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约翰·哈代(William John Hardy,1857—1919),英国藏书票研究专家,英国历史手稿委员会委员,文物鉴定专家。代表作《藏书票史话》的出版,奠定了他在世界藏书票领域的权威地位。
藏书票是一种微型版画艺术,外形小巧且蕴含着深厚的艺术、美学与文化价值,被誉为“版画珍珠”“纸上宝石”“书中蝴蝶”。历经时代变迁,使其历史价值与收藏价值日渐凸显。作为藏书票的收藏者和研究专家,哈代以对藏书票的极大热情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梳理了欧美藏书票的起源与发展,全面介绍了几个世纪以来英国、德国、法国、美国等国家藏书票的历史。作者大量列举了著名藏书票艺术家的作品,通过图案风格、收藏者背景及特殊种类的藏书票介绍等,讲述了围绕藏书票发生的有趣故事。本书为我们展示了一枚枚珍贵藏书票的神奇世界,一幅幅欧美近代社会史的精彩画卷。
威廉·约翰·哈代(William John Hardy,1857—1919),英国藏书票研究专家,英国历史手稿委员会委员,文物鉴定专家。代表作《藏书票史话》的出版,奠定了他在世界藏书票领域的权威地位。
序
哈代的《藏书票史话》被认为是19世纪末藏书票史料书籍的普及版。它浓缩了同一时期几部经典著作的精华,包括J. 莱斯特·瓦伦[J. Leicester Warren,即之后的塔布莱勋爵(Lord De Tabley)]的《藏书票研究指南》(A Guide to the Study of Bookplates)和卡塞尔的《英国藏书票》,以“Book-Plates”为书名可见作者更认同英语世界对exlibris的理解。哈代痴迷于收藏与研究藏书票,著作涉猎的题材多与版本学、??家谱学及宗教学相关。其中,??《集邮藏家》和《藏书票史话》是他个人爱好衍生出的代表著作。
与其说这是本欧洲藏书票简史,倒不如将它视为英国藏书票史辅以欧洲及美国藏书票发展的混编。书中大半的篇幅介绍英伦藏书票几百年来的兴衰沉浮。英国藏书票在西方藏书票世界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即如英伦三岛,我们不能用惯性思维来审视这里的藏书票发展历程。
塔布莱勋爵在1880年撰写的《藏书票研究指南》将17世纪以前的英国藏书票分成四类:都铎王朝式(Tudoresque Style)、卡洛琳式(Carolian Style)、图画藏书票(Pictorial Bookplate)及早期纹章式(Early Armorial Style)。17世纪的藏书票较为罕见,据传,在世的总数不过百枚。早期纹章藏书票是英国人几百年来引以为豪的古风,虽然其中掺杂了些许沉醉于过去的狭义的民族情感,但正是这种情结使得我们能够在几个世纪后的今天依然可以有机会获得非常详细的史料信息。
早期纹章书票自18世纪成为英国藏书票的主要表现形式。早期英国纹章藏书票亦可归纳为四个不同风格及历史时期:早期英式藏书票、雅各布式、??齐本德尔式及花环丝带式。此种分类精要概括了英国纹章藏书票在一个历史阶段里所表现的各种特点。
纹章藏书票是英国传统藏书票的原始面貌,延续了几百年并跨英吉利海峡来到欧陆。图画书票则随着时间推移更迭出新,有取代纹章书票之势。进入19世纪后,纹章在英国藏书票中的地位开始削弱,相反,形式多样、题材丰富,以人物、风景、图书馆、书籍等为主题的“图画藏书票”应运而生。人物作品以票主的肖像和家族纹章为主要元素,这一主题在之后的几百年间,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后成为票主及收藏家选择和收藏的一大门类。图书馆、书房陈设、书斋的一角、风景主题占据了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这段时间。塔布莱勋爵论证的最早的一张风景纹章藏书票是在1780年制作的。“这是一个不同于‘雅各布’‘齐本德尔’的装饰风格,”塔布莱勋爵强调,“比维克将纹章弱化是革命性的。”
早期的欧洲藏书票,德、英、法三分天下,英国藏书票在三国中占据重要地位。瑞士著名学者、书票收藏家贝诺华特·朱诺(Benoit Junod)??在其1998年编写的《藏书票的世界》(The World Of Exlibris)中似乎对德、法周边的国家更有兴趣。他认为在欧洲的东北部,德国藏书票对那一地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虽然数量不多、风格简单,??但仍能发现一些制作精美的早期作品。??同样,在17世纪的西北欧,??荷兰和比利时涌现出几位大师级的版画家,他们的“个人魅力”推动了藏书票在本地区和东欧地区的制作与使用。在南欧,如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藏书票的普及程度稍逊于欧洲的其他地区。有人会说18世纪的欧洲藏书票在纹章的风格和装饰艺术上都发生了实质变化。法国和瑞士是新设计风尚的引领者,他们所倡导的风格在其他地区被不断地学习、使用并再创新。后期的书票在风格上更近于18世纪的法国藏书票,虽然在初期有些类似德国书票的风格。??艺术家尝试摒弃沉重的巴洛克装饰,??开始运用简约、新颖的设计。新古典主义风格逐渐显现,沉重的装饰风格在欧洲西北部仍盛行了一段时间。同时期,关于欧洲其他地区藏书票的文献记载甚少。
百年前,哈代为了还原藏书票在各国的传播历史而不甘寂寞,??著书立说。当今的我们,读来是否会有些失落,有些释然?失落是因为那个时代如此遥不可及,释然则是有缘人仍在续写哈代当年之作。虽则当代的藏书票已“面目全非”,谈不上与书有多少紧密关联,而今人对书票留存的一点念想,填补了时代更迭间那残酷而暴露的斑斑裂痕。这本玲珑史话道出古今多少智者在现世与过去间踌躇徘徊之情怀。
子安
2020年1月
序??言
再版序言
引??言
藏书票在英格兰的早期使用
英格兰藏书票的不同“风格”
英格兰藏书票中的寓言
英格兰“图片”藏书票
德国藏书票
法国及其他国家的藏书票
美国藏书票
谴责窃书、毁书及颂扬学习的题词
藏书票上的个人信息
女士的藏书票
英格兰藏书票优秀的雕版师
林林总总
相当有门槛,不管是这本书还是藏书票本身。 毕竟与远在十九世纪,藏书票就已经属于“古董”了。
对于一般读者来说,这本书还是挺有门槛的。买的金口版,轻型纸,配不上金口装帧。
农民为什么叛乱?长时间以来,学者们在这几个问题上争论:农民特性,阶级属性,社会组织和政治倾向。然而,对任何普遍性答案的探究都必须服从于这样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只有一部分农民发动叛乱。而且,只是在某些特定的地理区域里,叛乱才频繁而持久地发生。中国的学者很早就认识到叛乱发生之地域差异的重要性。尽管中国声称拥有一部特别悠久而又多姿多彩的农民造反史,但叛乱主要集中在特定地理环境下的小块地区。山东湖沼地区的土匪、福建沿海的海盗、陕西地区的强盗,他们都有着持久的地方特色。但是,尽管对地方传统的存在有了广泛的认识,仍然很少有学者来直接解开为什么特定区域会持续地发生特定模式的叛乱这个谜团。本书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的一个关键区域——淮北——为什么经常发生农民叛乱,这是一个中国历史上首次有记载的民众大&爆发和接下来在整个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叛乱的地区。通过观察一个著名的叛乱地区在一个世纪内发生的迄今为止,大多数农民叛乱的理论都首先把注意力放在一个问题上:那些被马克思生动地描绘成“口袋里的马铃薯”(sackofpotatoes)、传统上孤立分散、软弱无助的农民,近年来是如何在解释革命时占据了核心位置。
很好 很喜欢 希望能够多搞一些优惠活动 这样就更有购物的积极性了
这本书全面介绍了藏书票黄金时代的英国、德***国等国家的藏书票,并介绍了大量著名的藏书票艺术家,以及名人使用过的藏书票。一口气看完,涨知识,长见识,都让我萌生自己也设计一枚藏书票的念头,哈哈。个人认为西方人对藏书票的喜爱有点像我国文人志士对印章的热爱,但从形式和内容上又更多样与丰富。强烈推荐这本书给大家!
snowsheen 2020-06-14
翻译非常优秀,很有内味儿!谦虚又自信,优雅又风趣,而且八卦之魂熊熊燃烧。即便是读起来比较没有头绪的部分也因为很好的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大家风情而显得很有趣味。给译者疯狂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