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跟那些和我同龄,或者比我年长的人讲到青春期叛逆时,总会听到这样的声音:“就是条件太好了,我们小时候那么苦,哪里来的叛逆?”甚至有这样的声音:“什么叛逆不叛逆的,打一顿就好了!”
我是“80 后”,父母务农,家里很穷。跟李波老师结婚前,吃饭总是七分饱,不是因为想减肥,单纯就是因为穷。当然,他是男性,对饥饿的感觉比我更深入骨髓。
我们还是被赋予沉重的家族责任的长姐和长兄,按照这样的身份,我们应该压根不会叛逆。然而,事实是,我们都有关于青春期叛逆的记忆:
我是因自身桀骜不驯的性格与周围环境的巨大冲突而产生了困惑、痛苦,以及深重绵长的迷茫感。他则是因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割裂,以及散漫的天性与内心向往的冲突而产生了强烈的虚无感。
这些青春的体验,刻骨铭心,充满了沉默、孤独和无望的挣扎,而且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人生态度、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后续对人生方向的选择。
所以,对于那些声称自己没有过叛逆的“60 后”“70后”和“80 后”,我们认为,有三种可能:
第一种,忘记了,毕竟我们人类是健忘的动物。就像我妹妹在发现她12 岁的女儿早恋时,怒不可遏向我哭诉。可她忘了自己当年,也是在这个年龄,也因为早恋把父母气得“肝疼”。我们总是习惯于对自己的过往开足滤镜。
第二种,真的没有叛逆过。毕竟,在过去贫穷而闭塞的年代,很多人连青春都没有体验过,哪里来的青春期?
第三种,很多过来人从来没有认真地审视过自己的人生。这一点讲得更深入,也更悲伤。在漫长的成长历程中,他们从来没有被看见,既没有被自己看见,也没有被他人看见。所以,他们的痛楚无助,他们的年少芳华,一并被掩埋在无意识的深处,掩埋在生活的一连串“必须”之下。可是,这些旧日残梦,却总是挥之不去,经常无情地搅动心境,打碎原本平静的生活。
所以,有些人中年发癫,有些人一瞬间就崩溃……
就像我的母亲,一个村妇,五个弟弟的长姐。她从十几岁起就帮忙带弟弟,在田里劳作,风里雨里,一身泥一身水地苦干;为求儿子,婚后三年一个接一个地生。她跟男人一样,性格要强,脾气暴躁,却从来没有真正忤逆过自己的母亲和丈夫,只会羞涩地笑。
人到中年时,她终于挨不住,生病了。过了30 年,我才明白,这是被掩埋的人性最后绝望的呐喊。可惜,当年我们无人能读懂她。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过青春,也都有过蠢动的叛逆,青春期不是洪水猛兽,叛逆也不是十恶不赦。
孩子的青春期到了,就像春天来了,微风拂过,万物复苏。青春期是人性的萌发,是自我的觉醒,是人一生中第一次挣扎着想要发现自己、彰显自己、树立自己、成全自己。虽然很多行为看起来有点出格,甚至有点愚蠢,有点不管不顾,但是,看在第一次的面子上,这一切是不是也可以被包容呢?
人生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自有其意义和价值,青春期也不例外。10~18 岁,这8 年左右的时光,在孩子的一生中分量十足,几乎奠定了影响孩子一生的三大关键基石:
第一,人格的基石。能否发现自己,勇敢地做自己,并且升华自己,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是孩子人格成长的起点,也是他人生的起点。成为自己,一生无憾!
第二,能力的基石。能否在思维最活跃、生命最旺盛的年华岁月,让自己的思维力、执行力、文化积淀、做事的章法有一个质的跨越,奠定了自己一生的能力基础。
第三,社会化的基石。能否看到他人,看到社会,找到自己的位置,学会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并且找到自己人生的使命感和追求。
事实是,很多孩子的青春是虚度的。他们除了混乱仓促地循着自己的本能闹腾一番,跟父母、长辈陷入旷日持久的对抗和内耗之外,既没有升级心智,又没有增长才干,更没有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最后,年岁渐长,在现实和父母的逼迫下,只好缴械投降,匆忙地投入社会生活。
等到40 岁时,忽然发现自己醒悟了。然而,此时半生已过。只好如自己的父母一样,继续匆忙地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当孩子的青春期来临时,很多父母其实并没有做好准备。他们既没有准备好接受“我的孩子要长大了”这个事实,进而主动调整自己的位置、心态、教育方法和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没有想好,当“我的孩子真正要长大”时,究竟要教给他点什么,人生的、社会的、心灵的、情感的、能力的。更没有计划好,怎样一步一步从孩子的生活中退出,赋予自己后半生别样的意义。
很多父母因为缺乏对自己人生的反思,年届40,却依然像新手父母一般,面对一天比一天风华正茂、伶牙俐齿、咄咄逼人的孩子,不禁张皇失措。
是的,孩子长得太快,一夜之间,仿佛就不认识了,这让父母感觉很迷茫,手足无措,心虚害怕。于是,父母下意识地采取了自己父母、父母的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付眼前的这个少年。
结果,父母非但没能阻止孩子的叛逆,还经常因为一些未经审视的错误做法,成为孩子叛逆失控的催化剂。
父母绝望地发现,自己越努力,孩子离自己越远,也越失控。双方陷在内耗的泥潭中彼此缠斗,都丧失了最起码的理智,似乎他们努力的方向不是让彼此更好,而是毁掉对方。
从事教育20 年来,我们见到过无数的父母,和被父母的努力“毁掉”的孩子,他们彼此仇恨,有隔阂,甚至连看对方一眼都做不到。
父母越想努力改变孩子,孩子越抗拒改变。最极端的情况是,孩子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出门,不上学,一天只吃一顿饭,疯狂地打游戏,头发油腻,面容憔悴,一说话就爆粗口。
而很多父母其实一直在“睡着”的状态,懵懵懂懂、无知无觉地往前走,一厢情愿地为孩子好,却从来没有真正看见过自己,看见过自己的孩子,看见过生活。
2017 年寒假,李波老师和我在北京发起了一项名为“走心集训”的活动,100 多个孩子当中,有一个孩子看起来与众不同。他当时读初二,瘦瘦高高的,脸色苍白,头发不知
几天没有打理过,窝着背,走路拖拖拉拉,一副不羁的样子。他的“罪名”是厌学、上课睡觉、行为散漫、对父母跟老师不敬。
晚上他妈妈赶来了,一位干练,却从内而外投射着紧绷与焦虑的职业女性。她拉着我们聊了整整两个小时,讲述了自己物质极度匮乏的童年和艰难奋斗的青年。只不过,我们知道,过度的责任像水泥一般早已将她的内心封印了。
她顽固地把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工作、绩效、分数、大学等世俗的义务等同于人生的全部。就像李波老师说的,她一直活在外面,却很少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
而她的儿子,其实是一个有着非常丰富的精神世界、对生命有着独特理解,并且很倔强的少年。当自己的母亲唾沫横飞地“讨伐”他的不担当、不懂事时,他躲在教室最后一排的角落,沉迷地读着《人类简史》——一本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都非常高的书籍。
他品位不俗。但这些品味、兴趣、爱好,从来没有被自己能干的妈妈看见和欣赏,更不用说支持了。
这对母子缺乏精神上真正的交流,他们就像两条平行线。妈妈恨恨地说:“他天天看这些没用的书,做那些没用的事,就是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与其说这是一个青春期叛逆的故事,不如说这是一场价值的拷问。
孩子叛逆其实是在向父母发出信号:你真的懂我的世界吗?
走着走着,孩子就成了父母身边最熟悉的陌生人。父母只是想让孩子听自己的话,乖乖的,别出乱子。但从来没想过,要迈开自己尊贵的腿,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身段,主动走过去,走到孩子的身边,什么也不说,只是单纯地:
看看他在做什么。
听听他在说什么。
想想他的现在。
在他身边待一待。
起身站在远远的地方,再看看自己的孩子。
把他放在心里,当他不在身边的时候,再想一想他……
有一位妈妈说:“孩子已经初三了,怎么还不见她努力?今年暑假,我给她报了班,她也不去,每天待在家里看手机。我一说她,她就发脾气,一点儿也不上进。”
点开孩子的详细信息,是这样的:一米六的身高,体重将近150 斤,笨重、萎靡;一脸痘痘,有着羞涩畏缩的表情,头发像海藻一样乱蓬蓬地随意扎着。妈妈说她背上有很重的湿疹,睡眠不好,很喜欢看网文。
这个青春期女孩,精神世界严重匮乏,自我价值感很低。她因为自己的外形而自卑,依靠网络文学麻痹自己。她连自己都无法正视,怎么可能顾及学习呢?而且,这种状况持续至少两三年了。这分明是自卑,哪里是不上进。妈妈这个时候才回过味来:“是的,是的,她说自己长得难看,没人喜欢她。她总想减肥,可又不能坚持……”
所谓教育,无非是一个灵魂与另外一个灵魂的交流。在过去封闭的时代,信息匮乏、文化单一,父母几乎是孩子的全部,孩子没有足够的底气挑战父母的权威,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相对比较容易。
孩子之所以叛逆,不仅仅是青春期的生理发育带来的本能反应,还因为他蓬勃生长的自我从未被看见,因为他的精神未被滋养过,思想未被启发过。他无法应对自我与环境、想象与现实的巨大割裂。
而在今天这个时代,信息过载、文化多元,稚嫩的孩子在自身阅历不足、鉴别力不够的年龄,就开始或被动或主动地在互联网上接触形形色色的观念、文化、活法。这把双刃剑,让他们遭遇了比自己父辈更大的冲击和诱惑,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迷茫。而父母也必须要准备好迎接更大的挑战!
但是,这个事情也有另外一面:时代再怎么改变,人性的变化都是微乎其微的。青春期是孩子觉醒的一次机会,又何尝不是父母觉醒的一次机会?
孩子的叛逆不仅困扰着父母,也第一次暴露了这个家庭过去一直掩埋的矛盾,夫妻关系、家族传统、生活态度、情感模式、价值观、文化属性……它像镜子一样,清晰地照出了孩子、父母、家族的过往纠葛,也给我们指出了修正的方向。
青春期,是摆在父母和孩子眼前的一项大考。
这个过程虽然困难重重,甚至常常让人觉得心力耗竭,不能坚持,但是,痛苦所带来的反思、修正以及勇气,必然让父母和孩子,在穿过这些风雨之后,将心灵真正融合在一起,成为家人、成为战友、成为一生的挚友。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你不是孤独的,我们将陪伴着你,以专业的身份来帮助你。我们将以这三本书为载体,帮助大家从三大方面解决青春期带来的问题:
第一,认知——厘清“青春期究竟是什么”。解决一个问题,要从认识它开始。我们对一个问题理解得越深刻, 解决起来越游刃有余。
很多父母之所以面对叛逆的孩子困坐愁城,欠缺的不是方法,而是认知。对青春期的认知,对成长的认知,对人性的认知,对人生的认知……认识到位,方法才能派上用场。因此,在第一册书里,我们将结合二十年来的教育实践,来谈一谈应该如何理解青春期,如何理解叛逆。
第二,亲子关系和亲子沟通。青春期叛逆一开始,最先受到冲击的就是亲子关系,最先令父母感到困惑的就是亲子沟通, 首先应该调整的也是亲子关系。父母究竟应该怎样和青春期的孩子相处,怎样引导正处于迷茫中的孩子,抚平他的心境,理顺他混乱的思绪,启迪他的思想,让孩子真正走向成熟,在第二册书里,我们将详细讲到。
第三,学习。当青春期迷茫遇上学习,遇上中高考,会让原本复杂的局面火上浇油, 也会让父母和子女的矛盾激化。但其实,孩子讨厌的从来不是学习本身。然而,长期错误的学习观念困住了孩子,消耗了孩子,让他们投入了漫长的努力, 却毫无收获。
因此,是时候重塑父母和孩子对学习的认识了,是时候让孩子重新从学习中找到人生的成就感和未知的快感了!任何一件事都可以成为塑造孩子的工具,而学习从来都是塑造人的心性和能力最强大的工具。第三册书将为大家讲解学习、考试和分数那些事儿。走过青春期的混乱、痛苦和迷茫,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都将迎来一个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