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纲
中南民族大学副教授。200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漆艺术专业,从毕业至今从未间断漆艺创作,坚持漆艺创作要回归生活并且要体现当代人的审美和精神追求的理念。多次参加国内外漆艺展,作品曾被台湾成功大学创意产业设计研究所、湖北美术馆、湖北省画院、福建省美术馆等机构收藏。由于在漆艺术研究与创新方面的学术影响,2013年被清华大学聘为清华大学乔十光漆画艺术创新奖评审委员会委员。2019年入选湖北省舞台艺术和美术人才培养工程,同年,荣登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栏目,成为木板漆画守护人。
2004年作品《阳宅》获第十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优秀奖
2004年作品《对饮》入选首届中国现代工艺美术展
2006年作品《夜色》入选第二届中国现代工艺美术展
2010作品《禅石》《漆树叶之百态》《砚谱系列》入选首届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漆树叶之百态》被湖北美术馆收藏
2012年作品《恒》入选第三届全国漆画展
2013年作品《曲水》入选鄂湘赣皖当代漆艺、陶艺作品展
2013年作品《叶盘》入选1895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系列大展暨学术论坛——中国当代漆艺展,获优秀奖
2013年作品《月相》入选第二届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
2014年作品《砚谱之方池华月》入选大漆艺术——2014海峡漆艺术大展
2016年作品《渡》入选第三届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
2019年作品《镜》入选第四届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
2023年作品《素光》入选第五届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
汪月
副教授。2008年中南民族大学公共艺术专业本科毕业,2011年湖北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
2012年,作品入选第三届全国漆画展;2016年,漆艺作品《东湖》《大漆陶瓷杯》获湖北省第一届“学院空间”青年美术作品展优秀奖; 2017年,漆艺作品《屏》获湖北省第二届“学院空间”青年美术作品展银奖,漆艺作品《浅秋·蝉》获优秀奖。
2015年在期刊《美术》上发表论文《我对漆艺当代性探索的思考》,2018年8月在期刊《美术观察》上发表论文《让漆艺品重回生活——我对漆陶结合新工艺的探索》,2021年2月在期刊《美术》上发表文章《当代漆画创作倾向评析》,2021年8月在期刊《文艺研究》上发表作品《恒》《浅秋·蝉》。
tpg0 2023-07-18 04:11:00
大漆至美 自古以来,人类就追求着美的表达和享受。艺术的伟大之处在于其无穷的表现形式和源源不断的创新。在艺术的世界里,有一种材料以其独特的质感和深邃的色彩成为众多艺术家和设计师钟爱的对象,那就是大漆。 大漆是一种源自于自然的材料,制作工艺复杂而独特。它产自于漆树,通过漆树的樱桃树脂经过多道加工工序而得到。大漆在古代被广泛用于家具、建筑、器皿等领域,它不仅仅是一种材料,更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 大漆具有极高的耐久性和稳定性,使得它成为保存千年的艺术珍品。无论是古代的漆器还是现代的大漆艺术品,它们都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美感征服了观众的眼球。大漆艺术作品常常在表面上经过多次涂刷、抛光和雕刻,使得作品呈现出深邃的光泽和层次感。它的色彩鲜明且富有变化,从浅金色到深红色,再到宝石般的蓝绿色,每一种颜色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大漆不仅仅是一种材料,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在东方传统文化中,大漆具有神秘和神圣的意义。它被赋予了富贵、吉祥、长寿的象征,成为了贵族和王室的专属之物。在日本,大漆艺术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如漆器、漆艺和漆塑等,它们以其简约而精致的设计风格被世人所称赞。而在中国,大漆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如著名的漆器——唐三彩,它以其绚丽多彩的色彩和精湛的工艺闻名于世。 如今,大漆艺术正不断演变和创新。艺术家们将大漆与现代设计和材料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作品。大漆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器物和家具,它也延伸到了绘画、雕塑和装置艺术等领域。艺术家们运用大漆的特点和质感,创作出富有想象力和独特风格的作品,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享受。 大漆至美,不仅在于其独特的质感和色彩,更在于它所代表的文化和艺术精神。大漆艺术作为一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不仅展示了人类对美的追求,也传承和弘扬了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无论是观赏大漆艺术作品,还是亲自体验大漆的制作过程,我们都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无限魅力和灵感的启迪。 大漆至美,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它在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让我们欣赏和尊重大漆艺术的独特之美,感受其中蕴含的深意和文化的底蕴。在大漆的世界里,我们能够领略到人类创造的无限可能性,体验到艺术给我们带来的心灵的震撼和愉悦。让我们一同走进大漆的世界,感受大漆至美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