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典建筑之美,是在重视构成要素数量的比例、色彩的和谐、结构形式的统一,以及空间节奏的舒缓等手法的基础上而构成的,这些原则使平凡的建筑实体升华成一种美的意识境界。
西方建筑之美倾向以形式作为艺术的基本,当然形式并不是简单地指建筑的外表,这其中包括哲学的含义,甚至可以上升到生命的境界、心灵的一致和精神的意义。这是我们静观西方建筑,尤其是古典建筑,领略其艺术价值时所能感受到的一种心灵的互动。
在西方国家,至今许多建筑学院仍然设在艺术院校中,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培养出来的建筑师能够以精神和生命的表现作为建筑设计的艺术价值而予以追求。回顾西方建筑语言的确立过程,我们能够看到,建筑的发展与建筑思想、艺术思想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我们都知道,早在古希腊时期,建筑就包含着“和谐、数量、秩序”等意义。毕达哥拉斯把“数”作为世间一切事物的原理,认为美就是数,数也是宇宙的结构方式。他还对此不断地进行探索。当他发现音的高度与弦的长度是以相同的比例整齐呈现时,他惊奇道:数的永久定律与至美和谐是以同一秩序而存在于世界上的!
与古希腊人相同,中国古人也用数的概念来描述事物。中国人很早就有了易经、有了五行、有了阴阳。中国古人认为,只要是几种事物,就一定有自然赋予的一定序列,并可以用数字来表示和解释。这似乎就是用一种数字式的美感方式阐述一种物理现象,所以李约瑟说中国哲学家猜测自然的奥妙与古希腊思想家不相上下。但有人持不同意见。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说:“希腊思想家还只认为自然法则须待不断发现,才能不断展开。汉代思想家,如董仲舒等则以为,人类应有知识都已在掌握中,并且自然的现象,正常与非正常,都与人事有关,凡人一眼即可看穿。”可惜的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用数来提示事物时,往往都卷入朝政去预测未来事件,而很少用此去分析艺术。
中西方在思维方法上的不同,也导致了中国古代建筑和欧洲古代建筑的发展沿着完全不同的两个轨迹在运行。
当然,建筑不只简单的是上面所提到数的形式的构造,也同时表现了人类心灵深处的情调与追求。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苏格拉底与一位大艺术家谈话,听这位艺术家说美是基于“数”与“量”的比例时,苏格拉底就说道:“艺术的任务可能还是在表现出心灵的内容吧!”这说明,哲学家所重视的是艺术的精神内涵,而艺术家却更重视艺术的构成形式。平心而论,艺术的外在形式与心灵内容,这两者的确是建筑师设计时都需要考虑的。
我是在工科院校学习的建筑设计专业,因此我的硕士与博士学位都是“工学”。对比我所学习和工作过的艺术院校,其中艺术与工学两者之间最大差异就在于工科院校建筑系往往重点在教授学生“形式”,而艺术院校的建筑系,学生往往追求的是“情调”。我自己的观点认为,建筑的“情”与“形”两者同样重要。
中国建筑系的教学,在20世纪前半叶并不是以纯粹的工科形式出现的。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就有国内最知名的水彩画家李剑晨教授绘画,一大批学生都受到老画家艺术造诣的熏陶,那时培养出来的建筑系学生,都有参观美术作品展览、自己画画的雅兴。但现在就连国内许多最知名的建筑系的硕士、博士,不要说是能画画,就连当代国际美术思潮的发展都一无所知,他们对于绘画的理解,最晚也就是西方的印象派,能讲出印象派之后有哪些世界当代著名画家的人都不多。这说明工科院校建筑学的教育需要加强艺术知识的传授。
本书是从建筑的原始美开始谈起,沿着艺术创造这条主线向下介绍,到新古典主义之后,建筑进入“白话”时代结束。我的目的,不仅仅是让读者了解西方建筑语言的发展,而且是让读者从中悟出艺术的发展轨迹。当然,我自己的知识也有限,但我尽量把自己的感受与读者分享,也请同行给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