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有了关系,行为才有意义。不先建立关系,任何层面的行为都只会产生冲突。因此,建立关系比采取行为重要得多。
——J. 克里希那穆提(J. Krishnamurti)
能为本书作序,我备感荣幸。本书作者之一是我的女儿,因此我的所言所语不免有偏心之嫌。然而我确信,即使抛开这份偏爱,本书也依然熠熠生辉。对此,我相信大家在读完之后一定会强烈赞同。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情绪健康是开发孩子潜能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孩子的学习能力、成长能力、获得幸福感的能力,还是融入社会的能力,都与情绪健康密不可分。而情绪健康,其本质取决于孩子能否感知自己的情绪,这其中包括那些最脆弱的情绪。因此,我们会发现,孩子的情绪健康问题,根源在于他们逐渐丧失了情绪感知力。这一点,不仅是对孩子,对所有人而言,都后患无穷。孩子无法感知情绪,就感受不到人性,无法培养韧性和适应力,不能成熟,最重要的是无法拥有共情能力。无法共情的孩子,会频繁出现攻击性和其他危险行为,上学的孩子抗拒学习、天真烂漫的年纪却心理疾病泛滥,甚至产生自杀念头。
那么,什么是孩子情绪健康问题的解决之道呢?如果问题的根源与逐渐丧失的情绪感知力有关,那么解决办法就是保护或恢复这种能力。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受到天性的保护,而情绪感知力就是庇护者之一。因此,要维护孩子的情绪健康,就要回归到人类文明的基础——让孩子拥有完整的人性,成为完整的人。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答案之一就是为孩子建立情感联结。情感联结的建立与关系密不可分。这里所说的关系是指孩子与养育者和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与充满爱心的成年人建立安全的情感联结,是孩子内心世界的最佳保护罩。对6 ??18 岁的孩子来说,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度过,因此师生关系对孩子情绪健康和情绪幸福感也有很大影响。
另一方面,为孩子的情绪提供表达空间。早期的希腊哲学家坚信,情绪只有表达出来,人类文明才可实现。在雅典有一种习俗,即每一位自由出生的孩子都会去学习唱歌和弹奏竖琴,其目的不是能够表演,而是作为一种表达情绪的工具。此外,男女老少,无论来自哪个阶层,所有人都会参与戏剧表演。戏剧这种表演艺术是一种很好的情感表达方式,有利于恢复、保持人的情绪健康和提升幸福感。这些表演艺术的秘诀并不在于“演”,而在于当人们沉浸在戏剧中时,其肢体动作、配乐和戏剧情节成了情绪的表达形式。人只要加入其中,就拥有了一种天然的治愈能力。这种表演不需要观众,只是需要演员自发地去做一些动作,而不是按照剧本来演,把表演艺术变为表达艺术。
这一点,与本书的作用如出一辙。
本书的主旨就是帮助抚养者和教育者与孩子培养一种良好的关系,建立情感联结,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的情绪空间,引领他们进行情绪表达,从而使他们恢复并长久保持情绪健康和幸福感。为此,作者先阐述了理论,而后介绍了大量相关操作方式。书中所有关于改善情绪健康的实践,其操作都十分简便,易于实施。无论是孩子和父母,还是学生和老师,在这些实践中都不会产生太多强求意识,只要参与其中即可。
建立良好的关系,调整好各自的位置,通过有趣的活动引领孩子表达情绪,保护他们的情绪健康和心灵,是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最后,希望你们享受阅读之趣,同时能从中找到合适的操作方式,帮助孩子成长。
戈登·诺伊费尔德博士
(著有《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
a***m 2023-03-26 17:17:16
不错,值得一看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