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节选)
我从20世纪末开始关注概念史,撰写第一篇概念史文章,至今已有二十多年时光;其间做过案例研究,也写过理论文章。可是还有其他专业分心,不是一直在从事概念史研究。近承志田、汎森二兄抬举,让我为“乐道文库”撰著《什么是概念史》。感激在心,然惶恐更甚。我知道,虽是一本小书,但不好写。关于概念史的基本理论及其来龙去脉,我曾写过若干论文,而要成就一本书,实非易事。
不好写的另一个原因是,这套书的写作要求中,有“深入浅出,意思当严谨,文字不妨活泼”等字样。我对此的理解是,不要太学究气;而对平时写论文常常满篇注释的我来说,这还意味着不要太多注释。要让读者知道有些出典及连带问题,就得用另一种写法。概念史涉及不少历史哲学、语言哲学或现代性等问题,论述这些时常很抽象的问题,文字往往活泼不起来。另外,大凡有创见的大思想家,喜于制造概念,概念史领域也不例外,这就给解释增添了不少麻烦。不过,我还是做了一些努力,尽量把理论问题说得通顺点。至于是否如愿,尚待读者评判。
近年来,概念史研究取径在东亚和中国学界越来越受到相关学者的关注,而不少人对概念史的基本追求及其存在的问题似乎还未得要领,例如混淆概念史和观念史者还大有人在,或分不清词语与概念的区别。读了这本书,就能看透了吗?那也未必。我自己时而就有越研究问题越多的感觉。有些问题不想追问,因为那或许永远没有答案;有些东西没讲清楚,或许也没法讲清楚。还有一些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或许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连篇累牍的资料极费查考。因此,写作此书是一次冒险,还有那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好在这也是允许的。按照罗蒂(1931—2007)的说法,美国哲学家通常只提出自己确信能够解决的问题。与他说的现象相反,一个典型的德国哲学家似乎更愿意追问那些永无答案的问题,否则他/她会觉得无聊。
本书中引用的一篇出自哲学家之手的德语文章,标题为《概念史: 尚无概念之史》,德语原文颇有点文字游戏的味道: Begriffsgeschichte — Einenochnichtbegriffene Geschichte,意思是说还未弄明白的概念史,或对概念史还没有概念。关于概念史理论问题,国际学界争议不少。对于同样的方法论问题,不同视角会有不同的解释。比如对历史语义学,语言学家的理解与历史学家的理解大不相同。关键是看问题的角度,此书当然是从概念史的角度看问题,且以德国概念史的历史、理论和方法为主轴。
什么是概念史?读者有理由怀着这一期待来读这本书,可能还想带着定义合上这本书。但我在研究生课堂上常对学生说,不要迷信定义,那是应试用的。有一种极端的说法,认为定义没有真实含量,那只是缩写,也就是化约,没有认识论意义,只是省事的办法。莫非这本书中没有概念史定义或界说吗?那也不是,或者说“比比皆是”,不同上下文中有不同的定义。我想在此借用康德早就说过的观点: 不像数学那样从定义开始,定义在哲学中是在最后。哲学知识的形成见诸范畴区分,来自对知识的区分。即便是断言,也是区分的结果: 是或不是。故此,与其强调定义亦即断言,不如注重区分之理由。一个清晰的概念,正在于它与其他概念的区别。
就来源而论,概念史首先是一种“德国”方法,国际学界的概念史研究,常会直接采用德语词Begriffsgeschichte(概念史)。换句话说,概念史率先在德国登上学术宝座并获得国际声誉,也是当代较多受到国际学界推崇和借鉴的少数德国人文科学方法之一。本书“导论”着力将概念史放在其产生和发展的具体语境中进行考察,系统勾勒其历史渊源、理论设想、具体实践和发展变化;在介绍概念史主要特色的同时,亦关注一些理论难点。第一编是此书主干,重点叙写德国概念史,兼及法国和英美等西方相近理论或概念史的相似追求,篇幅超过后两编的总和。
此书中的部分内容或说法,已见之于我以前的文章(见“主要参考文献”);更确切地说,它们是我早先文字的删减版、扩展版和修订版。对于这部分自引内容,不再专门作注;旧作中的不少知识性注释,本书也不再赘引。中国做概念史理论或发展史者,少而又少。本书写作中的一个重要思考是,多讲一些国内似乎还不甚了解的东西,或还不知道的历史,从中阐发“原理”,这也是总体思路: 以史明理,史论互证,并围绕相关代表人物钩稽故实。当然还会涉及不少问题的辨析,例如: 何为概念(史)?何为观念(史)?业内明眼人或许还能看到一些纠错意图。
概念史牵涉很广,而这个书系有篇幅限制,所以不能完全铺开。即便是哲学概念史和史学概念史这两大板块,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我只能挑重点讲,挑我以为能够说明问题的节点讲。重中之重,自是概念史的标志性人物科塞雷克(1923—2006),因而单列一章。另外还会一再论及科氏主持的《历史基本概念》及其概念史方案,这套经典之作影响深远,迄今还在引发各种建设性思考。我的追求是,尽力把有些问题说清楚。
文化暗娼 2020-08-18
缺乏一定理论知识贮备,读起来非常吃力,读懂的不多。概念史不同分支之间都有差异,虽然依旧围绕概念、词汇、话语,但是直接落实到某一具体历史研究上,选择哪个分流研究偏重可能大不相同。这或许是国内现在面临的概念史理论困境复杂多样,但具体的研究则常以落俗为结局,少有经典之作出现的原因。当然可能也和跨学科才开始进行,史学研究者对理论了解有限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