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与慈悲
武志红
如果怀着猎奇的心理想了解一些不可思议的心理疾病,那么,这本书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这本书的作者王溢嘉是我国台湾著名的心理学科普作家,他用别具一格的文字风格,以心理学的视角解释文化和社会现象,在台湾拥有极高的声誉,其在大陆发行的几部著作都有很高的可读性。
这本书写了四十五个心理故事,有二十六个神经官能症及人格障碍案例,十三个性变态案例和六个妄想症的案例,其中包括心理治疗的开山鼻祖弗洛伊德以及其他一些治疗师的经典案例,每一个故事都有其离奇之处,而且多个故事在心理治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不过,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当然不在其猎奇性。实际上,作者是用相当严谨的态度来写这些故事及其心理分析的,这使得这本可读性极高的著作,完全可以当作高校心理学专业的辅助读物。
同时,因为作者高明的文字驾驭能力,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这本有不少专业术语的严谨读物,也具备了极高的趣味性和较高的可读性。
此外,如果你是一个敏感的读者,你还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慈悲心,这给这本书增添了很多看不见的温情。
这种温情非常重要。因为,每一个不可思议的心理故事背后,其实都隐藏着不可思议的苦难。只有真正怀有慈悲心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这些故事的深刻之处。
我一直讨厌单纯猎奇性的小说、人文著作或心理著作,因为这些涉及人性的著作,如果沦为单纯的猎奇,那么作者一定是有着“残酷的幽默”,他在讨好我们并博得我们一笑的同时,很可能也会把我们变得更加残酷。
但这本书不会,除非你本来就是一个只喜欢猎奇的人。
关于变态人生的沉默收集
王溢嘉
对于人生,我喜欢做一个沉默的收集者。收集者的一个共同癖好是,对变异品种的兴趣总是要大于正常品种。异常人生所带给我的魅惑,似乎也远胜于正常人生。
异常人生非常多样,本书要谈的是变态心理。收集有很多方式,本书用的是简便的方式。由于所学的关系,我曾短暂地接触过一些心理异常的生命,但更多时候,则是阅读有关变态心理的书写资料。基本上,这是一种“分离的观照”,而非“实质的介入”,这种方式说明了我收集的沉默本质,也界定了本书的档案特性。
本书最初以《变态心理档案》为名在台湾出版。所谓“变态心理档案”,简言之,即是一组“别人不会这样想这样做,而某人却这样想这样做”的惑人的真实故事。这些故事,有些情节极富戏剧性,因而曾被改写成小说或改拍成电影,事实上,所有的变态心理档案都是小说或电影的理想题材。但说它们“理想”,指的并非以某些人的心理痛苦或疯狂行径来作为愉悦大众之材料的工具性价值,而是因为这些当事者的所遇所思所为,无一不是人类生命之忧欢与辛酸、灵魂之幽暗与孤寂、心路之曲折与执拗的真实写照。
但如果只像小说或电影般“说故事”,似乎也不是我的原意。因为故事本身就像一卷卷未经冲洗的人生底片,誊录的只是隐晦的、甚至颠倒的讯息,要看出它们可能的含意,需要一些“心灵显影剂”,所以在每个故事后面,我都又加上了长短不一的“解说”,赋予它们一些理论架构,而且档案的先后顺序,多少也呼应了这些理论架构的脉络,期使读者对变态心理能有一种结构性的了解。
在本书所收集的四十五个案例中,有二十六个属于“精神官能症”,十三个属于“性变态”,六个属于“妄想狂”。做这种选择,主要是因为体质或生理因素在这类疾病中扮演的是较模糊的背景角色,个人的人格及际遇等较居于主导的地位,不管是用精神分析的“心理创伤”“未解决的潜意识冲突”“心理防卫机制”或行为主义的“错误学习”“制约联配”来理解,都成了动态的、具有张力的、令人感慨系之的生命故事。
生活是艰难的,除了性谋杀等少数例子外,这些故事中的主人翁都是在人生旅途中不幸遭遇到某些难题的人。我们可以说,精神官能症是身陷于生命的难题中,而与自己进行的一场痛苦战争;妄想狂是因对生命难题的曲解,而与他人进行的一场虚幻战争;至于性变态,则是一种自然与文化未曾许诺的,自我怀疑的爱。
但人生也是个适应的问题,任何形式的变态心理或异常心理也都具有“适应不良”的意涵,很多患者也都会主动地寻求治疗。本书对治疗此一“实质的介入”保持了相当的“沉默”,这主要是因为我只是一个“收集者”而非“治疗者”;而且,我收集的目的也不是要以这些案例作为人生的“反面教材”。
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对于人类生命之忧欢与辛酸、灵魂之幽暗与孤寂、心路之曲折与执拗,我希望读者能和我一样透过这类的收集而有所“知”,同时也有所“守”。
朱***婆 2018-12-27 13:50:33
还没看呢,书的质量不错,习惯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