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与孩子的关系,是我们在谈论家庭关系时的一个经典议题。
《亨塞尔与格莱特》是格林童话里的一个经典故事。樵夫一家很贫穷,又遇到了饥荒,母亲向父亲提议:与其一家四口人都等着饿死,不如把两个孩子扔进密林里去。母亲向父亲提议丢掉孩子,显露出母性的负面性。但是故事第二段马上又交代“两个孩子听见了继母对父亲说的话”,不经意中传达出母亲是继母的信息。众多读者因为“继母”这个词安心起来,变得能接受这一切。
可是事实上,在这个故事最初的版本中,母亲就是孩子的亲生母亲。1840年定稿时,格林兄弟将之改成了“继母”。白雪公主那个恶名远扬的母亲也一样,那个因忌妒企图杀害女儿的王后,在最初版本里是白雪公主的亲生母亲。对于这种改变,研究格林兄弟的日本著名学者高桥健二先生说:“在最初的故事中,亲生母亲忌妒女儿的美貌,企图杀害她,这未免太缺乏人性,太残酷了。”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因此感慨道,“人们总是只承认母亲的正面性是母性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化和社会,但她的负面性却始终存在于人的无意识中,威胁着我们”。
母性中存在负面特征,让人们有意识地承认这点比较困难,所以就由“继母”这一形象来承担一切负面特征。“继母”将母性的所有负面特征都背到了身上,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好的继母也并不少见。
孩子通过暗中偷听父母的谈话,认识了父母不为人知的一面,因而走向了独立的第一步。如果父母不为人知的一面对孩子打击太大,也会使他们走向极端。在《亨塞尔与格莱特》中,被樵夫哄骗着抛弃的两个孩子在走向密林的途中,和父母之间的对话很有意思。亨塞尔不断回头看,遭到父母的斥责。父母在想:这孩子竟然把早上的太阳照在烟囱上的影子看成小猫,怎么会有这么笨的孩子?!亨塞尔实际上并非真的在看烟囱,而是希望记住家里的样子。“认识了父母不为人知的一面的孩子,开始有了父母不知道的心眼儿。他开始一步步地走向独立的道路。”这则残酷的故事讲述着童话里一个经典的主题:孩子离开母亲,开始独立。
被扔在密林中的两个孩子又害怕又饥饿,却突然看见了由面包、蛋糕、糖果做成的面包屋——巫婆准备的甜美丰盛的糕点。河合隼雄说,这“令人联想起母亲的溺爱,溺爱会妨碍孩子独立”。亨塞尔和格莱特两兄妹在短短的时间里先后经历了极端的冷酷和极端的宠爱。“说白了,这样的冷酷和宠爱是性质相同的行为。”物质上过度宠爱的反面,往往是精神上爱的缺失。最后这对机智的兄妹将巫婆推进了烤炉,得以逃脱。经历了这么多磨难之后,兄妹俩变得勇敢坚强。当他们回到家后,发现继母已经死了。“这显示母亲和密林中的巫婆有微妙的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