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类共同面对的巨大挑战之一是全球气候变化。首先,人类活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碳排放,小到衣食住行,大到经济发展,无时无刻不在释放二氧化碳。其次,由于乱砍滥伐森林,减少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地表水域逐渐缩小和降水量的降低,减少了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溶解,使得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气候变化已经不仅仅是子孙后代面临的危机,对于当代人更是迫在眉睫的威胁。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碳排放逐年增加,应对气候变化事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领域。
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来源主要包括能源、建筑、钢铁、交通、化工、环境与生态等行业领域。根据中国的“双碳”目标,碳排放的治理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21—2030年)碳排放达峰期、第二阶段(2030—2045年)加速减排期和第三阶段(2045—2060年)深度脱碳期。实现“双碳”目标必须推广普及和深入挖掘碳中和技术,主要包含能效提升、零碳排放和负碳技术。能效提升路线主要包括节能减排和提质增效两个方向;零碳排放路线主要包括能源替代及终端电气化两个方向;负碳技术则包括吸收转化二氧化碳技术、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降解技术、植树造林等。
《碳中和技术》一书围绕碳中和的基础理论和各行业新兴的技术开展阐述。从内容上看,该书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全球气候变化成因与后果,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所面临的困难;第二部分讲述碳理论基础和碳排放核算方法,全世界碳排放量逐年增加,控制碳排放刻不容缓;第三部分详细介绍能源、建筑、钢铁、交通、化工、环境生态等领域的减碳新技术,取得的效果和未来的展望;第四部分介绍碳中和技术集成方法和案例。上述内容的介绍,有助于读者对主要领域的碳中和技术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该书不仅是一本良好的普及气候危机和碳中和方面的基础读物,而且有助于读者较全面地了解当前各主要领域的一些新兴碳中和技术。书中内容涉猎面广,可为不同行业的从业人员开拓减排新思路,也为碳中和技术集成的综合应用提供新的思路。相信该书会为各行业领域从事碳中和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022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通过大力开采和使用化石燃料来实现经济的飞速发展,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带来了严重的气候危机。2020年全球仅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高达315亿t,并且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道,当前全球表面平均温升为109℃,所导致的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重要难题。2022年6月至8月,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了100多年来的历史最高气温及最大范围的高温天气。全球变暖的进一步加剧引发了冰川融化、极端高温、森林火灾、火山爆发、疾病增多、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促使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跨国跨界、全球协作的能源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球范围内各行业领域交叉融合、开发碳中和技术是应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巴黎协定》签署5周年之际,中国向世界宣告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力争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不仅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策,也是基于科学论证的国家战略。该目标对我国是挑战,更是机遇,将催生各行业领域交叉融合的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及新产业发展,从而实现经济、能源、环境、气候的可持续发展。
各行业努力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实现低碳转型,必定需要不同学科之间在基础理论、方法与手段、技术与应用等多方面开展广泛和有深度的交叉融合。另外,国家机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决策者、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大学生及广大社会有识之士均需了解不同领域的碳中和知识,但目前国内外尚缺乏一本系统介绍碳中和相关技术的教材。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目的,本书编写团队以多年来在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应用与实践等方面的积累为基础,编写了本书,目的是向大家介绍不同行业和领域碳中和技术的相关知识,主要包括能源领域、建筑领域、钢铁领域、交通领域、化工领域、环境生态领域等,同时针对碳中和技术集成方法进行介绍并提供相应的实际案例。本书力求资料新颖、内容全面、叙述简洁,力图为读者提供更多碳中和技术的最新知识。此外,本书在编写上也力求兼顾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不同领域工程技术人员的需要,在理论上不做深入的探讨,叙述上力求通俗易懂,可读性强。本书配套丰富的数字资源,可扫描二维码阅读。
全书共十章,由明廷臻、王发洲任主编,颜伏伍、王真、韩军、郭嘉、卢雪松任副主编。各章的执笔负责人及参与人如下:第一章由武汉理工大学明廷臻教授和黄冈师范学院卢雪松教授负责,职聪聪、丁鑫源、杨凯、王庆港参与;第二章由武汉理工大学明廷臻教授负责,董旭、李澳铖、李泽昊、欧阳彝廉参与;第三章由山东大学李佳硕教授负责,熊寒冰、杜美伦、刘雅晨参与;第四章由华中科技大学罗聪副教授负责,徐勇庆、熊寒冰、杜美伦、刘雅晨参与;第五章由武汉理工大学王发洲教授负责,刘志超、杨露、李智勇、刘栋城、高亚辉参与;第六章由武汉科技大学韩军教授负责,秦林波、张贺瑀、史传杰、张鹏参与;第七章由武汉理工大学颜伏伍教授负责,张佩、职聪聪、丁鑫源、杨凯参与;第八章由武汉工程大学郭嘉教授负责,吴华东、李澳铖、李泽昊、欧阳彝廉参与;第九章由华中农业大学王真教授负责,肖海兵、曾奕、职聪聪、丁鑫源、杨凯参与;第十章由华中科技大学彭翀教授负责,舒建峰、李月雯、李澳铖、李泽昊参与。明廷臻、王发洲、颜伏伍、韩军、郭嘉、王真、卢雪松多次参与全书框架结构与内容的讨论,明廷臻负责全书统稿;王发洲、颜伏伍、韩军、郭嘉、王真、卢雪松、罗聪、李佳硕参与各自章节的校稿,明廷臻负责全书校稿,石天豪、王庆港、赵思童、王文静、杨迪、胡善江、杨心怡、刘文倩、雷曈、周继远、赵东豪协助校稿;全书的图片整理和文献校对由卢雪松负责,石天豪、王庆港、赵思童参与部分工作。
衷心感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朱颖心教授给予本书精心的指导;诚挚感谢西南交通大学袁艳平教授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担任本书的主审并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
碳中和技术覆盖面广,发展也十分迅速,各种创新技术层出不穷。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本书的内容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另外,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若有疏漏之处,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tpg0 2023-08-28 07:11:03
## 碳中和技术:走向可持续未来的关键一步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一个迫切的任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对地球环境的不利影响。在这一挑战下,碳中和技术正逐渐成为关键的解决方案,为我们走向可持续未来迈出关键一步。 ### 什么是碳中和技术? 碳中和技术,也被称为碳平衡技术,是一系列旨在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与吸收平衡的方法和措施的总称。这些技术的核心目标是确保总体温室气体排放不会超过地球自然系统所能吸收和处理的范围,从而防止进一步的气候变化加剧。 ### 碳中和技术的分类 碳中和技术可以分为多个类别,涵盖了从减少排放到增加吸收的多个方面: 1. **减排技术**:这类技术旨在减少工业、交通、能源等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例如,提高能源效率、采用清洁能源、改善交通运输系统等都可以有助于降低排放。 2. **碳捕获与封存**:碳捕获技术旨在从工厂、电厂等排放源中捕获二氧化碳等气体,然后将其封存在地下储存设施中,防止其释放到大气中。 3. **生态系统恢复**:通过森林保护和重新植树等方法,增加地球上植被的面积,以增强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 4. **碳负排放产物**:开发碳负排放的产品,如碳负排放燃料或建材,可以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将二氧化碳从大气中吸收并固定。 5. **碳汇技术**:通过人工手段增加海洋和陆地上的碳汇,促进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存储。 ### 碳中和技术的挑战与前景 尽管碳中和技术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希望,但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其中一项主要挑战是技术成本和可行性。许多碳中和技术在目前阶段的成本仍然较高,需要进一步的研发和创新,以降低其投资和运营成本。 此外,碳中和技术的推广还需要政策支持和国际合作。各国政府需要出台激励措施,鼓励企业投资于碳中和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同时,国际社会也需要共同努力,分享经验和资源,加强合作,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碳中和目标。 然而,碳中和技术的前景仍然充满希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许多碳中和技术的成本正在逐渐下降,效率也在提高。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国家开始认识到碳中和的重要性,纷纷承诺在未来几十年内实现碳中和目标,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 结论 碳中和技术是实现全球气候目标、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重要手段。通过减排、碳捕获与封存、生态系统恢复等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我们可以实现温室气体排放与吸收的平衡,为地球的未来创造更加可持续的生态环境。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全球社会应共同努力,推动碳中和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继承一个更加美好的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