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朱高峰传 收藏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5958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创建日期:2025-05-25 03:10:03
  • 发布日期:2025-09-06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刘建辉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之一。朱高峰,通信技术与管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首任常务副院长。本书前两篇六章较详细地记录了朱高峰的家庭背景、成长历程,以及从事我国电信传输科研工作方面的诸多优秀成果;后两篇十三章则侧重介绍失高峰走上领导岗位后,在邮电部的工作经历、工作实践和为邮电通信的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以及朱高峰作为中国工程院的首批院士和建院初期的组织者,为中国工程院的建立、发展和工作定位所作出的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及亲力亲为组织多项研究课题,弥补了相关领域空白的工作实践。附录部分提供了朱高峰的生平大事年表、主要论著目录以及相关调研报告,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本书不仅是对朱高峰个人成就的回顾,也是对中国近现代科技与工程教育发展历程的重要记录。

作者简介

刘建辉 长期在邮政部门工作,曾任原邮电部办公厅综合处副处长、秘书处副处长、新闻处处长;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国家邮政局成立后,曾任国家邮政局邮资票品管理司司长、国家邮政局邮票选题咨询委员会副主任、邮票图稿评议委员会副主任、国家邮政工会常务副主席。曾成功主持策划了“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纪念”“中国国家足球队获2002年世界杯决赛资格”等一系列重大题材邮票的即时发行与经营工作。著有《邮资票品发行与经营管理》《见证跨世纪重大事件》《情系方寸责所寄》《邮史钩沉寻初心》《新中国邮票七十年》《珍邮背后的历史印记》等图书。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合学术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科技历史爱好者、传记文学爱好者,以及希望从院士的经验和成就中获得启发的政策制定者和行业管理者阅读。

1.作为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丛书之一,本书基于朱高峰本人经历及丰富书面材料撰写,真实记录其在科研、管理等多领域的重要工作与贡献,具有历史纪实价值。

2.本书涵盖个人成长、科研实践、管理工作、工程院建设等多个维度,全面展现朱高峰院士的人生历程,既体现其在专业领域的成就,也凸显其在行业发展和国家建设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3.通过大量具体事例和细节描写,如科研项目中的困境与突破、管理工作中的决策过程、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还原一个饱含奋斗热血、承载时代印记的真实人物。

4.本书不仅是个人传记,更反映了中国通信行业、工程教育等领域的发展变迁,其中蕴含的科研精神、管理理念、廉洁品质等,对当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下载地址

序言

  癸卯伊始,万象更新……舒畅、痛快、开心,那种轻松在每个人的脸上荡漾。
  老朋友聚餐,是必不可少的。其中一位老邮电人神秘兮兮地问我:“朱部长好吗?”这是一位比较熟悉我和朱高峰关系的人。
  我说:“挺好呀,87岁了,腰不弯,背不驼,耳聪目明,精神矍铄。”他又问:“还像过去那样吗?”我一愣,瞬间明白了。他口中的“那样”显然带有潜台词。
  朱高峰副部长在邮电系统工作期间,我曾多年在他身边工作,让我至今难忘的是他对于私人宴请,无论是邮电系统内还是系统外的,以及一切可能影响公务的私人宴请都会拒绝。他对吃吃喝喝向来没有好感,也不喜欢参与。一次拒绝、两次拒绝容易,一生都能守住底线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然,任何事都有两面性,尤其是对于一位高级领导干部来说。有人称赞他自律,有人却给他贴上了“脱离群众”的标签。所以,“那样”就成了“脱离群众”的潜台词。如果不熟悉朱高峰的人听到这些传言,对他的印象肯定会大打折扣。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这样的传言逐渐成形,并定格在一部分干部的印象中。尽管我曾多年在他身边工作,但始终无法理解,“脱离群众”这4个字怎么能落到朱高峰头上!难道有请必到、吃吃喝喝才能避免“脱离群众”?难道沉迷于杯觥交错就能“接近群众”?我对此不认同。所以,这也是我主动承担写作《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朱高峰传》(以下简称《朱高峰传》)的目的——还原一个完整的、真实的朱高峰。
  朱高峰于1982年被任命为邮电部副部长,1994年又调任中国工程院的常务副院长。他在邮电部领导岗位工作的12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朝气蓬勃地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邮电通信系统从“落后”向现代化通信网大步迈进的攻关阶段。朱高峰大刀阔斧地对电信和邮政系统进行改革;呕心沥血地布局和拓展我国电信的物理网及加强、完善对外通信的渠道建设;潜心研究邮电通信的性质特点和运行规律并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在邮电部的管理工作中,要求严格,一丝不苟,不怕你不懂,就怕你不懂装懂;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中央廉政建设的各项要求,人前人后从来不走样;注重对基层的调查研究和走访看望基层职工,去过相当多的地市和县的邮电局,成为走访基层单位最多的部领导之一。
  对于朱高峰的工作成绩、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可以说大多数干部是认可的。朱高峰每次出差之前,都会让秘书电话通知相关省局,明确两点要求:一是住宿必须安排在邮电招待所,如果没有招待所,就住在办公室;二是就餐必须在职工食堂,且就餐标准严格按中央要求执行。这些要求非常具体,可操作性强,体现了他对工作细节的严谨把控。他坚决反对在地方经营的饭店就餐,即使已经安排了也会让接待单位取消,一定要到职工食堂就餐。为了确保严格执行中央的要求,朱高峰不仅要求省局领导对下督办,还要求秘书每到一地,凡是到饭点时,都要去职工食堂检查饭菜的安排,一旦发现有超出规定范围的菜品,一律要求撤下。朱高峰对中央指示的敬畏和不折不扣的执行态度,令所有在场的邮电人印象深刻且无比钦佩。在《朱高峰传》里,这样的场景多次出现。希望读者能够通过这些细节走近朱高峰,看到一个真实、严谨、自律的朱高峰。
  《朱高峰传》中还记录了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事。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邮票总公司将1974-1982年发行的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装订成册,作为样票供邮电部领导参考,每册定价200多元。这本邮册不仅包含了《庚申年》邮票(猴票),还有《齐白石作品选》《奔马》《从小爱科学》等诸多那个时期发行的经典邮票,其市场价格已经远超这本邮册的定价。当时我把这件事告诉了朱高峰,没想到他却说:“你看看谁喜欢邮票、喜欢集邮,转让给他吧。”我有些惊讶,提醒他:“这本邮册很珍贵啊!”朱高峰却平淡地表示:“物尽其用,我不能拿它去做买卖呀。”说完,他便低头继续工作了。最终,按照朱高峰的要求,这本邮册的购买资格转给了机关里一位痴迷集邮的年轻人。
  1971年年底,中同轴电缆1800路载波通信系统的研制工程处在天津召开2109工程试验总结会。由于测试过程比较顺利,工程处领导和上级相关负责人都很高兴,认为试验段任务已经圆满完成了,下一步可以转入京沪正式工程建设了。然而,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的朱高峰却十分清醒——如果不逐一解决试验中发现的问题,不对试验设备进一步改进,这种“带病”的设备是绝不能仓促转入正式工程建设的,这是他坚守的底线。但会议的发展方向却没能按朱高峰设想的进行,反而呈现出一边倒的肯定和赞扬。如果按照这样的情形发展下去,最可能的结果是尚存问题的测试设备即刻转入正式工程建设。此时的朱高峰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其他人发言结束后,在一线指挥的朱高峰能顺着前面发言的调子讲吗?作为一名正直的科研工作者,即便面对各级领导,他依然选择实事求是地将试验中发现的问题一一阐明,并强调必须将问题解决后再推进下一步工作。这是他的态度,也是他的原则。朱高峰的发言震撼了整个会场。最终,各方经过商议,采纳了朱高峰的建议:先解决发现的问题,制作出Ⅱ型机后到京津段再进行一次测试。在面对集体决策时,朱高峰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不随波逐流,避免了一次决策失误给国家造成的损失。
  经过一年多的奋战,Ⅱ型机终于在朱高峰和他的科研团队夜以继日的努力下研制出来了。Ⅱ型机又再次被送到线路上进行试验。试验结果符合要求!面对“巴黎统筹委员会”的严密封锁,朱高峰和他的团队在没有任何国外资料可以借鉴的情况下,经过两年多的艰苦鏖战,终于研制出了中同轴电缆1800路载波通信系统。
  夸张一点地说,我国境内但凡有人居住的地方,就在邮电部门的服务范围内。所以,“点多面广”是邮电服务的特点之一。有人居住,就要提供邮电的普遍服务;有服务,就要有邮电职工的值守。在我国,许多邮电职工常年坚守在边疆地区,那些地方往往是高山高原,空气稀薄、天气寒冷、条件艰苦是他们生活与工作中面对的常态。朱高峰曾多次说过,有机会就要多去别人(主要指邮电部及省邮电管理局的干部)没到过的地方,去看看基层的员工。他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1990年、2000年和2005年,朱高峰3次前往西藏。2000年,他受邀在西藏自治区干部大会上作过一次科普报告。2005年赴藏时,他专程前往海拔近5000米的那曲市一个邮局,看望坚守在那里的邮电职工。5000米的海拔,氧气稀薄,生活在平原上的人就是不走动,呼吸都很困难。但朱高峰依然按照既定的工作节奏,先查看了邮电设施,随后与职工座谈,最后在会上发表讲话。西藏自治区通信管理局的领导和地方政府的领导担心朱高峰一路奔波身体吃不消,劝他不必讲话了,但他执意坚持。直到与职工告别后,他才感到胸闷、两腿发软,不由自主地蹲在了地上,大家急忙扶他休息片刻才好些。所以,朱高峰下基层从来都不是游山玩水,也不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他抱定的是一种责任,这种责任驱使他即便在严重缺氧的情况下,仍然不忘自己的使命。
  这就是朱高峰,一个平凡且普通的部级领导干部,他将全部的智慧、精力、热情都献给了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即便已到鲐背之年,他依然心系国家建设,积极为国家的发展建言献策。他始终践行中央廉洁做人、廉洁做事的要求,对自己、对家人、对身边的工作人员严格要求,一丝不苟。两袖清风、一尘不染,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敬请读者抽出些许时间,读一读这本《朱高峰传》,它会娓娓道来,为你还原一个完整的、真实的朱高峰。

目录

引 子(001)


第一篇 家世与成长(1935—1958年)(007)

第一章 从宁波到上海 (008)

第二章 收获颇丰的苏联留学生活(025)

第三章 在学习和生活中成长 (034)


第二篇 研发与实践(1958—1982年)(041)

第一章 步入实践 初战告捷 (042)

第二章 特殊年代中的科研工作(062)

第三章 迎接科学的春天 (079)


第三篇 邮电部工作的认知与实践(1982—1994年)(089)

第一章 邮电部来了两个年轻人(090)

第二章 邮电发展的方针和道路(097)

第三章 实事求是地认识邮政 (110)

第四章 电信业务管理(147)

第五章 经济管理 —推行核算制(192)

第六章 干部任用 学习调研 (197)

第七章 在邮电部工作时的兼职(213)

第八章 对外交往(216)


第四篇 中国工程院工作、调研与咨询(1994年至今)(233)

第一章 中国工程院初创 (234)

第二章 协会工作与兼职 (271)

第三章 参加教育领域的有关咨询工作(283)

第四章 交通运输网络理论研究(290)

第五章 制造强国的战略研究 (302)


附 录

附录一 朱高峰生平大事年表 (309)

附录二 朱高峰主要论著目录 (314)

附录三 广东省信息化调研总报告(322)

附录四 我国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 —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355)


后 记(357)

短评

    产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