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探讨如何活出富足状态的工具书。
作为一名生涯助人者,不管是做培训还是做咨询,我每天都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求助者。在这些求助者带来的“问题”中,有关于职业如何发展的困扰,也有关于如何追寻清晰自我的疑惑;有如何寻找未来方向的迷茫,也有如何定位下一步计划的焦虑;有寻求如何平衡人际关系的苦恼,也有如何处理亲子关系的麻烦。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我分明感受到一个强烈的诉求:如何才能更从容?如何才能更笃定?如何才能更富足?
富足,在我看来,不在于你现在是谁,不在于你拥有了什么,而是你活出了什么状态。
有不少风华正茂的职场人来上我的课,他们拥有大好年华,眼睛里闪着亮光,面容上写着迫切,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和希望。他们有时间、有精力,想要找到路径,获得发展。他们肯努力,愿奋斗,想要连接人脉,寻找机会。他们观念新,点子多,善学习,想要确定方向,获得成功。对他们来说,成功,就是富足。
有很多成年人,虽然告别学校多年,但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之余,仍然保持学习的习惯,阅读、上课、考证书、参加社群活动。像我们盎舍学院的一些学员,他们当中,有年逾退休、两鬓斑白的大哥大姐;也有刚入职场、朝气蓬勃的小哥哥小姐姐;有既忙工作又忙家庭,或者全职带娃同时关注内在成长的宝妈;也有既是职场中坚,又关注持续发展的管理者。对于他们来说,成长,就是富足。
还有不少来预约做咨询的来询者,开头或许讲的是职业发展,问的或许是未来方向,但是一旦咨询展开,他们就会谈到职场人际关系,谈到亲子关系,谈到亲密关系,也会谈到自我内心的空洞。在那些表面的困惑和迷茫后面,关系,永远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曾经,是关系支持他们发展和成长,现在,又是因为关系让他们感到无助和匮乏。对他们来说,关系中的幸福感,就是富足。
于是,我发现,表面上的困惑,在更深层的地方,追求的却是“富足”。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人富足呢?
我有三个基本观点:
第一,富足是一种持续追寻的状态。 富足,既不停留在现状
上,也不止步于一种可以确定的结果上。这就打破了用确定性结果来定义富足的限制:专家可以拥有的富足,白丁也可以有;社会名流商业大鳄可以拥有的富足,普通百姓工薪阶层也可以有。富足,是每个人基于独特环境和资源打拼出来的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随着外在资源拓展,内在资源升级,每个人的富足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富足状态也在持续升级。这也是持续追寻富足状态的一种必然。
第二,富足的状态有迹可循。 追寻富足状态,有两个思路。
一个思路是从富足本身出发,从活出富足状态的人那里寻找富足的密码。另外一个思路是从问题出发,很多时候,问题清单也是目标清单。将一个个困惑翻转,富足就会出现;把一个个焦虑化解,富足就会来到。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哪个思路,都需要从真实的身边人寻找富足,寻找问题。天边的名人有被粉饰的面孔,远处的励志故事也有我们模仿不了的杜撰。只有挖掘身边的富足,才可以找到让人恍然大悟的方法;只有解决了身边的问题,才会有内心踏实的充盈。
第三,富足状态可以借由工具来实现。 理论是抽象的,工
具是具体的,想要在漫无边际的生活中寻找理论上存在的富足状态,不免让人感觉到虚无缥缈。此时,工具就像可以渡人过河的舟船,像可以抓扶着上山的锁链,让人们借助工具逐渐打开一个个宝库的大门,看到富足的可能。工具提供的是方法,也是思路。不管是成就、成长,还是关系滋养后的幸福,循着这些方法,一次次地总会有所收获。逐渐地,工具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已然固化在我们思维里的对于富足的认知。
这本书就是关于如何达成富足状态的工具书。导论部分,介绍了富足人生的三重螺旋模型,这是我对富足状态内涵的理解。之后分别从成就感、成长感和幸福感三个维度来对富足状态的实现进行探寻,在三个部分中,一共介绍了十二个工具,大家可以一边阅读,一边操作,不知不觉之中,实现知行合一。
这本书是我长期助人工作的经验积累,也是各类智慧的再创造。这些工具已经影响了我的千百位客户。这一次,希望这些工具也能影响你,期待这些工具能助你找到富足的状态。
赵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