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数字化转型之道》
为何写作本书
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供应商,华为从2016年开始将数字化转型作为公司变革的唯一主题,全面推行数字化已有5年多时间。华为通过自身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还持续提升了公司的管理和运营能力。
和很多企业一样,华为的变革也经历了传统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华为在开展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数字化有别于传统信息化,前者在后者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云、AI等数字技术,把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同时打破物理与数字空间的界限,以全量全要素的联接和实时反馈为基础,围绕快速变化的客户需求进行业务模式重构和创新。可以说,数字化转型是一场全新的变革,需要有一套新的方法和理论体系,并在不断的实践中持续完善和发展。
写作本书,一方面是为了对华为近些年开展的数字化转型工作进行系统性的梳理,总结出其中的方法和案例,为公司各业务领域后续开展的数字化变革项目提供输入;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本书,向正在开展或准备开展数字化转型的广大企业分享华为的实践和经验,给大家在转型过程中涉及的规划和顶层设计、项目实施、IT产品建设和持续运营等各个环节带来启发和帮助。
本书主要内容
本书共13章,内容从逻辑上可以分为如下四篇。
认知篇(第1章和第2章)
第1章从华为的视角明确了数字时代的一些共识,即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的战略选择,同时也是企业的一场全新变革,为此企业需要主导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并实现5个转变。
第2章给出了华为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框架,有助于读者了解华为开展数字化工作的整体脉络。同时,提供了数字化转型成熟度评估的18个问题,能帮助企业快速自检,了解企业当前的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水平。
方法篇(第3~5章)
该篇介绍了华为数字化转型的理念和方法,覆盖从变革规划、变革项目实施到IT实现和持续迭代的全部过程。
第3章给出了变革规划的方法,首先讲解了如何通过描绘愿景来畅想数字化转型将取得的成就,以及如何设计出架构蓝图对愿景进行系统性诠释,然后介绍了如何通过规划一系列的变革项目来承接愿景的实现。
第4章明确了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用变革的方法和项目的方式来确保规划蓝图的有效落地。
第5章讲述了如何组建业务和IT一体化产品团队,在IT产品中引入服务化架构和方法,并做好IT产品规划、建设到运营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支撑业务持续优化。
实践篇(第6~10章)
该篇介绍了华为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进行业务运作模式重构,以提升业务运作和管理效率、改善客户体验,并对华为在业务作业、客户交易、业务运营、数字化办公等4个典型场景的实践进行了全面复盘。
第6章先从理念上探讨了业务重构的几种方式,并介绍了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如何以对象数字化、过程数字化、规则数字化等3个数字化为基础,通过业务架构设计方法精准找到合适的场景来开展业务运作模式重构。
第7章以华为数字化供应链为例,介绍了如何通过“数字化作业”消除企业内部运作的“高能耗点”,以重构业务作业模式。
第8章以To B客户交易流为例,介绍了如何通过“数字化交易”让华为与客户做生意简单、高效、便捷。
第9章以华为数字化运营为例,介绍了如何通过业务运营模式的转变,达到简化管理、优化运营的目的,使决策指挥更精准、更高效。
第10章以华为数字化办公为例,介绍了如何通过数字技术,构建全方位的连接和高效的团队协同能力。
平台篇(第11~13章)
该篇总结了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要统一构建的三大平台能力。
第11章给出了华为数据底座的整体框架和构建策略,分别介绍了数据湖和数据主题联接的建设实践,并提出了通过数据服务来促进数据消费。
第12章介绍了如何构建云化数字平台来承载数字化转型所需的云计算、大数据、AI、IoT等数字技术,支撑业务应用现代化。
第13章介绍了华为的重量级变革治理体系,以此来构建数字化领导力,为有效推进变革提供基础保障。
本书读者对象
企业管理者,包括CEO、COO、CIO、CDO等。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规划师和设计师。
企业数字化转型项目的领导者、设计者和实施者。
流程与IT从业人员:业务架构师、数据架构师、数据分析师、应用架构师、技术架构师等。
致谢
本书的主要作者有熊康、孙昶、罗祠璋、蒋艳华、马运(MA YUN)、姬琼、陈志、杜浩、韩丽、钱亚东、吴茂。参与写作的还有陈世卿、马明、缪来春、郭强、陈宪刚、王慧、苏雨芹等。各位作者都亲历了华为前期的数字化转型工作。
在此感谢郭平、陶景文、赵启刚、苏宝华等领导一直以来的支持、指导和帮助。也感谢涂子沛、董小英、杨福川、李勇、郭建新、时培松等专家从读者角度对本书内容所提的建议,以及在写作过程中给予我们的帮助。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ISC+变革项目、运营商BG交易流项目、服务数字化项目、公司数字化运营项目、数据资产管理项目等项目组成员的帮助,书中很多案例和素材都来自他们的实践,在此一并感谢!
华为企业架构与变革管理部
《云上数字化转型》
当今,数字化浪潮已经席卷全球,世界各国和全球主要经济体都不愿在这场变革中失去先机?:欧盟委员会于2020年2月发布《塑造欧洲的数字未来》;美国于2020年9月发布《设计美国数字发展战略》;我国于2021年3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在第五篇“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中详细阐述了我国的数字化战略。
全球的新冠疫情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社会数字化的进程。疫情影响之下,企业和个人对通过云技术构建的数字化工具的依赖度越来越高,政府也更多地借助云和大数据的力量来进行疫情防控和国家治理。今天,在诸多的不确定性中,数字化的趋势是确定的,未来将有更多的人和组织拥抱数字化。我们认为?:数字化转型的热潮,实际上反映了人类对未来发展的深度思考,而运用和发展数字化技术可以帮助解决该问题。
“数字化”本身是一种生产力,和生产工具、生产关系紧密结合。阿里云总裁张建锋认为?:谁掌握了先进生产力,谁就拥有更多的主动权,而数字化、科技创新就是这个时代的先进生产力。在组织及管理层面,数字化驱动着内部的流程、决策、组织设计、绩效管理更科学、更高效;在业务层面,数字化驱动着端到端业务环节运作效率的提升,加速了融合与协作;在数字创造新产品及价值层面,数字化提供了更多新赛道的可能性,降低了试错和更新换代的成本,加速了新业务孵化。企业需要的是可见路径和效果的数字化转型,但我们完全没必要夸大对“数字化转型”的焦虑感,数字创新是企业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或企业业务发展的需求本身催生的。我们为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基于云的数字化技术服务、解决方案,以及后续的技术服务保障,让他们更有信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企业在拥抱数字化的过程中,信息系统涉及的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业务流问题,还涉及数据流、移动化问题,更有用人工智能来处理大数据以及进行万物互联的问题,这在以往的信息化建设中是没有遇到过的。也就是说,数字化转型并不是简单地采购数字化软件或工具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进行顶层规划与设计,通盘考虑企业整体数字化业务的流程,甚至对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所以,我们希望将这本融汇云上数字化转型方法论与最佳实践的著作带给读者。
我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我们来自阿里云智能-全球技术服务部(GTS),是投身中国数字化建设的生力军,我们是飞机、火车、酒店的常旅客,既活跃在各大技术会议的演讲台上,也常在工厂车间或田间地头与工人、农民研究生产问题,还会在你刷微博和短视频时默默为你提供支持保障……我国的“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十大数字化应用场景,从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能制造到智慧政务,我们都深度参与了。阿里云的技术和服务,以及阿里云的工程师已经成为中国数字化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也是产业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通过技术驱动和业务创新,正在努力成为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者,我们希望培养10万名生态开发者、助力1万家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将自己打造成数字化转型的“梦之队”。不光是在中国,我们也将业务拓展到海外,东亚、东南亚、西亚、欧洲和北美已有我们的数据中心和服务的客户。
美国权威调研机构Forrester在2018年发布“Specialized Insight Service Providers”,旨在评选全球最佳数字化转型专家,阿里云作为中国唯一的厂商入选,评价为“表现出色”且市场表现最佳。在2021年云栖大会上,Gartner联合第三方发布《云创新数字服务2.0》报告,首次定义数字经济时代的云服务行业标准,阿里云成为唯一入选L4(治理级)的云服务厂商。在获得殊荣的同时,作者团队也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希望能向市场和行业分享自己对数字化转型的理解和心得。2017年,作者团队出版《企业迁云实战》第1版,在当时,上云这件事还比较前卫,我们重点讨论了基础设施的云化,涉及应用、数据库、大数据等上云迁移的问题,希望帮助企业平滑地迁移到云上;2019年,作者团队出版《企业迁云实战》第2版,在第1版的基础上对产品技术内容进行了更新,同时结合当时的技术趋势和热点,引入了业务中台、数据库和大数据系统云化等专题,帮助企业在云上进行应用和架构重构,使系统更加适应云的技术特征和要求。
本书是前两本书的升华,以云计算近年的发展趋势开篇,引入数字化转型的理念,在统一的顶层设计和业务咨询牵引下,分别阐述应用云化与云原生、云上业务中台、云上数据中台、云上AIoT中台的方法论、标准流程与步骤、标准文档规范以及相关技术业务解决方案等最佳实践,同时辅以丰富的案例帮助读者理解。最后,我们通过3个大型客户的数字化转型综合案例来讲解阿里云赋能下的数字化转型的全过程和最终效果。我们在书中虽然是围绕企业数字化转型进行思考和讲解,但对其他领域来说也具有参考意义。
我们希望企业业务决策者、技术决策者、行业专家、架构师和技术主管阅读本书,也希望本书能够为大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足够的参考借鉴,帮助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走得更稳、更快,取得的效果更好。希望了解云计算和阿里云的业内人士也能从本书中获益。
本书的编写和出版离不开阿里巴巴集团和阿里云智能-全球技术服务部的很多领导、同学的关心与支持,我们将所有贡献者单独列在“本书编写组”中,感谢各位贡献者对本书编写工作的支持!
特别要说明的是,虽然本书所有案例代码均在作者当时的环境中成功运行或实现,但不代表读者在自己的环境里一定能够运行成功,请不要在生产环境随意测试。同时,鉴于技术的飞速发展,加之作者的学识有限,本书难免存在疏漏与欠缺,热烈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张 瑞
阿里云智能GTS交付技术部总经理
202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