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这样一个在国外生活多年,参观过相当多国外著名建筑的中年人来说,在经历了大半人生之后,坐下来写这本《木构架的奇迹:伟大的中国古建筑》时,仍然按捺不住心底涌起的那股冲动,因为中国古建筑实在太精彩了。
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极其灿烂辉煌的组成部分。中国古建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而且这种语言形式十分成熟,语汇完整,谱写了无数璀璨瑰丽的建筑乐章。
在中国古建筑语言中,核心的部分是木构架。中国古建筑的木构架形式从一开始就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因而在形式多样的世界建筑中,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建筑的木构架体系。尽管说起来各国的建筑木构架无非都是柱上承梁、最终支撑屋顶的模式,但在实际中,中国古建筑基本采用圆木作为梁柱,而不是西方建筑木构架那样方柱上面支撑断面为纵长方形梁架的方式。中国古建筑发展出一套复杂的斗拱系统,而没有发展出采用简单利用三角形作为框架支撑的结构模式。这说明中国古建筑是与中国人的哲学、美学甚至价值评断融为一体的。看似不好用物理力学结构理论来解释的中国古建筑木构架,在唐山大地震时,留存已过千年的蓟县独乐寺大殿却仍傲然挺立。这就是木构架的奇迹——神秘而又高雅。蕴含在中国古建筑其中的科学技术含量,不是用几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就更不用说其中的哲学与文化内涵了。构成中国古建筑语言的词汇包括:城市、宫殿、坛庙、陵寝、寺塔、道观、清真寺、庙堂、文庙、衙署、祠堂、学宫、仓廪、城垣、园林、石窟寺、观象台、民居、牌楼、戏台等,其代表形式丰富多样、千姿百态。这其中的每一个词汇中又包含了相当多的内涵,由多重意思构成。在不同的地区,这些建筑词汇又有不同的方言表述形式,其地方词汇所涵盖的形式内容又与其它地区的词汇内涵不尽相同,因而更是包罗万象,博大精深。
中国古建筑非常重视其造型与空间的变化,建筑形式无论从结构、功能、造型、组合、色彩等各个方面都尽量避免单调,就连店铺、作坊、旅舍、工场等旧时等级很低的建筑,在建造时,工匠也力避单调,积极地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中国古建筑从功能到形式都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建筑是一种实体的艺术语言,西方人将其列入美术的范畴。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建筑文化认识领悟很深,对于建筑的艺术要求更全面、深刻,使得中国古建筑具有浓郁、鲜明的文化特色,将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恰到好处地发挥到了极致:中国古代传统的建筑观念,将物质到精神、精神到物质相互转化、互为影响的理念与形式、构成与内容、抽象与现实这些对立概念之间的关系,体现得彻底、涵盖得广泛。在这种基础上,中国古建筑艺术语言形成虚与实、功能与寓意、结构与装饰、简约与华丽的丰富的语法,组成了众多华美的建筑文化篇章。
中国古建筑之所以能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是因为中国古建筑有极多独一无二的特点,其中之一便是土木结构。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华夏祖先,利用自然山洞和崖穴居住,其后挖掘穴居,形成土筑;或利用自然的树木枝干搭建巢居,其后支搭楼棚。无论哪种形式,材料主要为黄土或木材,因此中国古建筑中的建筑营造被称为“土木之功”,“土木”便成为中国古建筑的代用词汇。尽管后来人们掌握了石材、砖瓦、琉璃等新的建筑材料形式,但土木始终是国人最正宗、最喜好的建筑材料,并依此创造出许多不朽之作。
从建筑技术上来说,中国人早在宋代就总结出了“侧脚”“生起”“举折”等使建筑造型变化的施工法则。这种看似工程词汇,实则将感性的视觉传达与理性的数字原理融合于一体的营造规律,与古希腊的帕提农神庙檐口中部向上凸起有异曲同工之妙。即便是古代欧洲建筑,多数也并不像帕提农神庙那样微妙复杂,用直尺圆规就可以将建筑的立面图表现得精确无误。相比之下,屋面上几乎找不到一根直线的中国古建筑,则更加高深,其技术的难度是相当高的。可见中国的古建筑语言是何等丰富生动,聚精集粹。
中国古建筑历久而弥新,如翅如飞的屋面、精美华丽的建筑色彩、富丽典雅的装饰构件、高潮跌宕起伏的群组方式等,完全进入了纯艺术的境地,多层次、多角度地阐述了深层次的文化艺术。
中国古建筑的审美实体存在于空间,也存在于时间之中。错落有致的空间结构,绵延醇厚的时间序列,使中国古建筑可观看、可品味,把中国古建筑语言发挥得神韵天成、气势磅礴,永远都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散发着熠熠光芒。
中国古建筑集艺术兼技术之大成,与音乐、绘画、诗词等都相互契合,尤其是中国的园林建筑语言,如流动的音乐旋律,或婉转低回,或高亢激昂,或淡泊傲视,跃然出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探寻不止,余味不尽,联想深远。中国古建筑艺术语言如一幅幅浓墨的写意山水画,传神富有神韵,虚实互相结合,勾勒出超然不凡的建筑形式,让你去想象、领悟、会意、思而再思。中国古建筑空间形象具有无声的诗情之美,无数文人墨客有感于建筑所固有的诗情画意,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如《滕王阁序》《醉翁亭记》《阿房宫赋》等,其蕴含的深刻哲理和审美情趣,情真意切,隽永高远。中国古建筑灵活多变的语言词汇在文学中从来都不曾丧失,檐牙高琢,雕梁画栋,琼楼玉宇……建筑形式鬼斧神工,各具形态,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古建筑文学之路。
意境是中国古建筑语言不可忽视的一个词汇。王昌龄认为有三境之说,即客观的“物境”,进入主观的“情境”,再引发出抽象的“意境”。中国古建筑追求的是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通过外在的形象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激发人们去想象,营造出建筑语言的艺术空间,这种“意以象尽,得意而忘象”的境界,达到了物我同一的境界,升华了人心迹的物化。
徜徉在中国古建筑语言里,让这些跳动的旋律带领我们去重拾文化片段,深深地感悟中国古建筑的流风遗韵,在蓦然回首间,领略那一抹不曾泯灭的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