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资源系统保藏学 收藏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7682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创建日期:2025-09-12 07:10:03
  • 发布日期:2025-09-12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魏强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内容简介

在实验室生物安全日益得到广泛关注的形势下,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作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做好保藏管理尤为重要。要做好我国病原微生物保藏机构运行与管理,依法、规范开展菌(毒)种保藏和管理工作,确保国家生物安全,已成为坚持和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一项重要内容。本书内容涵盖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茵(毒)种保藏机构管理办法、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机构指定工作细则、病原微生物保藏技术与方法,并针对国际和国内菌(毒)种保藏机构或组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书收集、检索了外菌(毒)种保藏相关法规、标准以及保藏机构资料,并多次征求和听取了本领域相关专家的意见,保证本书的内容全面,以提高实用性。

作者简介

魏强,博士,研究员,研究生导师,现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微生物保藏中心主任,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主任。研究方向为病原微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参与多项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配套法规标准制(修)订。兼任国家第三届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生物资源管理与利用研究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主持“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十三五”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1项,参与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课题3项、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课题2项,主持制定病原微生物保藏相关的卫生健康行业标准1项、团体标准1项,参与国家标准制定2项,卫生行业标准3项,获得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70余篇,主编和副主编专著10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省部级奖项4项,软件著作权10项。

编辑推荐

本书内容涵盖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茵(毒)种保藏机构管理办法、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机构指定工作细则、病原微生物保藏技术与方法,并针对国际和国内菌(毒)种保藏机构或组织进行了详细介绍。

下载地址

序言

  序言1
  病原微生物是生命科学研究及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科技基础条件。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是专业机构针对病原微生物开展收集、鉴定、编目、储存、共享的基础性、战略性专业技术工作,是国家生物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生物经济和科技创新发展。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成科技强国的背景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入推进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工作是当前我国卫生健康系统的一项十分重要且迫切的任务。
  近些年来,我国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工作在法律制度建设、管理运行保障、服务支撑能力等方面持续推进,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和重要进展,国家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新时期,我们应抓住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发展机遇,进一步提升卫生健康科技资源支撑体系建设标准化程度、建设质量、开放共享水平、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构建具有自主保障能力的病原微生物等生物样本资源技术体系,为我国卫生健康领域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作为国家病原微生物保藏中心/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依托单位,在相关部门支持和指导下,正在二期工程中推进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模式改革,不断提升履行国家科技基础资源平台责任与使命的能力。
  国家病原微生物保藏中心/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勇于探索、积极实践,通过总结工作经验和科研成果,牵头组织领域专家历时5年时间编写出版了《病原微生物资源系统保藏学》学术专著。本书跨越了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生物多样性、知识产权、仪器设备、建筑结构、转化应用等多个学科和交叉领域,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益尝试。同时,本书所提出的系统保藏学概念,对形成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的系统性推进生物样本资源保藏工作思路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值得肯定!
  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工作具有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特点,需持续深入推进。希望领域内专家持之以恒、不懈努力、久久为功,为助力健康中国和科技强国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沈洪兵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2025年1月

目录

第一篇 基础与理论
第一章 绪论 3
第一节 生物资源概述 3
第二节 微生物资源概述 8
第三节 国际病原微生物资源利用进展 14
第二章 生物资源管理 23
第一节 生物安全 23
第二节 科技伦理 31
第三节 微生物保藏机构历史与现状 35
第四节 科学研究中病原微生物菌(毒)种规范使用 54
第三章 生物资源保护 63
第一节 生物资源保护重要性 63
第二节 生物资源保护概况 65
第三节 国际生物资源保护规则 70
第四节 生物资源知识产权保护 76

第二篇 方法与实践
第四章 病原微生物资源获取 85
第一节 样本采集 85
第二节 样本包装与运输 91
第三节 样本接收和处理 96
第四节 消毒技术 101
第五章 细菌保藏鉴定技术 107
第一节 分离和培养 107
第二节 形态学检查 111
第三节 血清学 114
第四节 生化鉴定 117
第五节 免疫学检测 124
第六节 分子生物学 128
第七节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 131
第八节 分子分型方法和溯源 139
第九节 新种鉴定方法 144
第十节 活性评价方法 148
第六章 病毒保藏鉴定技术 152
第一节 分离和培养 152
第二节 形态学鉴定 158
第三节 血清学检测鉴定 173
第四节 免疫学实验 179
第五节 分子生物学检测 192
第六节 新型病毒鉴定 215
第七节 活性评价方法 221
第七章 真菌保藏鉴定技术 233
第一节 分离培养和形态学鉴定 233
第二节 分子生物学鉴定 237
第三节 基于MALDI-TOF MS鉴定 245
第八章 噬菌体保藏鉴定技术 250
第一节 噬菌体分类 250
第二节 噬菌体增殖 255
第三节 噬菌体纯化 259
第四节 噬菌体滴度测定 264
第九章 寄生虫保藏鉴定技术 269
第一节 采集和培养 269
第二节 形态学鉴定 273
第三节 免疫学检测 279
第四节 分子生物学检测 284
第五节 活性评价方法 287
第十章 病原微生物低温保存技术 294
第一节 低温保存基本理论 294
第二节 常用低温保护剂 301
第三节 低温保藏方法 308
第四节 细菌保存方法 315
第五节 病毒保存方法 322
第六节 真菌保存方法 326
第七节 噬菌体保存方法 330
第十一章 实验动物操作技术 340
第一节 常规操作技术 340
第二节 小鼠操作技术 353
第三节 大鼠操作技术 357
第四节 豚鼠操作技术 359
第五节 免操作技术 361
第六节 实验猴操作技术 363
第十二章 生物信息学技术 367
第一节 概述 367
第二节 生物信息学工具 369
第三节 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和在线资源 374
第十三章 资源编目 382
第一节 资源编号 382
第二节 资源目录 387
第三节 标签技术 390
第四节 信息管理系统与资源共享平台 394
第十四章 资源数字化与数据平台建设 405
第一节 资源数字化 405
第二节 文件信息管理概述 408
第三节 生物数据信息管理 411
第四节 数据电子化及资源管理 413
第五节 组学数据管理和分析 416
第六节 数据共享、数据安全和隐私计算 418
第七节 重要病原微生物数据平台及应用 421
第十五章 病原微生物资源质量管理 429
第一节 概述 429
第二节 管理要求 431
第三节 技术方法 436
第四节 特殊要求 440

第三篇 建设与运行

第四篇 共享与应用

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