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能学好阅读、写好作文
2019 年初,我和李怀源老师联合出版了一本关于语文启蒙教育的书—《每个孩子都能学好语文》。这本书立足于家长关心的问题,详细梳理了0~12 岁孩子学习语文的重点和难点,从教育理念的“道”和实际操作的“术”两方面向家长们介绍正确的语文启蒙方式,深受家长们的欢迎。很多家长在“常青藤爸爸”公众号留言说自己受益良多,这本书对自己教育孩子的帮助很大,还有家长对于孩子的阅读和写作学习提出了很多更加细致的问题。
新教改之后,所有学科对于阅读的要求大幅提升,各个科目都会考查孩子的阅读水平,而众所周知,写作也一直是语文科目的拉分项,这让很多家长很“惶恐”。
为什么提倡阅读?为什么重视写作?我相信很多人都能说出一堆大道理,甚至能列举出很多如“一日无书,百事荒芜”“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文以载道”的名言警句。的确,阅读能够让孩子增长知识,充实头脑,还可以帮助孩子通过不同的角度看待和思考这个世界。阅读让我们知道,一个人哪怕身处陋室,也可以从书中的世界获得无边无际的自由。而写作,作为一种用文字进行表达的方式,是孩子对内、对外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训练孩子叙事能力和说理能力的有效方式。从更高维度来说,写作也是个体生命成长的需要,能够锤炼一个人的思想。除了这些长远的意义,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也越来越重视孩子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阅读理解和作文在现行的考试分值体系中也开始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这些与孩子将来升学息息相关的因素,也让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阅读和写作。
虽然学校的教育在跟随时代的变化而进步,但是其进步的速度还远远不够。就阅读而言,很多学校没有设计针对阅读的课程计划和课时,一学期下来,仍然只是以一本语文教材作为主要的阅读内容。虽然学校都设有写作课,但每个学期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个课时……
所以,家长想要让孩子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更加优秀,一定不能只靠学校的教育,还要明白更重要的是来自家庭的助力。
对于阅读的重要性,很多家长有一定的认识,会定期给孩子买书,也会陪伴孩子读书,却不清楚阅读兴趣的培养策略,不知道应该怎样指导孩子读书,怎样让孩子从阅读中有更大收获。更鲜有家长能够胜任辅导孩子写作的任务,孩子写不出作文,全家跟着着急上火,经常病急乱投医,动辄送孩子上各种“七天速成”的写作班。
“常青藤爸爸”品牌自创立以来,在教育界树立了很好的口碑,受到数百万家长和孩子的喜爱与支持。正是出于对我们的信任,很多家长留言将自己对于孩子阅读和写作的困惑告诉了我们。我也通过各种直播、现场讲座等分享了很多阅读和写作的指导理念和方法,但是这些方式只能影响一小部分家长群体,也不利于家长朋友们随时查阅、学习,所以我又萌生了出书的念头。
这次的阅读、写作两本书,仍然是我和李怀源老师合作出版的。因为李老师作为拥有二十多年一线教学经验的语文特级教师,他的教育理念与指导方式都是科学、先进且经过实际教学验证的。
关于阅读,我们告诉家长们:0~3 岁,要为孩子建立阅读习惯,共读为主,听读为辅,并尝试让孩子独立阅读。不仅要打造属于孩子自己的读书区域,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还要教孩子学着讲故事,从小练习表达能力。3~6 岁,鼓励孩子独立阅读的同时,要继续保持亲子阅读的习惯,继续提升孩子的表达能力。到了小学阶段,要建立总结式的阅读习惯,以便以写促读。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阅读重点,这样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阅读策略是我们所推崇的。
关于写作,我们想对家长们说:对于孩子早期写作能力的发展来说,以下三点至关重要—首先,要保护孩子的创作欲望,即使孩子还不会写字,也要鼓励孩子用各种方法表达自我。其次,要增加孩子练习写作的机会,孩子小的时候爸爸妈妈陪孩子共同写作或交替写作,长大一点可以鼓励孩子“写书”,上小学之后也要适度增加孩子练习写作的机会。最后,要优化孩子的写作流程,要教孩子打草稿、自己修改作文,家长还要给出及时反馈。只要孩子建立了写作意识,并能够长期科学地坚持写作,就一定能够“啃”下写作这块“硬骨头”!
新时代的家长是学习型家长,经常读书、学习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必定会有越来越深刻的理解。但是,在坚持学习的过程中,大家也要将积累到的知识运用到孩子的教育中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学好阅读》《每个孩子都能写好作文》这两本书同样能够为家长们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祝愿所有的孩子都能爱读书、会表达,就像我们的书名所期望的那样:每个孩子都能学好阅读、写好作文!
常爸
读写:可以练习的本领
很多人会问,我的孩子为什么不爱阅读?其实,所有的孩子都爱故事,从故事开始的阅读更是每个孩子都热爱并需要的。如果孩子不爱阅读,一是因为没有正确的阅读启蒙方式,二是因为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
很多人会问,孩子读了很多书,为什么一到写作就犯难了?这是因为阅读和写作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件事—阅读就像吃饭,写作就像做饭,一个只吃饭不做饭的人是做不好饭的。
很多人会问,孩子平时讲起话来滔滔不绝,为什么让他写下来的时候就无从下笔了?这是因为表达是人的天性,绝大部分孩子都喜欢通过与人交流、沟通来表达自我。然而,孩子接触口头表达的时间久,锻炼的机会多,书面表达的练习则相对少得多。所以,他们讲起来头头是道,落实到文字上就困难得多。
因此,表面上看起来是“爱不爱”的问题,实际上背后存在的是“难不难”的问题,而“难不难”的背后又是“会不会”。孩子“不爱”是因为在阅读和写作的时候碰到了困难,俗话说,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当一个孩子不爱阅读、不会写作的时候,大人千万不要认为他们就是单纯地不热爱、不喜欢,也许他们是真的有困难。
任何人在做一件自己不熟悉的事情时,都会紧张,比如第一次开车、第一次游泳……这是因为没有熟练掌握相应技能而自然产生了紧张感和无助感。
孩子想要消除这种紧张和无助,从阅读和写作的新手,一步步成长为熟手,最后变得得心应手,需要一个练习的过程。只要方法得当,所有人都能学好阅读,写好作文。当然,因为个体的差异,不同孩子的困难是不一样的,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也略有不同。
在中国古代,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都以“多”为要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最生动的写照。多读多写的方法确实有用,因为熟能生巧。但是,现代社会的节奏太快,每个人要做的事情太多,单凭苦练渐悟的方式让孩子来学习阅读和写作,既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也低估了大人自身的作用。因此,在这个时代,孩子学习阅读和写作,应该是在大人的指引、陪伴下进行的自我练习。
现在的大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佛系”家长—静待花开,相信“树大自然直”。然而,我们告诉孩子目的地,他们就能够顺利到达吗?有多少孩子会迷路啊,最终能够到达目的地的孩子估计少之又少。另一类家长相信只要“手把手”地教,就能够把孩子教会,因此就将读写技巧细致入微地讲给孩子听。可是讲了技巧,孩子就能掌握吗?
其实,大人需要走到“佛系”和“手把手”的中间地带,多做些研究与实践,做到能陪伴孩子阅读,能启发孩子写作。以能读会写为发展方向,以阅读与写作为学习方式,以教会读写为操作方法,无限发展孩子的读写能力。
读写能力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而是需要练习才能获得的本领。读写能力的形成既需要脑力劳动,又需要体力劳动。作为家长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从现在起,和孩子一起练习读写,从最简单的一句话开始,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最终,每个孩子都会成为能读会写的人。人工智能时代,孩子从读写能力中发展出的独特而深刻的抽象思维,是使其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优势。这种优势能让孩子更好地发展自身,更好地认识世界,成长为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
我自认为在书中传达了正确的理念,也针对大部分孩子经常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做了一些解释和反馈,就是希望在方向上能够给热爱阅读和写作的孩子以指引,同时也帮助那些还未爱上阅读和写作的孩子燃起热情。
或许这两本书,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在细节上为大家提供一些操作的索引;又或许您读完这两本书,只会记得四个字—相信、练习。无论最后收获什么,只要大家在合上书后,有一些思考和改变,那我们做这套书所花的一年多的努力就是值得的。
在教育的路上,微小的改变也是极不容易的。最好的大人,是温柔而坚定的人。不怨天不尤人,不抛弃不放弃。愿我们都能成为那个最好的大人,陪孩子在人生的马拉松中一直跑下去……
李怀源
s***5 2021-02-08 19:34:00
强烈推荐和孩 子一起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