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晶,湖北天门人,先后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专著《中国经典医学的身体观与认知特征》获第六届科史哲青年著作奖。主要从事认知科学与科学史、化学史与化学哲学、中国科学文化史、公众理解科学等领域的研究。
王新,山东曹县人,博士,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科技人物、革命文物研究。参与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0多项,在《党的文献》《中共党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中国科技史杂志》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於崇文采集小组的负责人之一。
陈崇斌,博士,教授,主要研究中国激光科学发展史。在王之江院士的指导和鼓励下,在中国激光科学史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相关研究也得到了王之江院士、激光学术界以及科学史界同行的认可。
陈正洪,中共党员,现任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首席专家,正研级高工。主持或参加80多项课题,取得国内领先成果15项,获省部级科技奖5项,厅局级奖励10项,发表科技论文245篇、译文5篇、科普文章300余篇,主编或参与编著科技专著7本、科普书籍3本。
李剑,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带头人。历任广东省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三、四、五届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兼任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扁鹊医药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任《中华医史杂志》编委、《中医文献杂志》常务编委、《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及《新中医》编委。张晓红,女,在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工作。业余时间从事科普类文章的写作。对医药、人物传记、科学类的科普文章有较深的研究。
刘骁,辽宁大连人,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助理教授,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历史学博士,伦敦大学学院理学硕士,南京大学管理学学士。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Annals of Science等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主要研究兴趣为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人工智能史、气象学史和科学博物馆学。
汤国星,编审,北京协和医学音像电子出版社原副总编,协和校史研究学者,撰写《协和济世》等多部与协和文化相关的专题片,以及同类的文字作品,先后在老科学家采集工程中撰写《徐锦堂传》(汤国星)、《肖培根传》(汤国星)、《顾方舟传》(汤国星,刘静)和《顾方舟画传》(刘静,汤国星)等。
姜洋,2002年至今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工作,先后从事数值模拟计算、文化宣传、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综合管理等工作。在科研及管理类多种刊物上发表多篇科研论文及管理文章;作为主笔人之一,撰写并出版《亲历者说原子弹摇篮》《谦以自牧》《高能汇聚经纬纵横》等书籍。
李剑,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带头人。历任广东省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三、四、五届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兼任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扁鹊医药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任《中华医史杂志》编委、《中医文献杂志》常务编委、《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及《新中医》编委。2010年以来,主持“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第一批张宏达教授项目、第三批钟世镇院士项目、第七批林浩然院士项目;相关研究报告《我的配角人生》《此生情怀寄树草》已出版。主持各级科研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7部,主编学术专著49部,参与《中国医学通史?现代卷》的修订工作(副主编),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国医学史》(副主编)。
王传超,山东菏泽人。2006年毕业于烟台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专业为科学技术史,2009年硕士毕业后留所担任编辑,期间从2011年起在该所攻读博士学位,专业为科学史。2015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曾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滨州医学院等机构工作。2016年入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从事研究。2018年10月出站后入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任讲师。
丛中笑,女,1984—1991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1998—2006年担任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发明人、著名科学家王选院士的专职秘书,现为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选纪念室主任,中国印协印刷文化研究会副主任委员。致力于宣传王选事迹和精神,2006年参加由中宣部、统战部、教育部和九三学社联合组织的王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国巡回宣讲,后作为中国科协、九三学社中央和中国科技馆宣讲团成员,在大中小学和企事业单位举办报告会200余场。出版专著《王选传》《王选的世界》《王选的故事》以及学术文章、报告文学等百余万字。2003年获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2018年获第五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