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有《 “猫” 眼看世界—一部互联网文化史》《纳粹知道我的名字》。
这是一部有关现当代艺术家及其作品的集子。
从现代艺术逐渐打破古典艺术所建立的种种法则以来,艺术越来越注重艺术家富有创造力的个性表达,这种个性表达既可能体现于作品的形式,又可能体现于作品的主题。正是因为艺术发生了这样的变化,“艺术家”一词才具有除“艺术领域的杰出人物”这一含义外的其他解释。当人们在当前语境下将某些非艺术从业者称作“艺术家”时,它的含义便变成了“有个性的人”。“艺术”与“个性”,早已互相缠绕,很难摆脱彼此了。
是的,“个性”是此书的主题,并且是唯一的主题。不过,需要澄清的是,虽然现当代艺术总是强调超越和突破,但这里的“个性”并不必然和“先锋”一词画等号,甚至,它不一定是褒义的。我们不妨用一个更大的视角来看待“个性”一词:这可能指艺术家人生经历和职业生涯的“个性”,可能指艺术家性格和创造力的“个性”,还有可能指某些作品的形式和创作过程的“个性”。是的,它不一定是“personality”,还可能是“peculiarity”“uniqueness”“exceptionality”。
这并不是一次书写现当代艺术史的尝试,50位艺术家也显然无法概括现当代艺术的图景。甚至,本书可被算作某种反艺术史书写。尽管书中出现了诸如保罗·高更、巴勃罗·毕加索、弗朗西斯·培根、安妮·伊姆霍夫等拥有极高艺术史地位或知名度的艺术家,但我尽量将焦点集中于主流叙事之外的内容。此外,一些艺术家也许并不是那么有名,然而,他们让我在某个时间节点产生了兴趣,并让我发现了一些值得下笔的东西。因此,“个性”一词也与我产生了关联—这是一次充满冒险的旅程,一次不那么常规化的写作。假如你没有学习艺术史的负担,不妨将此书当作趣味读物。
然而,身为现当代艺术图景中的一块块小小拼图,书中出现的艺术家和事件不可能超越于现实情境,它们和整个艺术图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例如,当我提到希尔玛·阿夫·克林特的抽象艺术时,便会谈及她和抽象艺术的奠基者康定斯基、蒙德里安等人的关系;提到大卫·沃纳罗维茨时,便会谈及20世纪80年代居住于纽约东村的其他艺术家;提到艾米莉·梅·史密斯时,便会谈及波普艺术对她造成的影响。如果你对更大的艺术运动及其社会背景感兴趣,那么,不妨将此书当作一个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