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安军,博士,研究员,军委科技委XX领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XX装备军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和装备开发,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110篇,专利授权7项,主编教材5本,主编国家军用标准20余项、参编20余项。
人工智能这门学科一直伴随争议,有人认为人工智能无所不能,也有人认为它并不神奇。本书试图以冷静的心态、客观的视角、求实的态度、基于逻辑的思考,通过对人工智能的全面审视和深入剖析,系统阐述人工智能究竟是“能”还是“不能”。
本书介绍了人工智能的现状和基本概念,并介绍了一系列关于人工智能的创新性见解,如人脑智能、人脑基本能力模型、机器智能、智能机器等,并重点论述了人工智能未来的潜力和局限性。
本书适用于想了解人工智能的读者,以及从事人工智能研究但需要创新思维的科研工作者。
曾安军,博士,研究员,军委科技委XX领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XX装备军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和装备开发,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110篇,专利授权7项,主编教材5本,主编国家军用标准20余项、参编20余项。
20世纪90年代初,我读 博士的时候,神经网络风靡 一时。作为初涉科研的菜鸟 ,我自然也想追赶热潮,因 此看了很多神经网络相关的 文献和著作,也阅读了许多 人工智能方面的资料。说实 在话,虽是数学专业出身, 但我当时看不懂大部分神经 网络方面的论文。很多有关 神经网络的概念和论述缺乏 基本的严谨性,推导的前提 不清楚、符号术语没有明确 的说明、推导过程不规范、 推导的结论缺乏明确的应用 。当时我对神经网络的总体 印象是不太可信、也没有实 用性,为此,并没有进行长 期研究。后来,大概有约二 十年的时间,神经网络和人 工智能似乎销声匿迹了,连 以前在图书馆常常能看到的 有关神经网络的学术期刊好 像也不见了踪影。 这几年,人工智能和机 器学习相关的信息突然变得 异常热门,媒体上充斥了大 量的文章,期刊也经常刊登 与人工智能有关的论文,各 领域都在研究人工智能,各 行各业的许多学者纷纷成为 人工智能方面的专家,这使 我不禁感到自己可能已经落 后于时代。在这种情况下, 我只能迅速购买一堆人工智 能和机器学习的书籍,认真 地阅读和研究。近两年来, 我读了很多有关人工智能和 机器学习的资料,这本书可 以说是阅读资料后的一点感 悟,一方面,它是我对所阅 读资料的总结;另一方面, 它也包含了我对人工智能和 机器学习的一些思考和初步 看法。 今天的人工智能和机器 学习与二十多年前相比有了 长足的进步,也取得了实质 性的成果,未来也有很大的 发展潜力。但令人遗憾的是 ,作为一门技术学科,除了 神经网络取得了重大突破, 其他基础理论并没有实质性 的提高,取得的技术成果不 能满足公众过高的期望。更 令人担心的是,一门技术尚 未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却被 过度热捧,可能会导致业内 的科研人员无法集中精力研 究关键的基础技术。 本书试图以冷静的心态 、客观的视角、求实的态度 和基于逻辑的思考,对人工 智能进行全面审视和深入剖 析,提出了一系列个人的认 识、观点和思路,并以此为 基础,对人工智能未来的发 展潜力和人工智能难以实现 的能力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 估。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 希望进一步夯实人工智能的 发展基础,另一方面是希望 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出一些 新的思路。需要特别说明的 是,书中所论述的人工智能 的各种“不能”,其目的并不 是要浇灭人工智能这把熊熊 燃烧的烈火,而是为当今的 人工智能热潮泼一点冷水, 以确保其稳定的发展。 本书的创新性观点主要 包括如下内容。 (1)深入剖析了人工智 能的实质内涵,指出人工智 能本质上是一种为机器赋予 智能的技术,而不是一种专 门的科学理论,这对统一学 术界对人工智能的认识、加 速人工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 (2)建立人脑的输入信 息模型,提出了信息汁的概 念,并根据各类信息的特点 ,将信息汁分成七种类型, 这对机器智能技术研究模拟 、表达和处理人脑中的信息 具有积极作用。 (3)建立人脑能力清单 BI8。18模型,将人脑的能 力分为8大类,共18种要素 级能力,并提出机器智能技 术的主要使命应聚焦于研究 如何用机器模拟人脑的要素 级能力,这对于厘清人工智 能技术的边界和内涵、引导 人工智能领域中各种技术方 法的研究具有建设性作用。 (4)基于机器智能能力 清单MI8。16模型和机器智 能所依托的算法+信息+计 算的技术架构,提出机器智 能技术的新概念,认为机器 智能技术的重点是解决为机 器赋能的通用技术。并以此 为基础,深入分析面向机器 智能的信息模型和赋能机器 的技术途径,梳理出机器智 能的技术体系图。这一成果 可使研究人员将自己的研究 资源和精力聚焦于某个机器 智能的技术分支上,有利于 推动智能化技术的有序发展 。 (5)提出智能机器技术 的概念,认为智能机器技术 是利用机器智能技术设计和 制造智能机器的技术。在此 基础上,将人工智能划分为 机器智能技术和智能机器技 术,前者侧重于为机器赋能 的通用技术,后者侧重于具 体的智能机器的实现技术。 这两种概念的提出可使人们 更易于理解人工智能。 (6)提出自动驾驶汽车 的成长路线图,这对推动自 动驾驶汽车行业的发展、推 广自动驾驶汽车的应用具有 一定意义。 (7)提出通用智能等级 分级标准和智能等级分类分 级表示方法,使人们对智能 机器的智能化程度有了统一 的评价标准,这对人们认识 智能、接受和应用智能机器 具有推动作用。 (8)对人工智能的内涵 进一步拓展,可引导人们开 拓新的技术领域,并将各种 人工智能的概念归化为统一 视图,有助于人们对人工智 能开展深度思考。 (9)通过分析机器智能 的技术架构的局限性,基于 严密的逻辑分析,明确提出 人工智能不可能具备的能力 。 (10)在深入分析 ChatGPT工作原理的基础上 ,提出ChatGPT可能面临的 问题。 (11)通过深入分析人 工智能所具备的潜在能力, 对人类未来的发展进行科学 预测
第1章 AI之火
1.1 热点纷呈
1.2 学术界点火
1.3 媒体热捧
1.3.1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预测
1.3.2 《卫报》警告AI有危险
1.3.3 中国新闻网报道全流程机器化学家
1.4 企业竞争
1.4.1 谷歌
1.4.2 微软
1.4.3 百度
1.5 政府布局
1.5.1 AI的发展态势
1.5.2 美国
1.5.3 日本
1.5.4 中国
1.6 大咖发声
1.6.1 马斯克与扎克伯格的论战
1.6.2 马云与马斯克的对话
1.6.3 他们这样说AI
第2章 AI之疑
2.1 疑问论
2.2 怀疑论
2.2.1 科学的浮夸
2.2.2 审视大数据
2.2.3 泡沫中的AI
2.2.4 被捅破的“AI泡泡”
2.2.5 难以克服的瓶颈
2.3 恐惧论
0352.3.1 马斯克的警告
0352.3.2 霍金的提醒
0352.3.3 盖茨的担忧
0362.3.4 李彦宏的忠言
0362.3.5 机器人抢走人类的饭碗
0372.3.6 机器控制整个人类
2.3.7 机器有知觉和情感
第3章 AI之惑
3.1 AI到底是什么
3.2 AI的发展路径
3.3 不同领域中的AI
3.3.1 教科书中的AI
3.3.2 学术界的AI
3.3.3 企业界的AI
3.4 AI之能来自哪儿
第4章 AI之见
4.1 无法定义的AI
4.1.1 关于AI的内涵
4.1.2 工具人与生物人
4.1.3 对AI的三点共识
4.2 对图灵测试的再思考
4.2.1 何为图灵测试
4.2.2 通过图灵测试了吗
4.2.3 图灵测试并非AI测试的金标准
4.2.4 类图灵测试
4.2.5 对图灵的曲解
4.3 人脑的智能是什么
4.3.1 AI还是BI
4.3.2 人脑的输入信息是什么
4.3.3 人脑的能力是什么
4.3.4 人脑的基本能力分析
4.3.5 人脑是如何工作的
4.3.6 人脑的五种状态
4.4 机器智能
4.4.1 机器智能是什么
4.4.2 机器智能的力量之源
4.4.3 面向机器智能的信息模型
4.4.4 赋能机器的技术途径
4.4.5 机器智能技术体系
4.5 智能机器及其技术
4.5.1 智能机器是什么
4.5.2 智能机器技术
4.5.3 机器人
4.6 智能等级模型
4.6.1 美国无人系统自主性等级
4.6.2 民用智能系统分级标准
4.6.3 民用自动驾驶汽车智能化等级
4.6.4 通用智能等级分级标准
4.6.5 智能等级分类分级表示
4.6.6 宾馆送货机器等级评估
4.7 自动驾驶汽车
4.7.1 自动驾驶技术综述
4.7.2 政策与法规
4.7.3 面临的困境
4.7.4 技术难点
4.7.5 发展路径分析
4.7.6 未来与展望
4.8 AIGC与ChatGPT
4.8.1 AIGC与人类绘画
4.8.2 AI与音乐创作
4.8.3 ChatGPT与替代脑力劳动
4.9 揭开AI的神秘面纱
4.9.1 神经网络并不神秘
4.9.2 下棋机器不会妙算
4.9.3 智能客服真不懂你
4.9.4 自动驾驶主要靠“算”
4.9.5 机器学习离不开人
4.10 真正的AI
1554.10.1 AI有丰富内涵
1564.10.2 广义与狭义的AI
第5章 AI之能
5.1 能力之泉
5.2 能力之巅
5.2.1 基础思维能力
5.2.2 拓展思维能力
5.2.3 强化思维能力
5.2.4 逻辑思维能力
5.2.5 复杂思维能力
5.2.6 超级思维能力
5.2.7 控制能力
5.2.8 学习能力
5.2.9 人脑与机器能力对比
5.3 能力之强
5.3.1 记得多
5.3.2 算得狠
5.3.3 反应快
5.3.4 听得清
5.3.5 看得准
5.3.6 说得精
5.3.7 想得全
5.3.8 谋得远
5.3.9 学得好
5.3.10 不出错
5.3.11 不怕险
5.3.12 不带情绪
5.4 能力之祸
5.4.1 算法解雇
5.4.2 网络诈骗
5.4.3 伪造信息
5.4.4 信息茧房
5.4.5 斯纳金箱实验
5.4.6 左右舆论
5.4.7 制造分裂
第6章 AI之不能
6.1 AI为什么不能
6.1.1 机器与人脑的巨大鸿沟
6.1.2 感知能力有短板
6.1.3 处理能力有缺项
6.1.4 思维驱动少动力
6.1.5 小结
6.2 不能拥有超级思维能力
6.2.1 不会自主设问
6.2.2 不会创新
6.2.3 不会思索
6.3 不能拥有情感
6.3.1 人类的情绪和情感
6.3.2 机器不能拥有情感的理由
6.4 不能拥有自我意识
6.5 不能拥有自我价值观
6.5.1 人类的价值观及其作用
6.5.2 机器不能拥有自我价值观的理由不能拥有生命
6.7 不能干的工作
6.8 不能威胁人类
6.8.1 不会滥杀无辜
6.8.2 不能控制人类
6.8.3 机器智能能超越人类吗
6.9 小结
第7章 未来机器与人类未来
7.1 未来机器
7.1.1 L1级智能机器
7.1.2 L2级智能机器
7.1.3 L3级智能机器
7.1.4 L4级智能机器
7.1.5 L5级智能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