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总序 i
前言 vii
摘要 xi
Abstract xv
**篇 绪论
**章 科学意义与战略价值 3
**节 网络空间与网络空间安全 3
一、空间的基本概念 3
二、网络空间的定义与内涵 4
三、网络空间与物理空间的区别和联系 6
四、网络空间安全的定义与要素 8
第二节 网络空间安全形势分析与判断 9
一、网络空间安全总体态势 9
二、网络空间安全面临的威胁与挑战 10
三、网络空间安全的发展方向 14
第三节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的科学意义与战略价值 17
一、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 17
二、保障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19
三、支撑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 20
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21
五、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23
第四节 我国网络空间安全学科的发展现状 25
第二章 发展简史与发展规律 28
**节 网络空间安全发展简史 28
一、通信安全发展时期 29
二、计算机安全发展时期 34
三、信息安全发展时期 40
四、信息安全保障发展时期 49
五、网络空间安全发展时期 61
第二节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的内涵和发展规律 72
一、学科内涵 72
二、学科发展规律 73
第二篇 主要学科方向发展现状与态势
第三章 发展背景与学科特点 77
**节 学科发展背景 77
一、新形势下的安全需求 77
二、安全威胁态势分析 82
三、国家战略与政策法规 87
四、人才教育的迫切需求 94
第二节 学科特点与趋势 98
一、学科特点 98
二、学科趋势 101
第三节 学科体系框架 105
一、国际网络空间安全学科知识体系 105
二、我国网络空间安全学科方向 108
三、本书的学科体系框架 110
第四章 密码学与安全基础 114
**节 概述 114
第二节 安全基础理论 115
一、密码基础理论问题 115
二、安全模型 119
三、小结 124
第三节 密码算法 125
一、对称密码算法 125
二、公钥密码算法 127
三、杂凑函数 130
四、新型密码算法 131
五、小结 136
第四节 密码分析理论 137
一、基于统计的密码分析方法 138
二、基于代数的密码分析方法 142
三、侧信道分析方法 144
四、小结 146
第五节 安全协议 147
一、安全协议的设计与应用 147
二、安全协议的形式化分析方法 158
三、小结 161
第六节 安全基础设施 162
一、密钥管理 162
二、PKI 163
三、密码标准与测评 170
四、大型密码算法(标准)征集活动 173
五、小结 177
第七节 总结 177
第五章 网络与通信安全 180
**节 概述 180
第二节 物理层安全 180
一、物理层安全传输 181
二、物理层身份认证 184
第三节 链路层安全 187
一、蜂窝网接入安全 187
二、无线局域网接入安全 191
三、近距离通信安全 193
四、卫星互联网接入安全 194
第四节 网络层安全 197
一、路由系统安全 197
二、DNS安全 200
三、SDN安全 203
第五节 传输层安全 208
一、传输层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 208
二、主要研究进展 209
第六节 应用层安全 213
一、HTTP/Web安全 213
二、应用层端到端安全 216
第七节 异构网络融合发展带来的安全问题及发展趋势 220
一、移动通信网络安全 220
二、卫星互联网安全 230
三、工业互联网安全 238
第六章 软件与系统安全 249
**节 概述 249
第二节 恶意代码防范 252
一、恶意代码分析 253
二、恶意代码检测 259
三、恶意行为溯源 262
第三节 软件漏洞治理 267
一、软件漏洞发现 267
二、软件漏洞分析 272
三、软件漏洞利用 275
四、软件漏洞缓解 279
第四节 系统安全机制 284
一、操作系统安全 285
二、虚拟化安全 293
三、软硬件协同安全 302
四、硬件安全 308
第七章 数据与应用安全 315
**节 概述 315
第二节 数据安全 317
一、研究背景 317
二、主要研究方向 318
三、主要研究现状 320
四、未来发展趋势 326
第三节 人工智能安全 327
一、研究背景 328
二、主要研究方向 328
三、主要研究现状 330
四、未来发展趋势 336
第四节 物联网安全 337
一、研究背景 337
二、主要研究方向 338
三、主要研究现状 340
四、未来发展趋势 349
第五节 区块链安全 351
一、研究背景 351
二、主要研究方向 351
三、主要研究进展 352
四、未来发展趋势 362
第六节 内容安全 362
一、研究背景 362
二、主要研究方向 364
三、主要研究现状 365
四、未来发展趋势 370
第七节 总结 371
第八章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 374
**节 概述 374
一、技术方向总体情况 376
二、背景需求 377
三、技术体系 378
第二节 通信 379
一、总体情况 379
二、技术背景 380
三、安全防护现状 381
四、主要研究进展 382
五、主要安全风险与挑战 384
六、发展趋势 385
第三节 能源 387
一、总体情况 387
二、技术背景 388
三、安全防护现状 389
四、主要研究进展 390
五、主要安全风险与挑战 391
六、发展趋势 393
第四节 金融 394
一、总体情况 394
二、技术背景 395
三、安全防护现状 395
四、主要研究进展 397
五、主要安全风险与挑战 398
六、发展趋势 398
第五节 交通 399
一、总体情况 399
二、技术背景 400
三、安全防护现状 401
四、主要安全风险与挑战 402
五、发展趋势 403
第六节 电子政务 404
一、总体情况 404
二、安全防护现状 405
三、主要安全风险与挑战 405
四、发展趋势 406
第七节 生态环境 407
一、总体情况 407
二、安全防护现状 408
三、主要研究进展 408
四、主要安全风险与挑战 410
五、发展趋势 410
第八节 总结 411
一、总体进展 411
二、存在问题 412
三、面临挑战 412
四、未来趋势 413
第三篇 学科发展思路与建议
第九章 学科发展思路与发展方向 419
**节 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419
第二节 发展思路 427
第三节 发展目标 429
第四节 重要发展方向 430
第五节 学科交叉/新兴学科布局 439
第十章 学科发展建议 440
**节 加强学科教育体系建设 440
第二节 聚焦重点方向 441
第三节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443
第四节 推动经费投入 444
第五节 构建基础平台 445
第六节 完善管理体制 446
主要参考文献 448
关键词索引 462
总序 i
前言 vii
摘要 xi
Abstract xv
**篇 绪论
**章 科学意义与战略价值 3
**节 网络空间与网络空间安全 3
一、空间的基本概念 3
二、网络空间的定义与内涵 4
三、网络空间与物理空间的区别和联系 6
四、网络空间安全的定义与要素 8
第二节 网络空间安全形势分析与判断 9
一、网络空间安全总体态势 9
二、网络空间安全面临的威胁与挑战 10
三、网络空间安全的发展方向 14
第三节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的科学意义与战略价值 17
一、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 17
二、保障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19
三、支撑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 20
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21
五、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23
第四节 我国网络空间安全学科的发展现状 25
第二章 发展简史与发展规律 28
**节 网络空间安全发展简史 28
一、通信安全发展时期 29
二、计算机安全发展时期 34
三、信息安全发展时期 40
四、信息安全保障发展时期 49
五、网络空间安全发展时期 61
第二节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的内涵和发展规律 72
一、学科内涵 72
二、学科发展规律 73
第二篇 主要学科方向发展现状与态势
第三章 发展背景与学科特点 77
**节 学科发展背景 77
一、新形势下的安全需求 77
二、安全威胁态势分析 82
三、国家战略与政策法规 87
四、人才教育的迫切需求 94
第二节 学科特点与趋势 98
一、学科特点 98
二、学科趋势 101
第三节 学科体系框架 105
一、国际网络空间安全学科知识体系 105
二、我国网络空间安全学科方向 108
三、本书的学科体系框架 110
第四章 密码学与安全基础 114
**节 概述 114
第二节 安全基础理论 115
一、密码基础理论问题 115
二、安全模型 119
三、小结 124
第三节 密码算法 125
一、对称密码算法 125
二、公钥密码算法 127
三、杂凑函数 130
四、新型密码算法 131
五、小结 136
第四节 密码分析理论 137
一、基于统计的密码分析方法 138
二、基于代数的密码分析方法 142
三、侧信道分析方法 144
四、小结 146
第五节 安全协议 147
一、安全协议的设计与应用 147
二、安全协议的形式化分析方法 158
三、小结 161
第六节 安全基础设施 162
一、密钥管理 162
二、PKI 163
三、密码标准与测评 170
四、大型密码算法(标准)征集活动 173
五、小结 177
第七节 总结 177
第五章 网络与通信安全 180
**节 概述 180
第二节 物理层安全 180
一、物理层安全传输 181
二、物理层身份认证 184
第三节 链路层安全 187
一、蜂窝网接入安全 187
二、无线局域网接入安全 191
三、近距离通信安全 193
四、卫星互联网接入安全 194
第四节 网络层安全 197
一、路由系统安全 197
二、DNS安全 200
三、SDN安全 203
第五节 传输层安全 208
一、传输层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 208
二、主要研究进展 209
第六节 应用层安全 213
一、HTTP/Web安全 213
二、应用层端到端安全 216
第七节 异构网络融合发展带来的安全问题及发展趋势 220
一、移动通信网络安全 220
二、卫星互联网安全 230
三、工业互联网安全 238
第六章 软件与系统安全 249
**节 概述 249
第二节 恶意代码防范 252
一、恶意代码分析 253
二、恶意代码检测 259
三、恶意行为溯源 262
第三节 软件漏洞治理 267
一、软件漏洞发现 267
二、软件漏洞分析 272
三、软件漏洞利用 275
四、软件漏洞缓解 279
第四节 系统安全机制 284
一、操作系统安全 285
二、虚拟化安全 293
三、软硬件协同安全 302
四、硬件安全 308
第七章 数据与应用安全 315
**节 概述 315
第二节 数据安全 317
一、研究背景 317
二、主要研究方向 318
三、主要研究现状 320
四、未来发展趋势 326
第三节 人工智能安全 327
一、研究背景 328
二、主要研究方向 328
三、主要研究现状 330
四、未来发展趋势 336
第四节 物联网安全 337
一、研究背景 337
二、主要研究方向 338
三、主要研究现状 340
四、未来发展趋势 349
第五节 区块链安全 351
一、研究背景 351
二、主要研究方向 351
三、主要研究进展 352
四、未来发展趋势 362
第六节 内容安全 362
一、研究背景 362
二、主要研究方向 364
三、主要研究现状 365
四、未来发展趋势 370
第七节 总结 371
第八章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 374
**节 概述 374
一、技术方向总体情况 376
二、背景需求 377
三、技术体系 378
第二节 通信 379
一、总体情况 379
二、技术背景 380
三、安全防护现状 381
四、主要研究进展 382
五、主要安全风险与挑战 384
六、发展趋势 385
第三节 能源 387
一、总体情况 387
二、技术背景 388
三、安全防护现状 389
四、主要研究进展 390
五、主要安全风险与挑战 391
六、发展趋势 393
第四节 金融 394
一、总体情况 394
二、技术背景 395
三、安全防护现状 395
四、主要研究进展 397
五、主要安全风险与挑战 398
六、发展趋势 398
第五节 交通 399
一、总体情况 399
二、技术背景 400
三、安全防护现状 401
四、主要安全风险与挑战 402
五、发展趋势 403
第六节 电子政务 404
一、总体情况 404
二、安全防护现状 405
三、主要安全风险与挑战 405
四、发展趋势 406
第七节 生态环境 407
一、总体情况 407
二、安全防护现状 408
三、主要研究进展 408
四、主要安全风险与挑战 410
五、发展趋势 410
第八节 总结 411
一、总体进展 411
二、存在问题 412
三、面临挑战 412
四、未来趋势 413
第三篇 学科发展思路与建议
第九章 学科发展思路与发展方向 419
**节 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419
第二节 发展思路 427
第三节 发展目标 429
第四节 重要发展方向 430
第五节 学科交叉/新兴学科布局 439
第十章 学科发展建议 440
**节 加强学科教育体系建设 440
第二节 聚焦重点方向 441
第三节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443
第四节 推动经费投入 444
第五节 构建基础平台 445
第六节 完善管理体制 446
主要参考文献 448
关键词索引 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