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生于土,而终归于土。”亘古至今,建筑亦然。
土、木、草、竹、石等形态多元、就地可取的自然材料资源,造就了我国各地区丰富绚烂的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
其中,以土为材,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历史最为悠久、应用最为广泛的营造传统之一。至今,在我国仍有至少6000万人口居住在不同形式的生土民居建筑中,且多集中分布于贫困农村地区。尽管享有“冬暖夏凉、生态环保”等美誉,但传统生土民居在抗震和耐水等性能方面存在相对缺陷,使其难以满足今天人们日趋多元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甚至成为贫困落后的象征。这也是当今众多传统营造技艺面临的共同窘境。
过去十多年间,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与无止桥慈善基金的大力推动和支持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土建筑、文化与可持续发展”教席国际研究网络的支援下,土上工作室依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和北京建筑大学,针对传统生土营建工艺的发掘、改良与革新,通过系统深入的基础调研、试验研究与示范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广受关注和令人鼓舞的成果。
2017年9月,正值无止桥慈善基金成立十周年、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之际,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无止桥慈善基金、北京建筑大学的支持下,我们于北京建筑大学举办了我国首次以生土建筑为主题的专题展览。本次展览在总结过往十年的同时,联合国际现代生土建筑界的同仁与先行者,以图文展板、实物工具、样品试件、片段装置、建筑模型、视频资料等形式,首次较为全面地呈现了中国传统生土民居建筑及其建造技术、生土材料应用基本科学原理、生土材料美学表现、土上工作室在现代生土建筑领域的实践与探索,以及国际当代生土建筑优秀案例等板块的内容,旨在使人们重新认识我国生土营建的传统,在了解现代生土材料科学的同时,思考并审视以生土为代表的传统营建工艺在今天的应用潜力以及适宜的发展定位。针对本次展览,无止桥慈善基金与北京建筑大学于2017年夏季,联合举办了一次为期两个月的大学生暑期工作营,所有的实物展品由来自中国内地、香港,以及美国的30余位大学生志愿者和实习生,在研究团队的带领下共同协作,亲手完成。展览于2017年9月16日正式开幕,11月16日闭幕。展览尽管受空间、时间与团队经验的限制,难以充分系统地呈现生土建筑领域的方方面面,但有幸迎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6000余位参观者。以此为开端,我们受邀先后参加了深圳华,美术馆“另一种设计”展览、无止桥生土建筑香港专题展、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UIA世界建筑师大会中国展、CADE建筑设计博览会,以及在德国、法国、英国等地举行的多项专题展览,获得了建筑界乃至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肯定。
近年来在村镇建设领域,中央、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对于传统文化发掘与传承的重视和投入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经常被问到的问题,也已经从十几年前的“什么是生土建筑”“为什么要做生土建筑”逐渐变成了“如何做生土建筑”“生土还能做什么”。与此同时,随着乡村振兴、传统村落保护等工作的持续推进,各地也涌现出许多努力钻研和实践生土建筑的个人和团队。
在此背景下,我们深感有责任对过去十几年的研究和实践进行阶段性的回顾与总结,并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分享和呈现。本书书稿初成后,历经五年的不断完善和更新,如今终获出版。我们希望以此作为开端,向社会大众呈现一幅以“生土”绘就的画卷,抛砖引玉,开启一扇回望传统、审视传承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