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今日文字设计》的反思
柯蒂· 特里维迪
《今日文字设计》是我自1990 到2010年期间在印度理工学院孟买分校进行“高级文字设计”研究生课程的首选资料,从埃米尔· 鲁德开始,每年我们都阅读和讨论书中所收录的短文。课程书单后来又增加了一篇奥托· 艾歇尔关于文字设计的文章,后续讨论中也有杉浦康平关于印度语言排版的问题。尽管这门课是为学生开设的,但也极大地促进了我个人对文字设计的理解。我记得自己在阅读第20 遍时的惊讶与兴奋,而之前的19遍时都没有感受到那种顿悟和明了。
《今日文字设计》里最初的讨论是文字设计到底是一种口头还是视觉的表达,是一种文字的排布还是图像的创造。
在不同的文章里会有不同的观点呈现,那么哪一种可以看作是文字设计的定义?格里格纳尼认为,文字设计是以文字来呈现的创意。克劳威尔认为,文字设计是白纸上黑字的形式。施密德认为,文字设计乃是由对言词转译的视觉沟通。
魏因加特认为文字设计是皆有可能的,他断言文字可以是任何视觉的形式、图像或肌理,如此尝试的结果也就是文字设计。克劳威尔对“文字设计研究的实验”和“实验性文字设计”之间的区分定义也一锤定音,他表明很多所谓的实验性文字设计其实就是现代艺术潮流框架中的另外一种形式的尝试。
除了上述的定义讨论,《今日文字设计》的价值在于对文字设计过程的深度观察。文字设计作为一种过程,汲取并加以练习可使得文字设计师们的作品趋于精美和成熟。
鲁德的观点:文字设计作品中如果你只看到印刷的部分,那标志着专业上并不成熟;而施密德的观察:视觉呈现的可能性早已嵌入在内容之中——以我的个人经验,这两者都需要你费时琢磨来予以整体理解。
课程里每周我们从中取一篇文章逐字阅读并讨论其深意,每字每句得其精髓再继续下一篇。这样一个观点与另一个观点之间相隔七天,也创造了足够的间隔去消化它们。
然而在《今日文字设计》里,迥异的思想紧密地共存,我能感知到在书籍白色平静的封面之后暗藏的那些思想冲突。
鲁德认为,不能认读的设计只能算作是垃圾,而魏因加特他的作品激励了数不清的、自我标榜为“边锋设计师”的去创作“垃圾”,他们之间只隔了4mm的书页。我一度想把《今日文字设计》放在空调出风口边上的书架上,让冷气使得书中的此类争执平静下来。
杉浦康平的文章与他人相比有质的不同。其出发点在于东方精神传统——在东方文字诞生于声音的漩涡,具有自我的发音和速度。印度的哲学传统认为,在宇宙的始创阶段,只有“意念”存在着,闪耀着,但其并无具体的形式。
文字和声音的形式恰恰就是在无形的意念中产生,并进而表达了意念。先有了口头语言,后来才形成书面语以及各种个性化的字体,每个都是一粒意念的种子。赋予书面语以视觉形式是想要复制口语的感觉,如同我们在发声诵读时所做的那样,尽可能忠实地体现其声调、停顿和变化。
尽管《今日文字设计》并没有过多着墨于亚洲的书写,但其行文观点应是放之而四海皆准的。在印度传统中,这样的文字表达方式又被称之为“箴言”:通常短小而精悍,只有两三个词却富含深意。作为普遍性的真理,无论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箴言都一直受用。通过视觉形式表达意念方面,最具深远意义的作品就是《吠陀经奥义书》,一本研究表达神圣宗教艺术形式本质的古老印度著作。书中的一些箴言是这样的:
从顿悟中产生了象征(象征来自顿悟)
从无形式产生了形式(有形来自无形)
形式的特征是本质的
《吠陀经奥义书》书中的箴言共有114 段。在由杰出的印度符号学学者爱丽丝· 博恩注释的英语版里,箴言占据了其192 页中的5 页。而2003 年版的《今日文字设计》共184 页,短文总共才18页。
我从来都没认为《今日文字设计》是“集合那些长青作品而成书的作品集”(2007 年版编者注语)。在我的课程里,我们并没有对书中的作品插图给予过多的关注和讨论,而把全部努力置于汲取短文的智慧。那18页的关于文字设计的箴言或那些当代文字设计大师们的深刻见解,如魏因加特、克劳威尔、杉浦康平、鲁德、格里格纳尼以及施密德。鲁德的“沟通是文字设计的固有目的”是具有普适性的观点,如同《吠陀经奥义书》里所谈到的:“一幅图像应当被设想去表达特定的含义。”如果没有沟通和传递的意义,那些文字设计作品或视觉符号还有什么创作和存在的理由?
《吠陀经奥义书》里最后的箴言是“这些阐述是以授予知识为目的。谁理解了这句话谁就可以成为形式大师。这值得深思,而理解了这句话的人也自此获得解放。”
我们以此来观照《今日文字设计》:“这本书是为了授予人以知识。理解了它你就能成为文字设计大师,它是一本值得你深思的书。”
2015 年3 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