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春天,三位哈佛大学经济学教师决心在多年授课讲义的基础上,写一本面向研究生和优秀本科生的微观经济学教材。历时五年,也就是直到1995年春天,此书终于面世。这本书就是由安德鲁·马斯-克莱尔、迈克尔·D.温斯顿、杰里·R.格林合著的《微观经济理论》。
本书自出版以来,受到了经济学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世界优秀大学已普遍采用本书作为教材,它已成为经济学学者必备的一本教科书,被誉为微观经济理论的“圣经”。
本书内容分为五大部分:个人决策、博弈论、市场均衡与市场失灵、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与激励。从微观经济理论演化的顺序来看,本书既包含了20世纪70年代已完成的经典理论部分,例如个人决策模型、消费者和生产者理论以及一般均衡理论等;也包含了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微观经济理论发展,主要是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博弈论工具的出现又激活了经典理论中的部分议题)。但由于成书时间限制,本书没有包含行为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内容。
本书的展开形式是数学性质的,在正式定义之后,通常紧跟着命题、引理等。因此,如果想掌握本书的内容,读者最好有比较扎实的数学知识,尤其是事实分析知识。这种安排方式,加上原书作者的语言习惯,使得本书比一般数学教材更难翻译。命题若以英文表达,通常形式是结果(结论)在前条件在后,但中文表达习惯正好相反。我没有刻意改变英文的这种表达形式,原因在于硬性改变通常涉及很大的修改。
经济学的学习,尤其是高级经济学的学习,非常类似于数学课程的学习,都需要做大量的习题。本书课后提供了大量习题,难度不一。我建议读者做完难度为A(容易)的题目;努力解决难度为B(较难)的题目;对于难度为C(很难)的题目,直接查看参考答案。本书习题解答也由我翻译。对于一些题目出现的明显小错误,我直接改正而未加注释。对于个别题目出现的较大错误,我打算在习题解答一书中指出。
在本书翻译过程中,我习惯于完全消化或基本消化后再下笔,这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引入新错误的可能性。对于原书中明显的笔误,我直接改正,没有以注释的形式指出,因为原书的注释已够多。在翻译时,我尽量以简朴的语言准确传达原著的意思。绝大部分术语的翻译都是标准的。对于仍有凝练可能的术语或者容易引起误解的术语,我一般都在后面加上了英语。
为了避免误解,有几个术语值得强调。首先是“transfer”,它既指将商品或货币转移给某个特定人,也指从这个人身上转移出,区别仅在于数值是正还是负。至于正值表示的是转入还是转出,上下文一般会明确说明。其次是“correspon-dence”,它既指一般意义上的“对应(于)”,也指类似函数概念的数学术语“对应”,但在特定语境下,后一意义出现得更为频繁一些。只要有必要,我也在后面使用了英文。再次,对于“first-best optlma”,我有时翻译成“一级最优”,有时仅简称为“最优”;对于“second-best optima”,我翻译为“二级最优”或“次优”。在这两个术语上,我没有刻意追求统一,尽管“最优”和“次优”的说法可能更符合中文习惯。这是因为有些文献上还有“third-best optima”的说法,此时翻译成“三级最优”更顺一些。最后,对于“dominant strategy”,我翻译成“优势策略”而不是更常见的“占优策略”,因为这样一来,对于“dominated strategy”,译成“劣势策略”更自然一些。
此书的翻译历经一年有余,翻译过程比较艰辛,虽然不至于废寝忘食,但也无暇顾及春花秋月。在翻译完之后,我再三检查了符号和公式的正确性,与文字上的错误相比,这些错误更加难以容忍。尽管我已非常谨慎,尽力将错误压到最低,但由于水平有限,错误在所难免,尤其是一些笔误。为了使本书真正成为一本精品,我希望如果读者发现有误,请及时和我联系。我的联系邮箱为caoqianse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