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承认本书的确有以好莱坞为中心的“偏见”存在。但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因为我俩在好莱坞的视效这行工作了20多年。我们很幸运能在南加州获得这些工作经历,这里拥有全世界范围内最多的视效公司。此地不仅有许多超大型数字视效公司,还集中了大量引人注目或平平无奇的中小型视效制作公司。它们致力于服务电影、电视、广告、MV及游戏制作行业。
某种程度上来说,好莱坞或许已经主导这些领域的发展数十年之久,但不会更久了。在过去的几年里,视效制作已经成了一个在国际范围内持续发展的行业。技术天才和创意型人才在全世界层出不穷。曾经售价极其昂贵、只有大型视效公司才可负担得起的软件,如今在家中工作的艺术家们已经唾手可得了。如今,当设有视效创作评选单元的电影节一路从德国办到了印度,你就知道好莱坞的力量是怎样在各方面都向宝莱坞延伸而去……至少是从视效制作上来讲的确如此。这种倾向带来的结果就是全球艺术才能的大繁荣,并且这种繁荣会持续震撼相关领域内的专业人士们。
然而,还未能在业内得到广泛认同的是,非凡的艺术创作应得到高额的回报。创作世界级的视觉效果花费昂贵,而且想要在该领域保证持续的成功不仅需要有才华出众的视效艺术家,还需要有工作高效的制片人(只要问问那些创作出杰作,但面对商业却完全摸不着头脑的失败的视效公司老板便可了解其重要性)。而这正是本书的目的:帮助有志于此的读者们成为更高效的视效制片人(VFX Producer)。
本书从大制片厂(studios)或制片公司的角度来研究视觉效果的制片工作。大制片厂与独立制片人一样,都已经了解到了聘用视效制片人和视效总监(VFX Supervisor)的价值所在。在这里,我们要做一个很重要的区分:我们主要讨论的对象是为制片公司工作的由自由职业者组成的视效团队(freelance visual effects team),而不是那些遍布世界各地的视效制作公司内部的制片人。
我们特别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在数字视效公司供职的数字制片人或视效制片经理所面对的挑战,与我们在拍摄过程所面对的挑战相当不同。视效公司内部制片人的工作是留意其员工是否在规定时间和预算内完成任务。这家视效公司或许只是同为一个项目创作视效的几家公司中的一家,而每家公司都只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与此不同,由视效制片人领导的制作团队却是通过关注视效创作全局是否顺利、风格是否统一的方法来维护创作,以达到导演对视效制作的期望。
在本书中,我们会特别强调视效制片人的角色。现在,视效已经成为许多电影的隐形主角这一说法并不夸张,而且伴随着视效行业在近些年爆炸式的成长,视效制片人们已经在这一迅猛发展且能带来令人兴奋的高回报职业中挖掘到了发展契机。视效制片人们在许多视效制作量较大的电影、电视节目和广告中,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另外,交互类游戏产业以及许多在特殊场地播放的影片也成了视效最多的使用者。他们都需要有经验的视效制片人的专业指导。
每一部电影都是特殊的。虽然电影制作都是一群人在制片人和导演的领导下共事,但面对一整套在创作和管理双方面上的独特挑战,他们需要使出最好的能力来应对,并希冀着这些努力能为影迷们奉献出优质影片,斩获荣誉。他们永远不会有两次机会来面对一样的情况。相反,他们会将自己不断积累的经验带入接下来的每一个项目中,逐步适应新情况。
基于对这一点的认同,我们在书中呈现的只是指引,而非硬性规定。当你在视效领域开展自己的事业时,你会发展出属于自己的工作方法,去粗取精。但本书的大方向,是为你提供让工作更高效的知识,从而使你成为更出色的电影人。电影行业永远需要知识渊博的制作者,而且我们也需要更多既懂得视效艺术,又通晓商业知识的人才。这是一个对知识更新能力要求很高的行业。人们的期望越来越高,科学技术也以令人目眩的速度不断发展着。但如果你拥有实力、动力以及追赶变化的渴望,视效制片人就可以成为一份让你不断挑战自我且有价值的事业。
行业故事
所有成功的视效制片人都是从没什么声望的工作做起的。我们采访了许多同人,并让他们将自己的故事与我们分享,讲述他们投身这项激动人心的事业时的各种想法,以及承担视效做制片工作需要哪些能力。我们会将这些小故事分散排布在本书各章。希望你能喜欢,并能从中受到鼓舞。
赵海城
2019年5月
后浪 2019-12-30
随着《流浪地球》《哪吒》这样的「重视效大片」在市场上创造一个又一个纪录,「电影工业化」成为热门议题。 制片管理经验不足这块短板,一直桎梏着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主创不懂视效、拍摄人员不专业、文件命名不统一、格式混乱、数据动辄丢失……从前期筹备到正式拍摄,似乎每个人都很擅长「为后期挖个坑」,这些才是造成「五毛特效」真正的根源。 即便处在产业金字塔顶端的《流浪地球》《哪吒》也走了不少弯路,靠着「肩扛肉搏... 随着《流浪地球》《哪吒》这样的「重视效大片」在市场上创造一个又一个纪录,「电影工业化」成为热门议题。 制片管理经验不足这块短板,一直桎梏着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主创不懂视效、拍摄人员不专业、文件命名不统一、格式混乱、数据动辄丢失……从前期筹备到正式拍摄,似乎每个人都很擅长「为后期挖个坑」,这些才是造成「五毛特效」真正的根源。 即便处在产业金字塔顶端的《流浪地球》《哪吒》也走了不少弯路,靠着「肩扛肉搏」「人肉填坑」扛过了艰难的探索之旅。《封神》三部曲则致力于「像正常上班一样」高效有序不熬夜的制作体系。 这部好莱坞工业化标杆之作《视效制片人》直面上述问题,给出一整套分工明确的专业流程。掌握了这套精密的方法后,你可以量身打造匹配自身项目需求的解决方案。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