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史和“白银纠缠”
朱嘉明
源远流长的中国货币史,是一种超级复杂的系统,包含着众多子系统和因子。其中,白银自始至终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存在着一种与物理世界的“量子纠缠”类似的“白银纠缠”。这里所说的“白银纠缠”包含两个含义:离开白银货币,中国货币历史根本无法书写;而没有对中国货币经济历史的整体性把握,白银货币也绝无说清楚的可能。徐瑾女士所撰写的《白银帝国》,考察了从960 年建立的宋朝至20 世纪30 年代的中华民国,时间跨度近1 000 年的细密经纬货币史,并描述和诠释了其中那根“连绵不绝”、隐匿无比和充满“纠缠”与“纠结”的银线。
(1) “白银纠缠”发端于何时?
中国自战国到两汉,大体以黄金为计算标准。白银货币究竟在何时开始成为其中的重要子系统或者主要的因子,并无定论。据学者彭信威所著的《中国货币史》,“一直到元末,白银还算不成十足的货币”。彭信威先生这样的结论,显然是基于白银在货币体系中的比重或者权重。宋代相较于之前的历朝历代,发生了人口革命、商业革命、交通革命、农业革命、手工业革命和都市革命,以至于其被中外史学家认为是从古代历史向近代历史转型的分水岭。相比唐代,宋代的货币需求发生了爆炸性增长。所以,任何单一的货币形态都难以满足这一需求,导致宋代货币经济体系的高度繁杂性,以及各类金属货币和各种纸币交叉并存。其中的金属货币有铜钱、铁钱和贵金属的金与银;纸币至少有全国性范畴的交子、钱引、关子、会子,还有诸多区域性和地方性的纸币。国内不同区域的货币需要交换。还要注意到,宋代属于开放经济,势必与周边国家的货币经济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虽然北方的辽、西夏和金,南方的东南亚诸国,都有自己的钱币,但是只有宋钱(主要是铜钱)可以成为周边各国接受的“硬通货”。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论是宋朝疆域之内,还是宋与周边国家之间,不同币种之间需要“汇率”,而汇率则需要有基准货币或者本位货币。例如,交子曾以铁钱为本位,会子曾以铜钱为本位。但是,铜和铁终究属于贱金属,加之多次发生钱荒,所以,能够作为基准货币的唯有贵
金属。很可能因为黄金过度稀缺,在纸币通胀的压力下,相对丰裕的白银脱颖而出,白银的地位甚至超出了黄金,且成为国内外通行的通货,这似乎是一种自然过程。徐瑾注意到了钱穆先生所言的“宋、元两代用钞票,均有滥发之弊病”的观点,捕捉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逻辑,“在白银作为主角最终登上中国货币舞台之前,从宋代开始曾经有一段并不算短的纸币试验。这一宏大的纸币试验构成了中国金融史的转折点,甚至正是这一试验,最终奠定了中国货币白银化的基础”,进而得出宋代因为通胀引发白银崛起的结论。
……
王***椿 2023-09-16 12:15:36
包装很好,物流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