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具有单模块拓扑复杂、模块连接方式多样、模型节点数量大、开关频率高等特点,受当前CPU计算速率及实时仿真硬件条件限zhi,其详细模型面临电磁暂态“离线仿真效率极低、实时仿真规模极小”的瓶颈,无法满足学术和工程需求。
本研究团队赵成勇教授和许建中教授分别于2017年和2019年出版专著《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直流输电建模技术》和《架空线路柔性直流电网故障分析与处理》,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经典的半桥和全桥型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 MMC)及多端口MMC的通用电磁暂态等效建模方法。在此基础上,本书聚焦于PET微秒级电磁暂态离线效率及实时仿真规模提升两大难题,总结了团队近年来相关理论探索与技术实践成果。第1章概述了PET的发展前景、典型应用及电磁暂态仿真的发展现状。第2章作为本书的研究出发点,通过类比MMC戴维南等效建模过程,论证了大容量PET建模和仿真面临的迫切需求与主要瓶颈。第3~7章从PET离线加速仿真角度,介绍了基于参数转换和基于高频链端口解耦的等效建模方法及并行加速仿真技术,并给出了仿真步长选取和闭锁、死区工况的模拟方法。第8、9章介绍了适用于大规模PET系统级仿真的简化电磁暂态等效建模方法和考虑开关死区效应的平均值建模方法。第10章在前述PET等效建模方法及离线仿真工作的基础上,对实时仿真所需内存、计算时钟、硬件资源等方面进行优化,提出了适用于大容量PET实时仿真的低耗等效建模方法。
本书由许建中、高晨祥和赵成勇共同撰写,第1、2、8、9章由许建中完成,第3~5、10章由高晨祥完成,第6、7章由赵成勇完成。全书由许建中统稿。第4~9章部分内容参考了丁江萍的硕士学位论文以及博士生冯谟可,硕士生郑聪慧、徐婉莹、孙昱昊、王晓婷和王晗玥的研究工作。同时,在本书撰写和校核过程中,还得到了团队博士生夏仕伟、顾卓宁和王嘉骥,硕士生郭临洪、林丹颖、付乐融和苏浩天的大力支持。在此对上述同学表示感谢,他们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本书的按时出版。
特别感谢加拿大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RTDS公司副总裁张益博士,RTDS公司丁辉博士和石祥花博士,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宋洁莹、于弘洋和刘宗烨工程师,英国卡迪夫大学梁军教授,丹麦科技大学李根副教授,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赵桓锋博士,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李子欣研究员和张航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李彬彬教授和韩林洁博士等对本书研究工作的指导与帮助。感谢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对本书出版工作的支持。同时,在本书撰写过程中,作者参阅了大量国内外书籍及论文,主要的已列入本书各章的参考文献中,在此向这些文献的作者及团队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海上风电场群电磁暂态等效建模与内部特性反演方法”(52277094)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高频隔离型模块组合换流器的电磁暂态等效仿真通用建模方法研究”(3222059)的联合资助,在此表示感谢!
PET建模与仿真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受到持续关注,国产化电力系统电磁暂态仿真平台的迅速崛起也推动了其发展进程,本书仅反映了团队在PET离线及实时仿真方面的主要进展,难免挂一漏万,并且受作者水平和学术视野限制,书中难免存在许多不足甚至错误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