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修订说明
本次修订主要是因为《民法典》的颁布。与《民法典》相关的修订事项主要有:
一是按照《民法典》内容和条文序号对书的正文、注释进行调整、修改。其中,修改较为集中的是第1版第3章之20(解除条款)、23(通知条款)、25(生效条款),第4章之28(对交易进行法律判断);
二是结合《民法典》对第1版第4章之32进行扩充,增加了“32.3 互联网合同工作的注意事项”。
本次修订还参考了*高人民法院2019年11月14日发布的《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以下简称《九民纪要》)的相关内容。
此外,本次修订增加了若干示例,集中在第1章之1、第2章之5.1.1、第4章之28.2.1及31.2.1,其中个别示例来源于《互联网平台运营法律实务》【ZW(】刘瑛、王玄、李晓华著:《互联网平台运营法律实务》,法律出版社2020年版。【ZW)】。
修订中对第1版存在的个别文字错误也予以修正。
2020年6月15日
合同颂歌(代序)
——为什么要写
《重新定义合同:从商业意图到法律文件》
终于还是写了一本以合同为话题的书。
对于律师和公司法务人员(“法律人员”)来说,起草、审查和修改合同,是再常见不过的工作。可能正是因为“近处没有风景”,合同工作,往往让人觉得没有技术含量,至少听起来没有那么高端。但是,合同工作真的那么简单吗?甚至,我们真的了解合同吗?
对合同,我经历了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从一开始不知道如何下手,到起草、审阅、修改合同众多;从看到洋洋洒洒几十页、上百页的合同时的仰慕,到能够视需要在一两页到几十页体量的合同之间进退;从被客户抱怨或批评“只知道法律规定”(也就是不懂商业逻辑和客户的业务),到被评价“没想到这么了解交易和我们的业务”;从茫然于不知道在合同中应该写什么,应该修改什么,到能够围绕交易目标和客户的商业意图参与交易方案设计、协助客户搭建交易架构,再将交易方案和客户的商业意图以合同呈现出来;从具体从事起草、审查和修改合同,处理合同纠纷工作,到为法学院学生、法律专业人士和商务人士讲授和介绍如何通过合同实现交易目标、防范和控制交易风险。合同见证了我的法律职业过程,并且还将继续伴随下去。
写一本与合同有关的书,这个念头隐隐存在,但屡屡被自己灭掉。总是觉得这个话题太老旧、太平常——合同不外乎就是把交易事项写清楚而已。
但事情并非如此。如同很多时候,我们的精英会用不同的语言和不同国家的人交谈,却不会和身边的人交流。在为客户起草合同时,法律人员不仅要负责法律条款,还要理解客户的商业意图和诉求;在表达上,不但要逻辑清晰、准确无误,还要结构简洁、深入浅出;当我们需要告诉那些刚刚起步的法律人怎么起草或者修改一份合同时,不仅需要提示注意事项和操作要点,而且要协助他们理解交易,建立商业逻辑,甚至要探究合同是怎么回事。这是一场关于合同“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的轮回。
2015年,和法律出版社的吴剑虹女士(我12年前《律师的思维与技能》一书的编辑)说起那些对法律似是而非但又不时被合同以及法律人员合同工作困扰的商务人士,以及即将或者刚刚迈进法律职业门槛的学生、实习律师、年轻律师,还有那些觉得合同起草、审查和修改工作不够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大牌”律师。当然,也谈到我对合同话题老旧的顾虑。作为底线颇高而又不失市场敏锐度的资深编辑和出版人,吴剑虹女士的态度让我决定写一本有态度并且让人看得懂的有关合同的书。
关于合同和合同工作的书籍不少。写什么,以及以什么基调和风格写,与作者对事情的理解和领悟、所处的职业阶段,乃至年龄、阅历、个性等有关。往玄一点说,与一个人的价值观有关。合同是法律文件,但也是商业文件;合同在法律的“壳”下,包含了商业的“芯”。因此,无论是起草还是修改、审查合同,都是从商业意图到法律文书。囿于自己的功底,为了尽可能清晰地传递认识和感悟,在书中使用了不少示例。其中绝大多数是我执业中经手的实例(已经注意隐去客户信息和具体的交易信息)。使用这些示例只是为了弥补我表达上的欠缺,便于读者理解,而不是解答法律咨询,更无意给读者一个“范例”。
好书告诉读者的远胜读者自己体会的。我希望但没有奢望自己能够写一本这样的好书,而是本着“有态度并且让人看得懂”的标准去写。因此,如同12年前我在《律师的思维与技能》一书里没说什么新鲜的事情一样,《重新定义合同——从商业意图到法律文件》这本书里,我依然没有什么新发现,更不可能发明什么。我相信,这本书里说的,都是读者知道的事情,我只是帮助读者发现如果没有这本书的帮助读者可能难以想起来的东西。不记得是谁说过,一本书是要靠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即使是作者的自言自语,也不一定在读者那里就没有映射,读者可能从书中读到一些已经存在于自己内心的东西。这样说来,如果本书能够让读者觉得“嗯,的确如此”,也就够了。
律师是法律人,也是手艺人。理查德·桑内特说,“技艺本身,绝不是一种和精神无关的机械性重复。然而,它也不是你花心思就一定能掌握的”。技艺的传承,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实现的,很微妙的地方也不是必定能教会的,需要在一起做事的过程中点滴感受,需要用光阴细细打磨。在法律行业里做一名手艺人,总的来说是幸福的。
作为法律文件的合同,不动声色地诉说着商业故事,不仅成为我工作的一部分,而且早已毫无征兆地潜入我的生活。记得儿子还在上幼儿园的年龄,如同其他孩子一样喜欢在纸上涂涂画画。一次,我漫不经心地问“你在画什么呢?”“我在画合同呢!”他的回答自然而又骄傲。二十多年过去了,这段对话不时回响在我的耳边。
的确,合同已经悄无声息地潜入工作和生活,无处不在。
刘 瑛
2018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