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Narrative)就是讲故事,先在文学中使用,后在历史学中使用,其定义是在不断流变的,同时在流变中赋予了新的含义。当代更是被广泛应用在社会学、人类学、商学、金融等各个领域,叙事被认为是统领人们思维价值观、思想传播和相互协作的“共同意识”,成为社会分工协作的关键。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一书中认为,人的合作是从讲故事开始的,河边的狮子(there-is-a-lion-near-the-river)讲述威胁,八卦(gossip)则用于识别“不可信”的人,当人群扩大后,言语让威胁演变为共同虚构的故事,“狮子是我们部落的守护神”。“讨论虚构的事物”正是智人最独特的功能。“虚构”这件事的重点不只在于让人类能够拥有想象,更重要的是可以“一起”想象,编织出种种共同的虚构故事。这样的虚构故事赋予智人前所未有的能力,使人类得以集结大批人力,灵活合作。共同的“叙事”成为合作的关键。经济学家罗伯特·希勒出版的《叙事经济学》一书,将叙事传播引入了经济学,探讨了IS-LM模型、拉弗曲线等在人群中的病毒式传播构造了共同宏观行为特征的分析。叙事本质上是依据发展情景、人们相互共鸣而来的“共同意识”,其会协调和激励人们的行为。在金融投资领域面对不确定性时,更是要共同构造“价值”的叙事,进行“有意志”的投资。当代的大量活动都是在统一“叙事”下进行的,如全球防止气候变暖的零碳行动、责任投资等。叙事在研究历史成为绝对的主导者,历史是时间序贯的连续,但非因果的决定,历史只能是某一个时代共鸣出的价值的共同表述,并非绝对事实,只是确保理论框架具有共识(公理)基础的合理性。
本书以“宏观叙事”为题,通过大的历史跨度讨论宏观叙事的变化,特别是2022年以来的全球化转变已经构成了明显的趋势,以此展望到了2025年。我们从四个方面对中国宏观经济叙事进行梳理:一是以历史的时间序列为线索,要从系列的事实逐步来确定一个“发展阶段”,确认叙事的共同背景。二是在共同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叙事,相互共鸣逐步形成统一的协调性认同,即共识,有的经济学家也把共识称为价值观。20世纪80年代末,部分学者依据发展经济学的阶段理论,认为中国正处在“起飞”阶段,需要发展速度,过热是好的;另一些学者认为发展需要稳定,核心是控制“通胀”,就形成了大讨论,价格闯关试错后,最终共识了“稳定物价”的宏观调控是最重要的,启动了90年代的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叙事要表述出人们相互协调共鸣后的共同认知,说服其内在逻辑,可进行讨论、实证和修订,形成共识性协调机制。三是经济学叙事中一定有激励机制叙述,在共识的价值观后加入一个最重要的修订机制就是激励。通过社会共鸣形成共识成为经济协作的关键,协作的成果的激励直接决定了共识的正反馈或负反馈,负反馈达到一定阈值后,就会修改共识。人类的经济行为遵循着“认知有限性”、功利性等独特特征,并不是只需要证明认知是“合理性”的即可,更重要的是要得到激励。现实中很多经济协调共识是经常发生变化的,不是单一逻辑决定,如计划经济、政府干预、自由市场经济都在某一个历史阶段取得了共识价值,一旦证伪,人们就开始了新共鸣的探索,形成新共识,重新协调人们的活动。四是宏观经济叙事隐含了宏观当局的主体责任,这个责任更显示出其整体性和跨期性,很多政策是从总体和跨期角度与微观协调的。宏观责任当局在微观主体一致性地陷入“自我强化”的过度乐观和悲观的循环状态时进行干预,打破“自我强化”循环陷阱,进行跨期救助等。宏观当局者通过更多的公共信息,如总量数据、市场信号、政策干预倾向等多方面信息与微观主体的“预期”进行信息交换,也起到相互形成共鸣、达到共识的效果。宏微观共识并非宏观者有“远见”,而是其有着稳定化的立场和职责,通过与微观充分交换信息降低行为主体一致化带来的波动。宏观叙事有着经济学共同叙事的逻辑自洽性,更重要的是对百姓解释的自洽,这个解释的自洽中包含了分配、规制表达和福利体验等多方面,涉及了各类主体的接受性,宏观经济学形成了经验主义式的叙事风格,更重视经济发展的时间序列特征,即一连串的事件组成的发展进程,非简单的因果逻辑的表达,在历史过程中人们相互共鸣形成了共同叙事,形成了相互协调的分工协作和协作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