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一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快速迭代。各种新技术从业者都在追求风口,期盼自己能追上风口,或者成为行业造风者。从产业角度来看,技术的发展推动产业形态逐渐升维。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生之前,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推动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互联网的兴起开始对传统产业进行颠覆,甚至推倒重建,催生互联网经济;云计算、大数据、AI、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推动智慧产业、智能产业等应运而生,人类社会从信息时代正式进入智能时代,从传统IT转型到新IT。在智能时代,各行各业都面临转型,催生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可见的未来就是“云+数+AI”。云是新型生产力,数据是新型生产资料,而人工智能(AI)成为新型生产工具。云数智的快速融合,将有力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
企业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承担者,在经济发展环境日益复杂,客户需求多样易变,组织甚至产业边界被打破的环境下,亟需通过数字化转型提高核心竞争力,化解不确定性提高带来的挑战。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企业乃至产业的业务模式呈现出三个变化:从卖产品到卖服务,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从单一线下到线上线下结合实现实时数据服务,客户体验和客户运营更加重要。同时,“平台+生态”成为产业主流模式,大企业建平台,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成为共识。数字化转型的热潮推动产业升级,将催生以新链接、新生态、新运营商为特征的新型互联网企业。
近年来,浪潮从领先的软硬件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向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商转型,企业规模快速发展,为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产品与服务。新的时代,浪潮提出了云计算战略3.0,致力于成为领先的“云+数+AI”新型互联网企业,成为平台生态型企业。在转型的过程中,我们陆续建立了财务共享中心、人力共享中心等扁平化组织,不断推动企业平台化发展,也逐渐体会到数字化转型实则是企业“进化”的过程,主要思路是在明确数字化战略和方向基础上,联动“云”“数”“智”驱动力,实现IT升维、管理模式的变革及业务模式的创新,最终打造企业大脑,成就智慧企业。
浪潮服务企业信息化30余年,已为包括中国移动、中储粮、中国交建、潍柴动力、中通快递、韵达快递、百果园、吉祥航空等超过100万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并打造了多个世界级样板案例。《数字化转型中的企业进化》一书结合浪潮多年的实践经验,从数字化转型的方向、数字化转型对商业模式和经营管控的作用、数字化转型的主战场、新一代企业信息化架构、智慧企业以及对未来数字化转型的展望等维度进行了全面介绍,期待它的推出能对更多的中国企业有所帮助。浪潮愿意和您一起,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插上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翅膀”,让更多企业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和美好。
浪潮集团董事长兼CEO
孙丕恕
推荐序 二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日新月异,以数据资源为重要生产要素、以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的数字经济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毋庸置疑,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是全球数字经济转型的重中之重。为此各国纷纷制订国家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发展计划,其核心内容是积极发展智能制造的技术、产业和应用,实现面向智能制造的新模式、新手段和新业态。
如何推进中国的智能制造?我们认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快速发展的新信息环境、新信息/智能技术和新的社会发展目标等推动下,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诞生并正加速发展。正如2017年7月我国发布的《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指出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发展、理论建模、技术创新、软硬件升级等整体推进,正在引发链式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因此,我们认为,要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下,基于新互联网,借助新一代智能科学技术、新制造科学技术、新信息通信科学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加快我国制造业模式、手段和生态系统的重大变革。这将是发展中国制造业实现智能制造跨越发展的难得良机,是打造新国际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引领下的智能制造有着新的内涵。对此,我们有四点认识:
第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引领下的智能制造是“新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时代”的一种数字化、网络化、云化、智能化的智能制造系统;是加快实施中国智能制造战略规划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制造模式、手段和业态。
第二,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引领下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项持续演进发展的复杂系统工程,其内容是促使新制造全系统及全生命周期活动中的人、技术/设备、管理、数据、材料、资金(六要素)及人流、技术流、管理流、数据流、物流、资金流(六流)新集成优化;其目标是实现高效、优质、节省、绿色、柔性地制造产品和服务用户,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第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引领下的智能制造还是正在发展中的制造新模式、手段和业态,它的发展需要技术、应用、产业及其创新体系的持续协调发展。其发展路线应是持续坚持和发展“创新驱动”“问题导向”“技术推动”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其中,特别要重视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新制造技术、新信息通信技术和应用领域新技术深度融合来加快推进智能制造的发展。
第四,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引领下的智能制造的发展与实施还需要全国、全球的开放合作与交流,同时要充分重视各国的特色和各行业、各企业的特点。
面对新时代中智能制造的新内涵,浪潮集团在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走在国内同行前面,始终站在时代的转型前沿,不断迭代创新,给出数字化转型的体系、方法论与关键技术。本书作为王兴山先生和他的团队多年来深入进行数字化转型研究和实践的成果总结,无疑将为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我也期望,浪潮集团持续搭建、完善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动行业技术创新,助力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促进产业生态的合作共赢,与国内同行一起为我国制造业开展数字化转型,进而实现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伯虎
推荐序三
随着中国经济自身发展条件和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如何探索新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路径成了政府和企业共同关注的问题,高质量发展无疑是不二选择。从20世纪70年代末启动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保持了四十多年的高速度增长。但是,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高速度增长模式显然无法长期持续,中国经济需要尽快完成转型。谋求高质量发展,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整个中国经济当前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对于企业这个微观个体而言,高质量发展是什么?我认为有三层内涵:第一,企业是否能为市场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第二,企业是否能以高效率来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第三,企业是否能持续地以高效率来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高质量发展是经济新常态下企业要实现的目标,而数字化转型是数字化时代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新技术不断涌现,数字化正在深刻改变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行业边界不断被打破,商业模式不断被颠覆,企业竞争的市场和竞争的手段都被打上了鲜明的数字化标签。或许可以这样断言,数字化潮流浩浩荡荡,在对商业世界进行数字化改造的同时也将必然形成巨大的数字鸿沟,不能及时跨越鸿沟的企业或将都会被数字化潮流所淘汰。着眼未来,所有企业领导人以及社会活动的领导者都必须认真谋划数字化转型。有鉴于此,近年来,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一直积极拓展与浪潮集团、阿里巴巴等优秀企业的合作,致力于通过课题研究和高质量的课程,为各类高端人才进行数字化赋能,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
浪潮集团是我国著名的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商。多年来,执行总裁王兴山先生带领团队致力于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为我国企业提供本土化的数字化转型方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我的印象中,浪潮帮助中国交建、中储粮、中国铁塔、中国节能等企业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实践给很多学习案例的学员带来了深刻启迪。本书是王兴山先生带领他的团队和合作伙伴们多年开拓性地从事数字化转型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成果总结,除对财务、人力资源、营销等职能领域的数字化转型进行深入阐述外,还分析研究了智能制造、智慧企业及新一代企业的信息化架构问题,无疑可以为人们深入系统地认识和学习数字化转型、开展数字化转型实践提供十分有价值的参考。
数字化正在重新定义、改变各行各业,重塑企业管理。我相信,数据驱动理念和大数据技术与企业管理的结合,将会给现代企业经营和管理带来更多惊喜。当然,如果没有任何准备,带来的很可能只有意外和危机。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李扣庆
纯阳书评 2019-11-16
企业的数字化已然成为当下的一个热点问题,但是围绕数字化转型还是存在很多疑问,到底什么是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为什么要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的原始动力是什么?要转的话,转的方向又是什么?如果有方向的话,具体怎么转,转型路径和工具是什么?当我们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后,我们会意识到其实对于数字化转型,我们并没有知道多少,至少知道的并不比不知道的多。作为传统企业管理软件的头部企业,用友、金蝶、浪潮显然要发出自己的... 企业的数字化已然成为当下的一个热点问题,但是围绕数字化转型还是存在很多疑问,到底什么是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为什么要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的原始动力是什么?要转的话,转的方向又是什么?如果有方向的话,具体怎么转,转型路径和工具是什么?当我们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后,我们会意识到其实对于数字化转型,我们并没有知道多少,至少知道的并不比不知道的多。作为传统企业管理软件的头部企业,用友、金蝶、浪潮显然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发出自己的声音,不一定能带来多少优势,但是不发出自己的声音肯定会遇到麻烦。因为只有发出自己的声音,客户才知道这些厂商各自是如何思考数字化转型的,他们的转型思路是什么,他们的产品和方案方面已经做了哪些努力,他们能为客户提供哪些看起来还不错的服务。从这个角度来讲,发出这样的声(后文见书评正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