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上第一台遥控机械手诞生至今已有70多年。随着计算机、自动控制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和各行各业的需要,机器人从可编程示教型发展到自主控制型,又发展到现在的智能型。作为机器人的核心部分,机器人控制器在机器人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目前,人工智能、计算机、传感器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快速进步促使机器人研究的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机器人控制技术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因此,传统机器人控制方法存在的问题亟待改善和替代,如传统机器人控制方法较为单一,不适应网络化机器人的工况以及缺少对网络环境因素的考虑和处理。
本书与已出版的关于机器人书籍的专业研究角度有所不同,本书所研究的机器人工作环境增添了对网络化影响因素的分析,并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总结出适合于网络工况和影响因素的先进机器人控制方法。本书专注于对广义机器人系统中高增益观测器的设计和输出反馈控制方法的介绍,如无源控制、扩展高增益观测器设计、驱动器等带有时滞的输出反馈控制器设计等,这些方法和技术是近年先进、前沿和研究深入的理论成果,因此,本书的出版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本书包括以下具体研究内容。
(1) 使用基于内模的最优减振控制策略来解决具有作动器时滞的线性汽车悬架的减振控制问题。
(2) 解决在参考输入下具有多时滞系统的非线性最优振动控制问题,包括控制时滞、状态时滞、输出时滞和测量时滞,并且利用四分之一汽车悬架模型进行仿真验证。
(3) 针对汽车悬架模型设计区域输入—状态稳定和指数稳定的输出反馈控制器的方法。
(4) 解决具有控制时滞的线性轮式移动机器人系统的建模与跟踪控制问题。
(5) 解决具有控制时滞的非线性轮式移动机器人的跟踪控制器设计问题。
(6) 提出一种用于具有传感器时滞和控制时滞的非线性轮式移动机器人运动模型的非线性控制器设计方法。
(7) 运用无源性和严正实理论,为具有非线性输出的系统设计了高增益观测器及输出反馈控制器。
本书具有内容新颖、方法先进以及将系统性与前沿性相结合等特点。语言叙述通俗易懂,编写形式具有内在联系,便于读者独立思考和理解;理论与仿真实验相结合,有利于研究型和应用型读者的参考与使用。
本书的研究工作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61364012)、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No. ZR2019MF052)和泰山学院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资助。在此由衷地感谢基金评审专家和工作人员对课题组研究工作的信任,感谢课题组成员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感谢为此研究提供了无私帮助的国内外同事,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为此书的编辑和出版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由于著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有纰漏之处,敬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著者
202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