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首次中国之行是在1992年。参观完贝聿铭设计的北京西郊的香山饭店,我又参观了新落成的澳大利亚大使馆——这座大使馆或许是中国第一座西式现代建筑。
新兴的中国才刚刚在世界上崭露头角,那时候,机场通往北京市区的道路只有一条双车道柏油路,路上满是运送冬季青菜的车辆。太阳落山后,这座城市似乎很快就暗了下来。这里没有霓虹灯,没有广告牌,也没有多少高楼大厦或高速公路。但正是这样一座城市,让我兴起了写书的念头,显然,这里的建筑承载着的不仅仅是短暂的政治和社会意义。
作为一名建筑评论家,这次旅行让我蓦然发现,我曾经身处那些正在创造未来的地方。建筑设计已经成为一种国际交流方式,全世界都在召唤才华横溢、雄心勃勃、备受瞩目的建筑从业者,他们纷纷涌入所有正在经历着最快速转型和现代化进程的地方。20世纪80年代,日本曾一度成为世上最为成功的工业经济体,引进了许多知名建筑师。而中国也希望借2008年奥运会之机打造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标志性建筑,以提高自己的声望。这些标志性建筑包括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建筑设计事务所(Herzog & de Meuron)设计的奥运新场馆鸟巢、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设计的首都国际机场新航站楼以及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设计的中央电视台新大楼,完全不同于30年前我所看到的简单建筑。
我在伦敦的工作室里紧张奋斗了8个月,才勉力完成此书。我的工作室位于一栋19世纪砖砌房子的顶层,里面到处都是楼梯。书写到一半的时候,我被一袋书绊了一跤,摔断了脚踝(这大概就是作家的工伤事故吧),所以有几章内容是我躺在沙发上完成的。当然,对于像这样的书,最重要的不是写作的过程,而是我在过去30年里的所见所闻,这才是本书的基础。我曾为了编辑杂志而频繁往返于伦敦和米兰,还曾在威尼斯策划建筑双年展,也曾为了研究建筑而不停地旅行。这些经历让我对建筑产生了不太现实的奇异看法,没有人会像我一样,上一周还在西雅图的图书馆里调研,下一周便跑到了东京的普拉达精品店;或是上个月还在香港观赏摩天大楼,下个月就飞到旧金山参观博物馆,到布拉格看修道院,紧接着又前往伦敦看别墅。我就像弹珠一样,在世界各地跳来跳去,快速地“咀嚼”着每一座建筑,这是一种与建筑使用者截然不同的体验。对使用者来说,在建筑里面待上几个星期,他们便不再关注建筑的结构。建筑,不再是建筑,而是人们生活、工作、学习或参观的地方。
正是这一理解促使我写就了本书,建筑很重要,而且是相当重要。但是建筑真正的意义,并不在于建筑师用外观、方案和审美表达他所构筑的封闭世界。我更为感兴趣的也不是建筑物的外观、窗户的形状或者屋顶的形式,而是建筑是如何建成的,又是为什么而建的,建筑的意义何在。
这些问题的答案意义重大。个人通过建筑来主张自己的身份,雄心勃勃的城市通过建筑奠定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建筑,是权力和财富的体现,是定义和记录历史的手段。正因为如此,这个话题才让我如此着迷,撰写这本书才会如此有意义。
****h 2022-08-06 10:00:45
好的作品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