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亲爱的读者:
您好!
我是晓峰,很荣幸能通过本书与您联结。
我于2015年夏天至2024年冬天任职于美国东海岸马萨诸塞州的阿默斯特学院(AmherstCollege),担任学院招生录取办公室副主任和国际招生录取主任。阿默斯特学院创建于1821年,是美国一所拥有两百多年历史的著名文理学院(liberalartscollege),也是代表美国本科教育的典范。
来阿默斯特学院前,我曾于2013-2015年服务过马萨诸塞州的另外一所文理学院--圣十字学院(CollegeoftheHolyCross)。圣十字学院是美国一所著名的天主教耶稣会大学,坐落于马萨诸塞州的第二大城市伍斯特(Worcester)。
我自己曾经也是一名留学生。2011年我从北京来到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学院(BostonCollege)攻读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硕士学位。2013年硕士毕业后,我靠着十二分的运气,怀着想作为美国大学与国际学生之间"桥梁"的理想走上了大学招生官的职业道路,一转眼就做了十多年。
2024年春天,经过三年的一边全职工作一边兼职学习,我很荣幸地获得了波士顿学院高等教育专业的博士学位。博士论文研究的主题是"影响中国高中生赴美留学的关键性因素"。调研结果在本书中也有详细的分享。
美国向来是中国学生最热衷的留学目的地。对美国名校的热衷也让中国学生和家长们对美国顶尖大学的招生录取工作充满好奇,特别是在录取决定背后起主导作用的招生官。被称为大学"守门人"的招生官不仅要负责大学在全国和世界各地的宣传,吸引学生申请自己所服务的大学,还要负责审阅学生的申请,并做出最终的录取决定。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申请审阅背后的思考,也向外界传递着他们所服务之大学的理念和态度。
一纸以"恭喜!你被录取了"开头的录取信背后不仅有着复杂的审阅流程和招生官缜密的思考,还有一张张渴望通过大学改变自己命运的年轻人的面孔,以及全家人的期盼,尤其是那些具有贫困背景的人才。
我作为录取决定背后的主导人之一,肩头的责任神圣且重大。通过招生官的视角,我在有幸见证教育改变学生命运的同时,也被他们的故事和我所服务的大学的教育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人生也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
这一切,对中国农村出身的我来说格外珍贵。我出生在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一个建于明永乐年间的村子。村子三面被河流和沟溪包围,故名垒里。后来虽然随父母搬到城里,然后求学、出国,离村子越来越远,但无论走到世界哪里,农村的根就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我。作为家里的第一代大学生,我的人生就像我所招募的众多学生一样,因一个个接受教育的机会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从垒里,到即墨,到北京,再到走出国门,进入美国大学招生行业,乃至获得博士学位,教育铺垫了我人生轨迹中的每一步。
作为一名在美国招生行业极度缺乏代表性的中国籍招生官,这一路走来,我有很多感悟想跟各位读者分享,尤其是那些有计划到美国读本科的高中生,或者正在为子女赴美留学做准备的家长。我由衷希望书里的内容可以帮助您在申请美国大学的过程中多一些底气、少一些焦虑,以成长的心态走完这段看似崎岖,但实则收获颇丰的旅程。
如果您对美国大学的申请和录取过程的具体流程和细节感兴趣,我推荐大家阅读我在2020年翻译出版,已经更新并重印多次的指导书《升学之道:美国大学申请全解析》,原作在美国也是一本申请大学的畅销书。译作对美国大学升学的流程做了详细的解析,所以本书更多的是来分享我作为招生官在这些流程背后的思考。您可以将两本书结合起来看,会对美国大学招生录取背后的运作和理念有更综合和深入的了解。
具体来说,本书探讨了以下与中国学生和家长相关的话题:美国精英大学的人才选拔机制到底看重什么?什么样的学生才能在美国精英大学的录取中脱颖而出?美国精英大学,尤其是文理学院的博雅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教育者、家长和社会应该如何定义和看待学生申请美国大学的成功?美国大学对寒门优才的扶持能给我们什么启示?作为亚洲人,在号称"文化大熔炉"的美国如何为自己和群体争取权益?为什么越是缺乏种族代表性就越要发声?中国当下留学市场的根源问题和解决方法是什么?招生官的工作除了审阅申请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方面?等等。
此外,作为留学过来人,书中也有我自己作为留学生在美国求职、申请工作签证、走上招生官的职业之路,以及通过教育不断升华自己的经历和体悟。我既经历了大多数留学生所经历的困境,又走出了一条很少有前人走过的职业发展之路。我希望通过分享我的个人经历来给未来赴美留学的同学们以借鉴和思考。
本书的写作得益于我做招生官这一路上遇到的众多世界各地的升学指导老师和美国招生行业的同行们,尤其是那些将毕生精力用于扶持寒门优才,通过自己默默的付出悄悄改变学生命运的全球各地的老师们。他们带给我震撼心灵的感动和无限的启发。我也要感谢为这本书作序和推荐的所有前辈和老师们。谢谢你们的信任。我也想谢谢我在圣十字学院和阿默斯特学院共事过的、对我施予恩待的同事和领导们。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可以受益终生的智慧和经验,以及领导者身上应该具备的风范和态度。感谢我在美国丹佛的家人塞申斯(Sessions)一家。他们是我在外交学院读书时的美国教授,从北京开始就对我照顾有加,给予我宝贵的人生建议和温暖的支持。我也想谢谢本书的编辑,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的夏丹女士。夏女士也是我上一本书《升学之道》的编辑,她自始至终都对本书寄予厚望,并且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来完成本书的编辑工作。最重要的是,我想将这本书献给无时无刻不在关注我成长的父母,谢谢他们的养育之恩和给予我的爱。
最后,想要声明的是本书所有涉及我所服务过的大学的信息都是招生办在公众场合跟外界分享的信息,或者是可以在网络上查阅的公开信息。为了保护隐私,除公众人物或者得到当事人允许以外,所有人名均为化名,部分细节也做了改动或者模糊化处理。书中所有近距离正面合照也全部获得当事人授权。本书中所有的观点均属作者本人立场,不代表阿默斯特学院或圣十字学院的官方立场。
第一次写书,诚惶诚恐。书中不免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望各位读者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