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的艺术
大地艺术节原本的设想并不是艺术展(艺术节)。在大雪覆盖的山区,人们辛辛苦苦开垦农田,从事农业活动;但随着城市化发展,年轻人纷纷离开土地。不仅如此,乡村还要成为贸易的牺牲品,不时听到“停止农业”“奖励减少农耕”,甚至是“种田回报太差,还是到城里去吧”之类的“劝诱”。结果,由于人口稀疏化和老龄化,农田也随之衰退。城市和乡村的不平衡, 不仅导致了国土虚弱等致命问题,也剥夺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生存尊严。对经历过战败、战后混乱,顽强生存下来的七十多岁老人家来说,现在的社会过于冷漠。“在有歧视现象的社会里,人是不可能自由的。” 老人家们的不安有一部分是自然而然的天命。然而,长年生活的村庄消失,守墓的人也没有,担心“ 儿子下次回来大概是自己葬礼的时候吧”, 这种无可奈何与社会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更令人震惊的(对常年居住在城市的我来说),是因无法维持生计而导致的对自身认同的丧失。长年以来掌握的工作上的技术,如同岁时节令和生活习俗,是人的自尊与自豪。而在越后妻有,我深深地感到这种自豪感已经完全消失。虽然年事已高, 但老爷爷还是要在山野间来回走动采摘野菜,老奶奶还是要刨开积雪拔出萝卜和牛蒡。
农家正一户户消失的村庄里,如果能为这些老爷爷和老奶奶创造出开心的回忆就再好不过了,哪怕只是短暂的也好。这就是大地艺术节的初衷。
我把视线聚焦在梯田、挖渠引水的山沟、拦截弯曲河流后变成水田的冲积地等,人们在生存中创造的成果上。我想让更多的人看到这里用杉树做成的牢固屋梁、用弯曲的杉树板巧妙拼出的墙壁,或是因为人口减少而年年增加的空屋与废弃的学校——让艺术家把过去人们聚集的场所,把包含着一家人喜怒哀乐的地方的空虚和回忆变成艺术作品,展现在大家眼前。他们要赞美这里的生活,要唤起当地人们的自豪感,也要给来到此地的外来者以感动。这样,作品才能真正成为艺术,才能把自然、文明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清楚地展现在眼前。与其说这项工作是艺术史的延长,或是艺术家的个别表现,不如说是在传达生活的记忆,传递浮现于现实中的时间与空间的力量,更是表达了自然赋予每一个人的生理感受。
角质化、平均化的人类生理,被信息追赶,社会只偏爱具有实际功能的执行器官。与之相对,艺术就像人类诞生时的氧气那样在浮动、消逝,像摇晃中留下的精神轨迹。讲究效率与均衡的社会之中,我们要看到,只有艺术在追求人与人的差异并以之为荣。正因如此,70亿人才能与老爷爷、老奶奶一瞬间的光芒产生共鸣,同时演绎着各自的人生,怀着共同的感动生活在这个地球上。艺术就是这样的,从古至今都是人类最亲密朋友。艺术作为共通的世界风景而出现。
在此,我们开始思考这个列岛。思考踏上这个列岛的夏娃的子孙和远古智人。这既是追溯37亿年前生命的诞生,也是回忆137亿年前宇宙的诞生。我们必须以此为起点,因为人类脱离地球还仅仅只是梦想。
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在东西方“冷战”中被赋予了强力防波堤的角色,紧接着成为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作为亚洲要冲,成为美国的重要盟友。在这个过程中失去的东西,最显著地体现在这个国家大雪覆盖、人口稀疏的山区农业地带。国内外艺术家正是要在这些地方大显身手。起初,他们或许没有意识到,他们所看见的并不只是日本才有的问题,而是每个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都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让人预想到未来。艺术家在资产阶级革命以来巨大资本及强力科学主导的现代社会中得到锻炼,“艺术”作为曾经有效的社会认识方法,其本来力量在这片土地上遭遇质疑。不仅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这些艺术家,在20世纪创造出决定性成果的建筑领域,表现得更加显著,如MVRDV、原广司、卡萨格兰与林塔拉等,这些建筑家与艺术家一样,怀揣着共同的问题。
艺术家们对日本列岛的人们和国家发展历程稍有了解后,慢慢注意到,这片土地是与夏娃的子子孙孙在地球上的迁徙息息相关的。
大约6 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原始人类因为粮食危机,开始分散至全世界。众所周知,这不仅仅是因为单纯的饥饿,也因为有好奇心,有能够集体迁徙的沟通力和使用工具的智慧。这是第一次全球化。在3 万年前, 原始人类从南方迁徙到日本列岛,他们捕鱼拾贝、开荒种地、搭建小屋、播种、植苗,可以想见,这个列岛对他们来说是一片丰饶之地。现在的1.3 亿人口可以证明。
第二次全球化是大航海时代,所谓地理大发现。数万年前如兄弟般的人类,成为奴隶,惨遭杀戮。从此以后,保护土地成了人类的目标,这其中以传教士、贸易商、军队为主要人物。日本列岛也经历了这场洗礼,但由于地缘政治上的缘故,推迟到了150 年前。在此之前生活文化尚且残存, 但混乱却延续至今。这种殖民地主义,以“现代化”的名义残留于今,并伴随着通信国际化、金融资本主义的自由化、社会系统共通等美名,强有力地覆盖了整个世界。这也表现出资本无法控制的特性,并且开始摧毁作为自然一部分的人类。相反,我们也逐渐认识到,土地、气候等对自己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我们不仅被规范于社会结构之中,更被规范于土地和气候之中。这正是夏娃诞生以来,人类这个物种的命运,生理驱动着我们人类。
全球化同样发生在艺术领域。艺术作品在世界范围内买卖,不仅出现在画廊、美术馆,也与金融、贵金属商品在同样的仓库等各种场所展示。作品的价值被媒体左右,不是看作品本身,而是以其大众化的形象进行评价, 人类个体已无法驾驭。
但是,艺术走到现在,我们不得不用最单纯的方式再次追问,艺术作品所描绘的是什么?是人的何种外化之物?此时,人开始探索自身的生理活动,探索展现在眼前的领域;或是追问这些生理是如何被牵引到此处的。就这样,艺术家踏入社会结构,读懂精神的机理,追问科学的目的,开始追溯宇宙137 亿年的旅程。
在这里,还有一件值得留意的事情。那就是艺术这个领域在社会中的地位。艺术在学校一直是重要科目,也是各个文化类别的中心。人类被外化而创造出的艺术终于形成了她在社会中心的形象。
艺术史上,立体主义是从西欧绘画的传统根源进行脱离的运动。用立体主义处理的小提琴、吉他、瓶子、花和人物等,大家都知道有其共同的意义。如今,我们无法拥有共同的意义。但是大家都知道资本、网络、市场这些无法用眼睛看到、接触到的事物,也都知道料理、盘子、碗、庆典、舞蹈、庭院等我们身边的东西。来到越后妻有的艺术家们,看到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试图从这些物品所在的房屋、村庄、社区中找出通往于资本、网络、市场的路径。自人类开始在全世界迁徙以来,已过去6万年了,如今全球化正直击农村、地方城镇。我们能从中找到人类生存的希望吗?我想,艺术家们正在努力寻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