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家庭的7个习惯》
亲爱的读者 :
在我的一生中,从未像撰写这本书时那样,感受到强烈的热情,因为家庭是我最在乎的,诸位读者想必也是如此。
将七个习惯应用于家庭是极为自然的,因为适用。事实上,在真正领悟七个习惯后便会发现其无处不在。当你们在书中读到各个家庭如何应用七个习惯的经历以及取得美好成果的故事时,就会感受到这一点。
我要把我和我们家庭的很多故事和经验拿出来与大家共享,告诉读者我们是如何努力应用七个习惯,也告诉大家我们是如何总结出这些经验的。每一个家庭的处境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在许多方面又是类似的。我们要解决许多同样的问题和应对同样的日复一日的挑战。
我在写这本书时曾有过许多困难的选择,其中之一就是权衡要把我们这个家庭中的事例、错误和成就拿出多少与人共勉。一方面,我不想让人感觉我们自认为拥有一切答案。但另一方面,我不希望隐瞒我真心的感受或领会,我想毫无保留地和大家分享七个习惯的非凡力量。
我请求我的妻子桑德拉和孩子们也参与进来,与读者共同分享他们的故事,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他们勇敢地在故事中使用了真名。也许有关我们的故事仅占五分之一,但原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你们可能与这些故事无关,但是我相信,你们将与这些原则有关。我希望这些故事能带给你们新的认识,并对你们的处境有所帮助。
最重要的是,我希望这些故事和经验能逐渐给你们带来希望,让这种思考方式真正对你们有帮助,真正能起作用。我知道你们希望把家庭摆在第一位,而我则希望同你们一起分享做到这一点的最好方法,帮助你们在这个喧嚣、动荡,很多时候不利于家庭的世界里,顺利达成目标。
最后一点,我坚信家庭是社会的基石,我们最伟大的任务就在于此。我还坚信,人生最重要的事业是家庭。美国前第一夫人芭芭拉·布什曾向韦尔斯利女子学院的毕业生对家庭做过完美的解释 :“你们将成为医生、律师或商业精英,然而,与你们所肩负的责任同样重要的是,你们首先应学会做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配偶、子女和朋友之间的关系是你们要进行的最为重要的投资。因为,在走到生命的尽头时,你们不会后悔没能再多通过一次考试,不会后悔没能再多打赢一场官司,不会后悔没能再多签一份合同。你们会后悔没有把时间用来同丈夫、子女、朋友以及父母一起度过……美好的社会仰赖的不是白宫,而是你们的家庭。”
我深信,人们如果只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不懈努力,却忽略了家庭,那跟在即将沉没的泰坦尼克号上拼命修理甲板上的躺椅没有什么两样。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30周年纪念版)
序言 吉姆·柯林斯
2001年,我第一次见到史蒂芬·柯维,当时他约我面谈,聊一聊心中的想法。我们热情问候彼此,和他握手时我感觉像是戴上了一只你用过千百次的皮制棒球手套,亲切又温暖。谈话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史蒂芬一开始便向我提问,他问了很多问题。坐在我面前的是一位教育界的泰斗,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却想向一个比他年轻25岁的人学习。
这次谈话终于给了我一个机会,满足我的好奇心。我开门见山地问:“您是怎么想到‘七个习惯’的?”
“不是我想出来的。”他回答。
“这是什么意思?”我有些错愕,“是您写了这本书。”
“是的,确实是我写的这本书,但是这些准则却是早在我之前就广为人知,”他说道,“这更像是自然法则。我只是把它们整合在一起,通过梳理分析,为人所用。”
那一刻,我开始理解为何这本书会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柯维花了三十多年学习、研究、实践、传授,并加以提炼和完善,最终集结成册。他并不想用这些原则来图名求利,而是想让人们学会这些原则,让原则变得可行。在他看来,创造出“七个习惯”的首要意义并非是作为个人成功的手段,而是为公众服务。
当鲍勃·惠特曼,富兰克林柯维(FranklinCovey)的执行总裁,打电话问我是否愿意为《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25周年纪念版)》作序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要重读全书。其实,这本书在1989年第一次出版后不久我便读过,但此次能再次领略书中的精华是一种享受。同时,我也想重新确认:是什么让这本书能成为永恒经典?
本书奠定了其独一无二的地位,我认为有四点原因:
1. 柯维在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创造出一种“用户界面”,形成连贯的概念构架,加上柯维的文采,让内容变得好读可行。
2. 柯维的重点是跨越时代的亘古不变的法则。而不仅仅是一些技巧或是时下流行的理论。
3. 柯维首先写的是“塑造性格”而不是“获得成功”,因此,不仅要帮助人们变成高效能人士,还要能成为更好的领导者。
4. 柯维本身是大师级的教师,却十分谦虚,承认自己也有缺点,他立志要和大家分享所学到的知识。
史蒂芬·柯维是统合综效的大师,他在个人效能方面所做的贡献,可用图形用户界面在个人电脑上的作用作类比。苹果电脑和微软操作系统出现以前,很少有人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电脑:因为没有简单易用的用户操作界面,没有鼠标指针,没有人性化的图标,也没有层叠的多对话窗口,更别想触屏功能了。但是, Macintosh和Windows出现后,终于令普通大众体验了小小芯片的威力。与此类似,早在几百年前就出现有关个人效能的智慧,从本杰明·富兰克林到彼得·德鲁克,却从未有人能够整合出一个连贯、方便使用的系统。柯维创造出一套标准操作系统——个人效能的“Windows系统”——简单又好用。柯维是一位好作家,在短篇故事和概念叙述上游刃有余。我永远也忘不了书中第一章里讲的故事(还有其中的道理)——在地铁里一个男人怎么也管不住尖叫的孩子,也忘不了灯塔、错误的丛林和金蛋的比喻。
他对一些概念的包装,效果出奇地好,既生动地描述了这个概念,又很有见地地说明了其在现实中的应用。比如:“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等等。为了让表述更清晰,他还借助个人生活中的小困难和故事,内容涵盖子女教育、婚姻、交友。他是在培养习惯和生存需要的“肌肉组织”。
柯维系统中包含的思想历久弥新。原则就是如此,有效并适用于世界上不同年龄的人。当世上充满变数、纷争和混乱时,人们需要一个安全的港湾,一个能在迷茫时指点迷津的灯塔。柯维坚信,不随时间而改变的原则一定存在,寻找的过程是一种智慧。他不认可那些站在屋顶上叫嚣的人的观点:“没有什么是唯一的,没有什么能永远存在,没有什么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上保留下来!所有都是新的!过去的原则早已过时!”
我的研究侧重以下问题:“伟大的公司靠什么突显?为什么有些公司从优秀跨越到卓越(有些却没有)?为什么有些能坚持到底(有些倒闭了)?为什么有些公司在商战中胜利?”研究结果发现,其中一个关键是“坚持核心、刺激进步”。面对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如果没有能坚守、赖以发展、作为港湾、提供指导的一套核心原则,企业不会发展或者达到真正的卓越。与此类似,公司没有刺激进步的体系,也不会迈向卓越。这个体系包括对改变、更新、提高和BHAG理念(Big Hairy Audacious Goals,宏伟的、冒险的、大胆的目标)的追求。当你把“坚持核心、刺激进步”两个要素相结合,你就会得到长期保持公司或者组织活力的二元结构。柯维在个人效能方面找到了相似结构:首先要建立一套不会更改的强有力的核心原则;同时,不断追求进步和自我提升。这种二元结构会奠定坚如磐石的基础,让人一生不断成长。
当然,我认为《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最重要的方面是强调“塑造性格”而不是“实现成功”,因此本书不仅实用而且深刻。没有原则就没有效率,没有原则就没有个性。写这篇序言的时候,我作为美国西点军校1951级领导力学习班的学生会主席,正在参加一个为期两年的旅行。我领悟到西点军校培训的关键点在于:伟大的领导始于塑造性格,要做一个领导首先你要知道自己是谁,这是你做事的基础。如何塑造领导?你要先塑造自己的个性。《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不只发挥个人效能,而且培养领导力。
当我回顾我研究过的杰出领导者时,我惊奇地发现,柯维的原则适用于其中很多人。首先我要关注我最喜欢的一个例子——比尔·盖茨。近几年的一个潮流是把像比尔·盖茨这样的人所获得的巨大成功,归因于运气,说他们不过是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但如果仔细思考,这种说法就会不攻自破。当《大众电子》杂志把Altair电脑当作封面,并宣称这是史上第一台个人电脑时,比尔·盖茨立刻联合保罗·艾伦组建了一家软件公司,为Altair电脑编写BASIC语言程序。也许,盖茨是在合适的时机掌握了编程技术,但是很多人都在学习这个技术,比如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学习电脑科学和电子信息工程的学生,在IBM、施乐公司和惠普这类技术公司从业的高级软件工程师,还有政府研究机构的科学家。数以万计的人都能做到盖茨所做的,但是他们没有。盖茨当机立断。他从哈佛辍学,搬到了阿尔布开克(Altair电脑的基地所在)。他夜以继日地编写程序。比尔·盖茨变得与众不同的原因,并不是在适当时候做决定的运气,而是他在适当时候的积极回应。(习惯一:积极主动)
微软的发展如日中天,盖茨也在一个宏大的想法推动下拓展了自己的目标:每张桌子上都有一台电脑。之后,盖茨与妻子一起创办了比尔与马琳达·盖茨基金会。目标都很宏伟,比如让疟疾从世界上消失。盖茨在2007年哈佛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中这样说:“对于马琳达和我来说,挑战是一样的:怎么用手上的资源让尽可能多的人受益。”(习惯二:以终为始)
真正的原则意味着我们会把最重要的目标安排在精力充沛的时间,意味着在判断力最佳的状态下做出突破。“所有人”几乎都会说,从哈佛毕业才是年轻的比尔·盖茨最紧要的任务。相反,他却不顾周围好心人质疑的目光,努力完成自己的目标。创建微软时,他把所有能量注入两个首要的目标:雇佣最好的员工,开发几个重量级的软件;其余的事情都是次要的。盖茨在一次晚宴上第一次见到沃伦·巴菲特,当主持人问餐桌上的客人,认为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盖茨和巴菲特不约而同地给出了相同的答案:“重点”。(习惯三:要事第一)
懒懒染染懒懒 2018-02-24
看完想生猴子了怎么回事儿?【捂脸】。开篇的空间理论非常非常受用并且可以延伸到家庭以外的关系。觉得现在的自己心态平和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