忽视的是,我们的领导团队、高管团队绝大部分情况下都还处于“创始人时代”,与欧美的“职业经理人市场”的状态非常不一样。比如,乔布斯、马斯克想做点儿创新的事,可以找到大量经过扎实训练的职业经理人。这两点不同,导致中国企业在打造高管团队的时候会面临非常不同的挑战。
基于“先有真高管团队,再有真高管”这一基本假设,结合上述三个普遍的问题,我们研发了“打造真高管团队”公开课,并于2019年12月首次推出。
2020年8月,我们更新迭代了课程设计,又首次推出了“打造真高管团队特训营”。
这个三天两晚的特训营,每次都有4~6个不同公司的高管团队(一号位带队)共同参加。截至2024年6月,已经有超过130家公司的高管团队参与了这个特训营。也就是说,我们在短时间内,密集地接触和观察了大量的高管团队(其中大部分处于快速成长期和创业探索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于“真高管团队”这个话题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书汇编了我们在这几年中与“真高管团队”这个话题相关的文章。在准备成书的时候,我们对相关的内容进行了调整、迭代和整合。对2025年的新版,我们又进一步做了修订。
“真高管团队”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又非常有价值,我把它称为“组织工作王冠上的宝石”。尽管我个人也曾陪伴过高管团队成长并自认为曾经打造过“真高管团队”(在龙湖集团任职执行董事兼首席人力资源官时),之后我和首席组织官团队也对大量高管团队进行了观察和辅导(在特训营、内训、咨询中),我们也决然不敢说我们就掌握了真理,那就太自大了。
不过,我们还是愿意把我们对于“真高管团队”这个议题的一些观察、总结分享出来,希望对一些创始人、一号位、高管、HR及组织专业工作者、学者有所启发,也欢迎各界读者提出反馈、批评和建议。我们会继续研究这个议题,不断总结提炼,为沉淀中国管理知识及实践添砖加瓦。
房晟陶
首席组织官创始人
2025年2月于北京
目录
序言 先有真高管团队,再有真高管
第1章 真高管团队真在何处 / 1
真高管团队的衡量标准 / 3
真高管团队善于在真理处相遇 / 8
真高管团队的成员是“成年人”,又“够简单” / 12
第2章 通过模型系统理解真高管团队 / 21
真高管团队模型的七个构成要素 / 24
七个构成要素的连接和整合 / 33
第3章 一号位: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 37
一号位要能够平衡勇气和谦卑 / 39
一号位要善于搭配核心球员和角色球员 / 43
一号位要善于“最后发言” / 49
优秀的一号位都乐于被领导、善于被领导 / 53
创始人的五大迷思,堪比中年人的三大错觉 / 56
识人用人,过于追求确定性,就会失去可能性 / 62
第4章 外部适应性:胜利先于和谐 / 69
高管团队的核心责任是外部适应,不能简化为“战略+打胜仗” / 71
高管的核心责任是在正确的方向上取得战术突破 / 77
“Strategizing”才是真高管团队的核心挑战 / 85
业务战略不清晰,组织工作怎么干 / 93
第5章 真高管:真金不怕火炼 / 101
真高管,既要有自定义角色感,又要有钝感力 / 103
真高管,既能干又能说,还能用不平衡打破现状 / 116
真高管,是职责/角色的四合一,就像一个优秀的妈妈 / 124
专业、职业、创业精神是中年高管的三大普遍挑战 / 133
从中层到高管,时间分配的四大陷阱 / 140
第6章 使命、愿景、价值观:道不同不相为谋 / 145
塑造共同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是真高管团队的必修课 / 147
共创使命、愿景、价值观的六个关键问题和两项重要提醒 / 152
没有使命、愿景、价值观,高管们可能越学习越焦虑 / 161
第7章 共同语言:话不投机半句多 / 167
想要高效愉快地开会,得先有点儿共同语言 / 169
没有共同语言,高管们对组织问题的诊断就如鸡同鸭讲 / 177
共同语言+刻意练习,高管们才能改变对
组织问题的片面认知 / 182
第8章 场域:天地之大德曰生 / 191
场域没有生成性,高管团队就“真”不起来 / 193
要允许甚至创造标签式、评判式反馈的存在 / 199
恬然澄明且有行动力是一种理想的精神及情绪状态 / 208
很多高管团队开会都需要“护场” / 214
第9章 复杂关系:哀莫大于心累 / 223
一号位要勇于迭代更新一两个关系 / 225
“治未病”是解决好高管团队复杂关系问题的最佳策略 / 229
你的高管团队有没有“不可讨论之事”和“断点” / 233
3F型创业高管的自我进化 / 237
第10章 真高管团队模型的综合理解和应用 / 245
打造真高管团队,就是建立微缩版的组织 / 247
组织的魂魄在于2.5个“大才” / 251
“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是外聘高管成功的秘诀 / 257
创始人和空降高管的关系进阶 / 261
高管团队如何打破和改变“小心翼翼”的状态 / 265
高管团队绩效管理的三个重要发力点 / 269
跋 生成式AI时代,我们的社会更加需要“真高管”和“真高管团队” / 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