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那一口仙气儿
段永朝
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
苇草智酷创始合伙人
2019年,梅拉妮·米歇尔博士的这本新著《AI 3.0》甫一出版,就跻身亚马逊“计算机与技术”畅销书行列。10年前,她的《复杂》(Complexity)一书荣登亚马逊年度十佳科学图书榜单。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类的图书可谓汗牛充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给专业的工程师看的,另一类是给大众的普及读物。米歇尔的这部书介乎两者之间,它有专业的技术阐释,更有深刻的思想洞察。
“侯世达的恐惧”
米歇尔是侯世达(Douglas Hofstadter)的学生。侯世达是蜚声中外的畅销书《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G.del,Escher,Bach:an Eternal Golden Braid)的作者。这部1979年出版的不朽著作,往往被简称为“GEB”,40多年来长盛不衰,令无数学习计算机科学和数理科学的大学生心醉神迷。米歇尔1990年在侯世达的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后在美国波特兰大学任计算机科学教授,同时也是著名的复杂科学研究圣地——美国圣塔菲研究所的客座研究员。
2016年,谷歌公司的AlphaGo横扫围棋界一应高手,让全世界见识了新一波人工智能掀起的巨浪。一时间,机器翻译、语音识别、虚拟现实、自动驾驶、人工智能机器人等轮番登场,“奇点爆炸”“超级智能”“数字永生”等概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人工智能成为几乎所有大型前沿科技论坛必设的主题,“通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AGI)仿佛指日可待。
2018年4月18日,我有幸在腾讯研究院、集智俱乐部、湛庐和苇草智酷联合主办的一个沙龙上,见到了久仰大名的“大神”侯世达,并参加了圆桌对话。在侯世达眼里,人工智能没那么高深,他直言很讨厌“人工智能”这个词,并以其新著《表象与本质》中的例子,批驳人工智能毫无“智能”可言。
米歇尔的这部《AI 3.0》为侯世达对人工智能的万般忧虑做了一次深度的技术解析。
对人工智能的种种讨论,特别是涉及技术伦理、社会价值和发展前景的时候,人们一般只会停留在悲观或者乐观的选边站队层面,无法进一步深入下去。这不奇怪,技术专家们擅长的话语是数据、算法、模型,社会学者和新闻记者们只能从技术的外部性、代码的背后之手、人性之善恶的角度,捍卫或者批判某种价值主张。对绝大多数非专业人士而言,由于搞不懂隐藏在反向传播算法、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onvNets)、马尔可夫过程、熵原理这些硬核知识背后的思想内涵,就只能以“好与坏”“善与恶”的视角对人工智能进行理解和评判。讲述技术视角的思想基础,弥合“理科生”与“文科生”之间看待人工智能的思想鸿沟,正是米歇尔这部书的价值所在。当然,从我这样一名30年前曾做过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机器推理算法的半个业内人士的角度来看,米歇尔的这部书如果能再“柔和”一些,可能效果更佳,不过这的确很难,跨越学科分野的努力,既重要又充满挑战。
《AI 3.0》开篇即提出这样一个“侯世达的恐惧”:不是担心人工智能太聪明,而是担心人工智能太容易取代我们人类所珍视的东西。这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忧虑,在于这一领域发展得实在是太快了,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不知不觉,我们周围的一切似乎都变得智能了,都被“强壮”的机器代码、算法接管了,人工智能似乎就是为接管世界而生的。这一波人工智能浪潮,随着一座座“生活城池的沦陷”,日益亢奋起来,超级智能、通用人工智能似乎指日可待,人工智能彻底接管这个世界似乎越来越现实,越来越不容置疑了。要知道,自1956年“人工智能”这一术语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一个小型座谈会上被提出之后,“通用问题求解器”(general problem solver,GPS)就是当年人工智能的重要目标。
本书共分为5个部分。这篇序言,并非是对原书精彩内容的“剧透”,而是试图做一点点背景解析,与各位关注、思考人工智能的朋友交流。
匡时 2021-02-10 07:34:35
很好。下次再买。值得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