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们就对自己怎么会有一个内心世界,为何会有知觉与记忆,怎么会有七情六欲,如何能与他人心意相通,怎样知道自我……感到无比好奇。无数哲人贤士冥思苦想,企图寻找答案。在古代,科学和技术都不发达,人们只能靠内省和思辨,这自然很难得出正确的回答。比较靠谱的是,观察脑外伤病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异常,这种方法直到现在依然是启发科学家深入研究脑功能的重要手段。不过,古人缺乏科学的观察手段,更不知道主动设计实验去检验自己的猜想,所以即使有正确的思想火花,也很难区分它和其他猜想孰是孰非。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实验的方法成为科学研究的主流,科学家才开始通过实验来研究脑,这是脑研究上的一大飞跃。20世纪中叶,数理科学的蓬勃发展使脑科学对观察和实验结果从描述阶段提升到理论分析的探索阶段,而这则是脑科学的又一次飞跃。
脑科学的发展主要是由问题驱动的,人们试图回答前面所讲的种种问题;但是能不能回答这些问题,则取决于有没有合适的研究手段可以用来发现事实和检验猜想。虽然在脑科学史中很少有人谈起新技术的发明者及新技术的影响,但是适于脑研究的新技术的出现及运用才是其取得飞跃的前提条件。在本书中我们会看到,正是显微镜技术的发展和高尔基(Gamillo Golgi)发明的染色法,推动了卡哈尔(Santiago Ramón y Cajal)提出神经元学说,奠定了现代神经科学的基础;放大器和示波器等电子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电生理学,使深入研究神经系统功能机制成为可能;20 世纪下半叶,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分子神经生物学,使研究脑机制的分子机制成为可能;脑成像技术的发展则是认知神经科学诞生的前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则使计算神经科学得以蓬勃发展;等等。未来的脑科学革命很可能也是以新技术的开发为前导。所以,像美国“脑计划”这样的超大型计划在第一阶段把完善现有技术和开发新技术作为重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光有技术并不能自然而然地使脑科学研究取得突破,要想解决问题还需要有科学家提出真正突破前人窠臼的新思想和假说,把正确的技术用在正确的问题上,再通过实践加以检验。比如,解剖学家维萨里(Andreas Vesalius)以亲手解剖得出的证据,公开宣布盖仑(Claudius Galen)错了,打破了统治欧洲十几个世纪的盖仑学说;再如,卡哈尔通过大量观察和种种间接证据提出神经元学说,打破了此前占统治地位的认为神经系统是一张网的错误认识。勒维(Otto Loewi)则以一个实验提出神经细胞是通过释放化学物质对其他组织起作用的假说,打破了之前普遍接受的“火花”(电)学说,如此等等。
无论是新技术的发明者,还是新思想及新假说的提出者,他们都在脑科学的发展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正是这些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科学家们,凭借其无穷的好奇心、不折不挠的毅力、对认定目标的执着和广博的知识,披荆斩棘,才使我们对脑科学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认识。他们的杰出贡献与奋斗故事亦汇聚成人们不断认识脑与心智发展的洪流。在某种意义上,一部脑科学的发展史亦是一部脑科学家们的奋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