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之美:从生命起源到分子机器 收藏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9762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创建日期:2025-06-01 07:10:04
  • 发布日期:2025-09-06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让-皮埃尔·索维奇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内容简介

人类怎样才能创造出具有生命特性的分子?这正是本书作者和他的团队多年来所研究的问题。本书作者是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他用朴实易懂的语言带领读者走进奇妙的化学世界,分享了他从对科学充满好奇心的懵懂少年成长为化学领域巨擘的非凡旅程,讲述了其研究团队在合成化学、分子机器和超分子化学领域所取得的革命性成就。本书还探讨了生命起源的谜题,剖析了科学与人类、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科学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和误解。本书适合广大大众读者阅读。希望本书能让每个人都能领略化学之美,并唤起大众的思考力。

作者简介

让-皮埃尔·索维奇,1944年出生于译者简介法国巴黎,法国化学家、法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现任斯特拉斯堡大学超分子化学名誉教授,研究领域为分子机器及分子拓扑结构。因在分子机器设计与合成领域的突出贡献,索维奇教授于2016年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青少年,大众读者
1. 诺奖得主亲述,权威不失通俗
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索维奇教授,以第一视角还原分子机器、光解水等重大发现的科研历程。拒绝艰深术语,用“地下室提取叶绿素实验”等生活化场景切入硬核科学。

2. 紧扣科学前沿,衔接课堂知识
覆盖中学生物化学核心考点,如光合作用、ATP循环、DNA复制机制、有机分子结构等,同步拓展诺奖级课题。

3. 真实科研方法,培养科学思维
通过实验失败的细节等亲身经历,展现“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迭代改进”的完整科研逻辑,解析科学家如何从偶然现象中捕捉重大发现,提出做科研所需要的品质和成功所需要的要素。

4. 科学兼具人文,打破认知边界
化学与拓扑交叉,展现博罗梅奥环的数学之美与艺术隐喻;在生物学中开启哲学思考,讨论光合作用中的“宇宙级精密协作”对生命本质的启示。

下载地址

序言

2016 年我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之后,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对我进行了数十次采访。我并没有引以为傲: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诺贝尔奖是绕不过的新闻话题,就像每年秋天都会掉落的栗子,就像夏天高速公路上川流2016年我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之后,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对我进行了数十次采访。我并没有引以为傲: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诺贝尔奖是绕不过的新闻话题,就像每年秋天都会掉落的栗子,就像夏天高速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
我生性腼腆拘谨,但对于采访的请求,除了一两次特殊的情况之外,我全部接受了。首先是出于礼貌,其次我也有自己的一个愿望,那就是通过媒体触及非专业出身的普通大众。对他们来说,化学充其量只是中学时的一段并不美好的回忆,更有甚者,还有人认为这是一门要人性命的科学。“化学”这个词在绝大多数我的同时代人心中激起的,是刻板的印象,是怀疑和不信任,是完全的漠不关心。我不否认这一点。在大众眼里,化学家的形象可能是一个蓬头垢面的炼金术师,拿着放大镜仔细观察一支冒着烟的试管,里面装着他最新配制的毒药;或者是一个生性邪恶的工业家,抽着雪茄,正因找到比上一批杀虫剂毒性更强的配方而得意扬扬。如果能通过媒体的麦克风消除这样的成见,那么我认为,这是诺贝尔奖得主这一殊荣赋予我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但这些歪曲的形象并非总是来自大众,有时候源头正是媒体自身,它们甚至会让人们产生意想不到的误解。
颁奖典礼后的两三天,我在斯特拉斯堡大学的办公室通过电话接受了一位在大众媒体工作的美国记者的采访。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她似乎对采访的主题——让我被授予诺贝尔奖的工作的性质——并不十分感兴趣。我像平常一样发表了一通解说,并没有太上心。而在电话的另一头,迎接这通解说的,是一次次审慎的沉默。显然,我的话没有引起她的任何回应,也没有引出具体的提问。突然,就在采访快结束的时候,对方似乎一下子打了个激灵,像野兽扑向猎物一样问了最后一个问题:“您确定分子不会因为被人这样操纵而感到痛苦吗?”
随之而来的又是一阵沉默,但这次沉默的人变成了我。这种我认为奇特但也应尊重的冷漠态度,实际上掩盖的是被压抑起来的敌意。数百万个分子受尽“折磨”,被迫进行合作;多亏了它们,我才取得了重大的科学成就,并因此获奖。但在此之前,我居然一直没能意识到这一点。
我怔了很久,确定她不是在开玩笑之后,摆在我面前的有两个选择:要么向她讲授一堂初中生水平的“生命与地球科学”课,要么立刻结束这场对话。我选择了第三个方案,礼貌地为这次交流画上了句号。我简单回顾了一个经过验证的科学真理:分子不属于生命体的世界。它们什么都感觉不到,没有喜悦,没有恐惧,没有不公,也没有痛苦。无须懂得任何晦涩的理论,日常经验就足以证明:当你踩到它们的“尾巴”时,它们不会叫起来。
我在此讲述这件奇闻,并非为了取笑这位我没有具名的记者。她的话以一种略显讽刺但却振聋发聩的方式,阐明了我长期以来认为的一个观点:如果说化学是基础科学中最不被待见的一门学科,那么无疑是因为人们对化学了解得最少。
稍微思考一下,少一点苛责,就不难发现这位记者认识混乱的根源所在,也就会觉得她这种想法情有可原了。液体、固体、气体,动物、人类,凳子、床头灯……除了少数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比如氦气,大部分物质都是由自然界中不同原子组成的分子集合体,常见的原子有碳、氢、硫、磷、氮等。无论是生物体还是非生物体,其基本成分都相同,不同的只是“配方”。一个与直觉相反的事实由此产生:有生命的生物体是由没有生命的分子组成的。毫无疑问,正是这个明显的悖论,让我们的记者把生物体的特性归因于对她来说十分陌生的分子。
然而,是什么让某些分子结构有了生命呢?构成生命王国里物种的化学组合究竟是靠什么奇迹才动起来且能够学习和繁衍的呢?
一句话,是什么给了生命以生命?
1952年,一位美国学生斯坦利·米勒(Stanley Miller)试图通过一项实验来解开这个谜团。如今,这个实验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米勒在芝加哥大学学习化学时,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将博士论文的题目定为“研究地球生命的起源”。在其导师哈罗德·尤里(Harold Urey)——193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指导下,米勒进行了一项实验,目的是在实验室里重现40亿年前地球形成生命时的条件。处理手法非常简单。米勒首先在一个圆底烧瓶底部注入少许水,容器剩余部分则充满了气体混合物,这些气体是当时人们认为生命出现之初大气中的主要成分:甲烷、氨气和氢气。烧瓶被加热后,产生的蒸汽会受到电极产生的电弧的作用,这些电弧模拟的是当时地球上此起彼伏的闪电。通过分析放电对混合气体的影响,米勒发现,实验产生了20种标准氨基酸中的5种。这些由氧、氢、碳和氮等原子组成的聚合物存在于所有已知生物的每一个细胞之内。正是这些分子结构相对简单的氨基酸组成了更为复杂的分子——蛋白质,它们是参与新陈代谢构建和功能的“工蚁”。
这一惊人的结果使米勒很早就赢得了同行们的认可,但并未为他带来诺贝尔奖。然而,这项实验揭示了生命出现所必需的条件:气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鲜活命运
第一章 龙之森林
第二章 生命交响
第三章 反向引擎
第四章 基础之父
第五章 空穴伯爵
第六章 博罗梅奥环
第七章 共同之处
第八章 最强的一环
第九章 坚固的环结
第十章 优雅的自然
第十一章 疯狂的病毒
第十二章 桥梁
致 谢

短评

    产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