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飙,1972年生于浙江温州,1995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完成本科学习,1998年获硕士学位,2003年获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为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著有《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全球“猎身”: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技术劳工》等。
吴琦,《单读》主编,前《ACROSS穿越》、《南方人物周刊》记者,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下一次将是烈火》译者。
两代北大学人,跨越北京、牛津、温州、杭州、上海五地,历时三年完成了这场谈话。从项飙教授的个人经验切入,追索一系列超越自我的问题,其中涉及对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知识共同体、全球化与民粹主义、人类学方法论等题目的思考。这本书提供了一份对话实录,也给出了一种审视问题、思维操练的方法——在自我泛滥的潮流中,如何给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创造性地建设身边的小世界,在思想受困的社会,如何回答宏大的命题。
项飙,1972年生于浙江温州,1995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完成本科学习,1998年获硕士学位,2003年获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为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著有《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全球“猎身”: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技术劳工》等。
吴琦,《单读》主编,前《ACROSS穿越》、《南方人物周刊》记者,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下一次将是烈火》译者。
一位天真、睿智的人类学家,一位敏锐、耐心的青年学人,跨越北京、牛津、温州、杭州、上海五地,开启一场历时三年的漫谈——
项飙教授向《单读》主编吴琦,首次讲述了他个人思想的形成,身为人类学家的经验,对一个流动世界的看法 ,以及一个中国学者的焦虑……他一路追溯了自己的童年、青年、大学时代、“浙江村”的研究,以及工作之后在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的生活和研究经历——用惊人的坦诚与开放,让对话成为可能,将自己的生活变成了田野现场,从中理解自己面对的社会环境,做出个人的选择。
拨开艰深的理论迷雾,从现实经验谈起,对今天的世界发问,一部属于我们时代的对话录——
这份对谈不是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的概述,也不依赖抽象的概念和空洞的话语,两人一问一答,用最直白的话语,触及在今日社会有着广泛共鸣的种种议题,同时不断引入学理层面的延伸探讨,校正我们习惯性懒惰的思维。话题遍及:反思80年代、年轻人之丧、个人危机、爱情与关系、北大青年、大学与教育、阶层流动、边缘与中心、民族与民粹、作为中介的人类学、共同理想、全球化、人的再生产……
在信息过载、普遍迷茫的社会里,倡导一种对话的精神,通过“把自己作为方法”,打破自我的迷思——
这本书展示了一种美好的对话形态,它是两位谈话者思想、洞见与情感自然流溢的结果,示范了如何诚实、充满好奇且敏锐地理解他人、厘清自我。项飙教授在讲述自己的同时,也正视自己的缺陷、危机与焦虑,实实在在地去应对学习、研究及生活中的问题。而这本书在编辑过程中,也尽力保留了谈话的流动状态,甚至很多口语的原貌,希望在一定程度复原出两位作者在首都机场的咖啡厅、在牛津的草坪、在温州的街头漫谈的场景。
单读书系001,在特殊的2020年,向新一代知识人发出新邀请——
这是一场未尽的谈话,未来还将继续。作者也期待着这场谈话论及的话题能打开更多读者的怀疑之心,激发人们表达的意愿和热情,加入到新一轮“对谈”之中。只要你乐意带着思考去生活,愿意探索内在的自我,对身边的人有好奇、对外部变动的世界有疑问,渴望在纷繁复杂的可能性中找到自己的声音,这本小书就可能成为你施展自己想象和行动力的起点。
代序 重建对话的精神 I
前言 自我是一种方法 001
北京访谈 2018.3
访谈之前 013
童年图景 016
80 年代 030
北大青年的焦虑 040
研究“浙江村” 055
年轻人之丧 069
边缘与中心 074
个人危机 089
全球化与逆全球化 096
用80年代来批判80年代 106
什么是批判 114
理解的学问 125
牛津访谈 2018.8
访谈之前 135
牛津记忆 139
距离感与直接性 150
人类学的圈子 159
非虚构写作 165
学术不是天职 173
民族与民粹 179
新加坡启蒙 189
“盘根”式共同体 193
跨国性的自洽的小世界 200
大学应该寻找例外 204
个人经验问题化 211
新研究 219
共同理想 227
乡绅作为方法 230
温州访谈 2018.12
访谈之前 239
人的再生产 245
阶层流动的悖论 258
寻找新的话语 264
作为中介的人类学 272
再谈乡绅 281
尾声 291
附录
项飙著述目录 293
索引 305
项飙提到几次以塞亚·伯林,他似乎认为自己和伯林在某些地方有相似性。以塞亚·伯林最多不过是行动上的渐近主义,而项飙不仅是行动上折衷,他所谓的道德几乎甚至成为一种折衷主义的道德。他多次提到的乡绅,似乎是表达一种地方精英基层治理的理想状态。以前费孝通讲这个,我理解,因为彼时的中国有着丰富的可能性,但今天项飙说这个,我不能有半分共鸣,房间里的大象就在眼前,学者们竟视而不见。项飙说“乡绅”,说“温州”,说“...
读试读本时,一种源源不断的求索欲望在敲打我的神经,对这系列对话的追索,更是一场自我攀登的旅程,出发时充满好奇与热情,希望两位学人的对话能够给我长久困惑的问题进行阐释——己身的位置,知识人的命运、全球格局激烈变动中“自我”与世界相处的方式……读到结尾处,迎来意想之中的倦怠和戛然而止。这场无尽的对话的过程,就是一种读者在直觉中反省直觉、且需要立刻跳出过度反省的理想的阅读过程。在小世界,我们依然在谈论“...
对谈的形式让线索繁多却内在统一的内容异常好进入。个人比较被touch到的还是项老师始终有意识地将对话指向着“面对青年”。很多学人面对青年时常陷入失语或丧失对话兴趣,更让这种努力显得可贵。
年度惊喜。拿起来就放不下,几乎读了一整天,每切换一个议题就要停下来跟家属讨论,中途把项飙那期十三邀又翻出来看一遍,期间还去公园看了几支广场舞。以个人经验为线索提挈公共命题再进行延展并不断重返,方法性的启发与思想性的乐趣带来巨大的满足。这的确是一场诚挚的邀请,对话并非在访问者与被访者之间形成一种封闭的振动,而是开放的呼唤,提供给所有读者在场的机会。而参与其中只需要一个前提,相信公共精神,相信思考能够...
整体感觉不错
买到了很开心,大致翻了一下,文字排版简朴很喜欢,内容非常丰富,很期待!晚上回去再读! 书的价格很优惠,包装也很简朴……没有泡沫隔层保护……所以有一点点折痕。
好的作品好的服务
好书。
期待已久,出来第一时间买了。
太开心了,项飙这本书期待已久了,没想到还赶上了满减活动,预售等了不到一周,收到后迫不及待拆开,许知远的序言,原来他去年访谈项飙的时候,这本书已经接近完成了,很久违的亲切感,记得项飙说过他自己也觉得浙江村研究对他而言是非常重要得一部作品,这本书会展开前后的故事。
好书不厌百回读,推荐!
期待很久的书了,知识无价。今天刚到,一定会好好读。书也很新,是正品,一直在买书。很棒!666666 (配图无关哈哈)
澄空 2020-07-13
因为是一本谈话录,谈论了许多问题,不免有散乱和不够深刻的感觉,而且也更多是问答而非真正一来一往的谈话,倒像是学者以不断地思考和自我剖析来完成的某种意义上的的自传。第一遍阅读启发最大的其实还是看到了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一种带着批判性和距离感同时又不断迫近真实的自我和外部世界的可能。读得时候其实不断在想他们在交谈时的场景动作神态语气,以及他们如何在头脑中将对话内容与个体经验相互织就,来推动谈话继续向前... 因为是一本谈话录,谈论了许多问题,不免有散乱和不够深刻的感觉,而且也更多是问答而非真正一来一往的谈话,倒像是学者以不断地思考和自我剖析来完成的某种意义上的的自传。第一遍阅读启发最大的其实还是看到了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一种带着批判性和距离感同时又不断迫近真实的自我和外部世界的可能。读得时候其实不断在想他们在交谈时的场景动作神态语气,以及他们如何在头脑中将对话内容与个体经验相互织就,来推动谈话继续向前,谈话本身可能就是一个值得观察和描述的过程,或许这可能也是未来再次阅读可以去试图发现的东西。当然,里面很多对具体问题的观点也激发了很多思考,感谢书中详尽的脚注以及最后的著述目录,提供了很好的未来阅读指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