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蕾蕾,复旦大学医学博士,美国Emory大学心内科博士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主任医师,复旦大学内科学(心血管病)博士研究生导师。擅长疑难心血管病变超声诊断及心内科疾病诊治。热爱医学科普,历年来发表医学科普文章约200篇。出版心血管科普故事书《医生最懂你的心——心脏故事》《说句心里话》,被评选为“2017健康中国年度杰出科普作品”等。
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约3.3亿。城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中,心血管病占首位。——《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
心血管疾病种类繁多、涉及面广,患者不论年龄和性别。这些病变牵涉到医学和其他科技领域的很多知识。医生看病,首先要“眼见为实”。但疾病总是有很多混淆和干扰因素,失之毫厘则谬以千里。此时绝对不能就病论病,要去查看、去倾听、去安慰、去取得信任,而不单纯相信眼睛所看到的那些景象。看病,往往需要超越“眼见为实”。
本书用发生在医院内外的生活故事,讲述了冠心病、高血压、主动脉夹层、早搏、起搏器植入等日常医疗活动中最受关注的问题。
程蕾蕾,复旦大学医学博士,美国Emory大学心内科博士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主任医师,复旦大学内科学(心血管病)博士研究生导师。擅长疑难心血管病变超声诊断及心内科疾病诊治。热爱医学科普,历年来发表医学科普文章约200篇。出版心血管科普故事书《医生最懂你的心——心脏故事》《说句心里话》,被评选为“2017健康中国年度杰出科普作品”等。
1、作者程蕾蕾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全国心内科排名前三、上海市心血管病临床质控中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有近30年临床经验。
2、心血管疾病种类繁多、涉及面广,患者不论年龄和性别,这些病变牵涉到医学和其他科技领域的很多知识,误诊率极高,需要专业人士为大众科普。
3、本书用发生在医院内外的生活故事,讲述了冠心病、高血压、主动脉夹层、早搏、起搏器植入等日常医疗活动中最受关注的问题,让获得相关的知识变得简单。
4、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会会长葛均波作序推荐,作者陈村、演员胡歌真诚推荐。
5、本书最后有书中所有科普知识点的索引,方便读者查找。
眼见就为实吗?
——葛均波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内科医师分会会长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心血管疾病种类繁多,涉及面广,从幼到老均可累及。从专业角度,我们将心血管疾病大致分为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心肌炎与心肌病、心包疾病、血栓栓塞性疾病、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等;随着科技发展,新兴亚专科不断涌现,包括肿瘤心脏病、代谢心脏病等。这些病变牵涉到医学和其他科技领域的很多知识,即便是医学生,也要经过多年寒窗苦读,才得以窥其门径。而复杂众多的医学名词,经常令普通民众望而却步。实际上,大部分病变在早期都有迹可循。如何预防与尽早发现疾病,需要大力推行科普宣传。
我们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是教育部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心血管临床质控中心,每天接诊来自全国各地的心血管病患。我学生程蕾蕾教授在临床一线勤恳工作将近三十年,她利用业余时间,将真实病例予以改编,撰写科普故事书。“医学术语太难懂?讲个故事给你听”,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科普承载形式。
疾病诊治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论科技发展到什么程度,辅助治疗都不应该替代医生对病患面对面的望闻问切。临床上的每个病例,就像一个个重案要案,需要呕心沥血去查看、分析与探究。很多时候,病人不舒服的症状以及检查结果,只是冰山浮出海平面的10%,如果不仔细去往下追查,很可能忽视、延误甚至误诊病例,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医生看病,首先要“眼见为实”,就是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去触碰感知,获取第一手资料;然后还要超越“眼见为实”,因为疾病总是有很多混淆和干扰因素、病患的难言之隐以及看病过程中的偏倚倾向,最终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时至今日,临床上依然不乏继发性高血压没查明病因就应用降压药,使得原发病变一再掩盖;凡是胸闷胸痛一概作为心肌缺血处置;只要发现肌钙蛋白升高就以为发生了心梗;更不要提各种系统性病变累及心脏被当作心脏孤立性肿瘤、肿瘤患者抗癌治疗中的心血管不良反应被一再忽视等情况,这些都需要我们实实在在去看见、去发现。
那么,心血管疾病对医生来说尚且如此,普通民众还有什么方法能知晓并记忆呢?
在这本书里,程教授另辟蹊径,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常见心脏病以及最新医学科技进展,这些知识无缝嵌入故事情节,有些是对事态转折的阐述,有些是意想不到的推手,有些是看到结局之后的解释,令人在阅读的时候,跟随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顺其自然地接受了医学知识,同时了解了书中介绍的医务人员的工作节奏。
在儿童专科,药剂往往做成甜蜜蜜的味道,孩子才肯咽下去;对于医学科普,枯燥乏味的宣讲收效甚微,医学科普非但需在药里加糖,更高明的方法是在糖里面加药,而对于广大读者,好看的故事就是美味的糖果,大家在津津有味看故事的同时,也补充了医学的养分,一举两得。
因此,我郑重推荐这本“读起来不累”的科普故事书,医患双方以文字为媒介,一起联手捍卫心脏健康!
自序
站在最高处的石头是星辰这是我的第五本心血管科普故事书。
这本书的缘起,是一个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的科幻故事。而这个科幻故事,是在跟同事闲聊的时候无意间发现的:既然我们的眼睛成像是基于透镜原理,那么,外界事物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应该都是倒置的。当然,大脑可以通过各种精密的调整,使得我们的视野呈现出正立图像。如果这样的话,在眼科领域就应当存在为数不少的、因为疾病或者外伤等原因引发的视野倒置的病患。但实际上,并没有。
我这个问题问倒了很多眼科专家。他们都没能给我一个令我信服的答案。我广泛检索文献,发现在世界范围内也鲜见视野倒置的病例报道。这就很令人深思了,因为现代医学的诊断都基于物理基础,每一种病变对应着一种病理改变。就好比,因为冠状动脉血管堵塞了,所以心肌细胞缺血梗死了;因为肿瘤放疗的射线损伤心包了,所以病人新发心包积液了;因为血压升高了,所以血管无法承受增高的压力而破裂,导致中风了。那么,既然外部光线透过眼睛的晶状体,在视网膜倒映成像,那么理论上就应该有一根或者几根神经、一块或者几块大脑区域主理视觉倒置的矫正。以此类推,这世上这么多人,每天因为眼部病变而就诊的不计其数,所以,总应当有一部分人是因为主理视觉倒置的神经或者大脑中枢受损而出现视觉倒置的现象。但是,纵观古今中外,并没有这样的例子。
有一段时间,我为这个问题着迷。既然眼科同事给不出让我满意的答案,我就天马行空去幻想的世界恣意遨游。所以,这本书最初成形的就是文末附录的那则短篇科幻《往日重现》。
因为《往日重现》,我继而想到,既然我们每天看到的影像其实并没有那么直接客观,那么,“眼见为实”这句话还成立吗?
这样的思考延续到了我的日常临床工作中。我的答案是,在医生看病时,很多时候需要超越“眼见为实”。
如果不花心思把病人当作一个整体去考虑“这个人不舒服究竟是什么原因、应该怎么办”,而只是综合各项检查报告给出诊疗意见,很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因为我们看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长在人身上的病。
病人的痛楚,一部分来自疾病本身,也有一部分来自需要细微观察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变化。这些就好比看不见的潮水,承载着病情,起起伏伏、时隐时现。
与看病相比,人际关系更具有两面性和复杂性。人的决断力经常受到时间、地点、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影响。人际关系才是真正的无法两次踏入的河流。这世上几乎每个人都会得心脏病,人际关系更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规避的,而当心脏病和人际关系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改变的不仅仅是生病的结局,甚至会扭转某些人的人生轨迹。我也采用了这样的例子,推动着本书中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我看过的文学作品及影视剧当中,几乎没有不涉及任何医疗内容的。医学与生活,历来血肉相融。因此,我在书中如实写出我的感悟,那就是当我是个年轻医生的时候,会抱怨、指责、讨厌一些“不讲理”的病人和家属;而当我的医生生涯磨砺了二十八年之后,我变成了一个“态度非常好、极具同理心”的医生,这样的转变其实并非我的职业素质发生了多大质变,而是我在旷日持久的学习与实践中,深刻意识到在医患关系中,病人永远是弱势群体,如果这些弱势群体表现出不耐烦、焦躁与憎恨,那么他们的身上除了疾病的痛楚之外很可能还遍布着生活的暴击,所以,此时绝对不能就病论病,我要去查看、去倾听、去安慰、去取得他们的信任,而不单纯相信眼睛所看到的那些景象。
看病,很多时候需要超越“眼见为实”。
当你了解到那些藏在冷冰冰的化验报告、片子和检查结论下面的故事,你就不会生气了,你会无比同情和怜悯这些身心受创的病人,“蛮横不讲理?其实他们只是病了”……
在这本书的初稿完稿之时,恰逢OpenAI的划时代新闻发布,人工智能仅仅通过几行字,就能制作出真假难辨的视频影像。有人惊呼,真实与虚幻之间的界限已被打破;还有好事者来问我:“程医生,以后看病有AI就可以了,你们要失业了!”
我坚定地认为,我程医生不会失业,我们医疗行业需要优化但绝对不会整体消亡。心脏病疑难、复杂、凶险,而且,这样疑难、复杂、凶险的病变发生在人体,可能与全身其他脏器发生各种各样的关联,所以,需要医生反复查看、思索、对比、联想、甄别,需要医务人员带着感情去抚平病人的身体和心灵的创伤。而这一点,机器不行,AI不行,不带着感情的温度,不行。
与此同时,医生的喜怒哀乐其实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病人的诊疗结果。所以,我喜欢在每本书里都掺入医护自己的故事,向大家展示一下在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紧张操劳中,我们的职业生涯相当不容易,也请病患和家属能够充分理解我们。医务人员下了班也要买菜烧饭的,也要辅导小孩功课的,也要成家立业的,也会为买房置业而烦恼的,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也藏着儿时的梦想以及曾经遇到过的人。
在我的电脑里,有一个文档叫《素材小金库》。日常看病中,如果病人或者家属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或者很多次被询问到同样的心脏病问题,以及一些发生在医务同事和年轻医生或医学生身上的故事,我都会用三言两语记下来并插入图片、照片。
不知不觉中,《素材小金库》累计已经超过十二万字,而且因为包含了不少图片和照片,所以文档变得很大。每次打开的时候,电脑都会停滞一下,文件才能打开。
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从《素材小金库》里精心遴选了最精彩的故事,重新组织,抹去隐私,用于写作。但其实这些选出来的故事最后并没有完全用到,因为每天的临床实践中,我又有很多新故事。在描述这些故事的过程中,我跟随情节嵌入了继发性高血压、冠心病、主动脉夹层、早搏、起搏器植入等日常医疗活动中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并通过书中人物的话语进行解释和回答。
近年来,多学科协作是发展趋势,因为人身上的病往往千变万化、相互牵连。比如,肾功能减退会引发高血压,系统性自身免疫病会同时累及心脏和眼睛,抗肿瘤治疗会诱发高血压、高血脂、心律失常、心肌炎和心力衰竭等。而我的专业方向是肿瘤心脏病。所以,我在这本书里除了常见心脏病之外,也介绍了相关的免疫性眼病、肾脏肿瘤以及肾移植,等等。
写作的过程享受而煎熬。享受,是因为我无比热爱写作,这一个个人物、一则则故事,他们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他们让我不吐不快;煎熬,是因为作为一名资深临床医生,每天每时每刻都左支右绌,而长篇故事前后相扣,零星时间难以驾驭。不过幸好我们有春节长假,让我得以连续没日没夜写完了书稿主体。
这些日常故事司空见惯,但或许变成文字就能令人沉思。就好比,站在最高处的石头,抬头去看,就变成了星辰。
出一本书不容易。尤其是一本心血管科普故事书,除了故事要好看,其中的医学知识更加需要精准。
我衷心感谢我的同事心内科赵刚副主任医师、刘媛博士,眼科陈秀萍副主任医师,以及我爱人老刘对心血管、眼病、肾脏病等知识的协助审校;感谢我院宣传部齐璐璐部长对全文通读并给出建议;感谢陈村老师一如既往的支持与指点,村长就本文专门写了一篇读后感,并附上了他帮忙查询的、关于地球磁极逆转的参考资料。
书里的故事绝大部分都是真实发生过的,我是一名记录者。尽管为了保护隐私,我对它们进行了拆解和重新包装,但那些人物、那些话语、那些细节,都曾真真切切被我看见和听见,我用文字予以重现,也相信它们会引发更为广泛的共鸣。
最后,致谢我的家人,没有你们的支持,我再有三头六臂,也不可能坚持写作,尤其是我的女儿Happy,你是老妈的灵感源泉。
也向各位朋友汇报下,我的Happy已经不是个小姑娘了,她已经长大成年,现在好多事情我都会跟她面对面商量。
比如,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对她说:“妈妈写了,一定要听从孩子自己内心的想法,要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
Happy将信将疑:“真的吗?”
我点头:“当然真的呀。”
她顿时喜笑颜开:“老妈,那我可以收养小区里的那只黑白流浪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