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鲍尔 ,科学作家,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员、欧盟委员会合成生物学专家团成员、BBC“科学的故事”栏目出品人,曾任《自然》期刊编辑20余年,著有《化学元素发现史》《明亮的泥土:颜料发明史》《如何制造一个人》等20多部科普作品,还为“牛津通识读本”系列撰写了《分子》和《元素》。作品曾获2003年英国技术史学会年度图书奖和2007年英国科学史学会年度科普图书奖。
如果要给生命找一个类比,来直观地描述和体现其运作机制,你会怎么选择?
早期的科学家常常用机器来类比生物体,这个不妥当的比喻显然过时了。后来,人们借用了技术革命的伟大产物——计算机。不过,这个类比也不准确,甚至充满了误导性。
诺奖得主弗朗索瓦·雅各布说,生物体更像是一组俄罗斯套娃,一层套着一层,棘手之处在于每层的规则和组织方式截然不同。如果你逐层打开这组“套娃”,会进入嘈杂、随机、不可预测的分子世界,最终陷入量子带来的不确定性之中,晕头转向。
当然,这个套娃的比喻也不太恰当。事实上,人类制造出来的任何技术产品都不适合用来类比生物体。而将基因组作为蓝图、基因作为构建生物体的指令、蛋白质作为精准定制的分子机器、细胞作为具有固定身份的实体等理论,都被证明是不完整、具有误导性甚至错误的。生命的复杂性超出了我们此前的想象,任何简化都会带来诸多问题。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诸多发现已经明白地告诉我们:别想在某个特定的地方发现生命的全部秘密,这个地方根本不存在!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一种全新的生物学,来帮助理解神秘又复杂的生命运作机制。与其削足适履,不如重起炉灶。作者在本书中就探索了这一新的生物学,揭示出基因、蛋白质、细胞、组织和神经系统等每一个层级都有自身的规则和原则,生命正是自这些层级的相互作用与协同运作中涌现。
菲利普·鲍尔 ,科学作家,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员、欧盟委员会合成生物学专家团成员、BBC“科学的故事”栏目出品人,曾任《自然》期刊编辑20余年,著有《化学元素发现史》《明亮的泥土:颜料发明史》《如何制造一个人》等20多部科普作品,还为“牛津通识读本”系列撰写了《分子》和《元素》。作品曾获2003年英国技术史学会年度图书奖和2007年英国科学史学会年度科普图书奖。
★2003年英国技术史学会年度图书奖和2007年英国科学史学会科普图书奖获得者全新力作
★BBC科学栏目出品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员、《自然》前编辑20余年科普写作积淀
★华大集团CEO尹烨、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江晓原、普利策奖获奖作者悉达多·穆克吉联袂推荐,自由学者、北大哲学系博士胡翌霖作序推荐!《科学》《自然》权威期刊推荐,《金融时报》《卫报》《华尔街日报》等权威媒体推荐。
★基因不是答案,而是问题的开始……打破“基因决定论”,一场颠覆生命科学的概念变革,一部关于生命的恢宏“传记”
·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赋予了生命活力,理查德·道金斯认为生物是“基因制造的机器”为什么我们总用“基因蓝图”解释生命?为什么教科书中的生物学总像一台精密仪器?答案或许是错的!
·基因并非主宰,细胞自有智慧,分子世界充满随机性与可能性
·生命不是线性的因果过程,生物绝非“基因制造的机器”,生命是一场从混沌中涌现的奇迹,而我们才刚刚读懂它的序章
★我们的身体不是机器,每一次呼吸、每一次愈合、每一个想法,都不是预设程序,而是“生命自己想出来的办法”。如果《自私的基因》告诉我们生命如何“被动的自私”,《生命传》则在讲述生命如何主动地“成为自己”
·从微观分子到群体智能,从DNA的静默到身体的动态组织,作者以科学的笔触、哲学的视野,重绘我们对“活着”的理解。
·在今天这个充满技术控制、人工合成、算法决策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问:什么才是真正的生命?它如何运转?它是否仍然自由?它还能教我们什么?
★从合成生物学、再生医学到生物机器人,探索生物科技的前沿,在AI时代重新理解智能、进化和创造
·以海月水母为模板,由附有大鼠心肌组织的硅聚合物构成的水母机器人能否成为人工心脏的起点?或是成为用于海洋环境监测、海底资源勘探或军事侦查的柔性水下机器人?
★融合科学实证与哲学思辨,在技术狂奔的时代,确保科学探索不脱离对人类价值和自然秩序的敬畏
·意识是否藏在细胞的“能动性”中?
·我们能不能制造生命?AI是不是一种生命?
·当生物与机器的边界逐渐消融,我们又将迎来怎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