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蒋蔚先生奉献宝贵时间,以流畅轻快的文笔翻译了《用土建造》。这本科普著作来自法国,它涵盖了生土这种建筑材料的诸多方面,并在材料、方法、技术与科学认知之间建立了引人思考的连接。书的副名叫做“从尘埃到建筑”,呈现了土的极端状态:可低到尘埃,或神圣如建筑。这当中的转化充满了人类的力量、智慧与精神——自然材料成为原材料,转化为建筑材料,再转变成为地表的巨大量体。而在古代中国,土的讨论常伴随着“五行”。在金、木、水、火、土的五边关系中,要素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
木与土一旦结合,便成为“土木”,意味着营造与建筑。在谈论木结构伟大遗产时,人们常常忽视土墙的作用,仅将它当作大地或基础的延伸。然而,如没有土墙的稳定作用,很多木框架便不成立,或者说地震来临时能被轻易摧毁。在国际学术视野中,古代木结构除井干式之外,无论是穿斗式还是抬梁式,都属于半木框架。木仅作为一半,承担自重,提供屋盖保护。但提供稳定与围护的是另一半——抗压的颗粒所形成的墙体。常用的土坯填充、藤条抹泥填充、砖填充以及夯土预筑墙,都与土密不可分。
火代表能量,常作为围护的土当然可以防火。在高温烧灼后,土内部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地球上原有大量黏土,经过提纯而成的黏土性质可谓神秘: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700℃成陶已能装水;烧至1230℃则瓷化,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历史演进中,陶、瓷器的制作能力曾是各国的科技水平与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陶器、炻器、玻璃、砖、瓦则是这一科技树上的不同果实。
水可侵蚀岩石,将它变为尘埃,也可与它结合,产生化学反应,例如水合反应(hydration reaction)。当代化学提供许多液体添加,能够把尘土中的颗粒强力连接在一起,也有机会抑制或杀灭土中过多的有机物质,从而实现土的改性。
金指冶炼,即从土壤岩石中提取金属或金属化合物。这些材料在获得更好的性能和强度后,又以各种形式回到建成环境中。它们可以成为加筋混凝土里面最常用的钢筋部分,也能够以模板、工具、加强纤维等诸多形式助力土的建造。金(属)也从视觉上调节着土的颜色,传递其中的化学配比。
在现代物理、化学、地理与工程的加持下,五行所暗示的转化无穷无尽。因而蒋蔚说:“土不是边缘的材料,它一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过去是,未来仍是。”这一译后论断值得反复品味。
在早期汉字中,“土”的字形意味着植物从地面长出。它表述的是萌芽的状态,是有机与无机的混合,是生命从环境中跃迁的景象。这本讲生土的书一方面启发人们从更基础的角度去思考土的转化,另一方面,它被引入中文世界也提醒读者了解从事相关研究以及应用的本土重要人物,例如进行大量开拓性工作的穆钧、周铁钢与蒋蔚,在云南持续耕耘的黄印武、柏文峰与万丽,在各地传播可持续建造的台湾建筑师谢英俊,在都市夯土的王澍与陆文宇,以及在安吉“种”房子的任卫中。
土曾是欧亚大陆东端的农耕国家的根本,但土并不独属于这里。它也属于欧亚大陆的中段与西端。当不同的个人、族群、国家、文明以各自的方式,投身(生)土的研究与应用当中,呈现出各异的贡献与发展后,连接、比较和交融成为可能,建成环境的可持续良“壤”终会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