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五个典型HR的命运
Amanda、Bella、Cindy、Doris、Elva是国内某知名人力资源专业顶级强校的硕士研究生同学,她们在校时住在一个寝室,感情极好,被同学们称为“五朵金花”。
毕业后,大家天南海北地就业,各自选择了心仪的公司,十几年过去了,基本也都做到了人力资源总监(human resources director,HRD)及以上的职位。
这一年校庆,五人返校重聚,怀念青葱岁月。在学校的咖啡厅里,“五朵金花”在叙旧后,把关注点放到了共同的职业上,叽叽喳喳打开了话匣子。
“油腻”的HR年度工作计划
学霸Amanda回到了家乡东北,进入一家传统制造业企业,一步一个脚印做到了HRD。
这家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一直按部就班,高情商的说法叫“规范性强”,低情商的说法就是“土味十足”。
又到了年末,直管人力资源部的企业老板例行听取明年人力资源工作计划的汇报,还没听完就瘪起了嘴:“Amanda,听起来,明年的工作还是今年的干法嘛。这市场变化、战略调整、业务重构,整得我们管理层和业务部门都热血沸腾,你这里是一如既往很‘稳定’嘛。”
Amanda听出老板话里有话,但又无言以对。要说市场、战略和业务的变化,自己也看到了,也有点热血沸腾,但看到了趋势的“面”,不等于明确了行动的“点”。等自己明确了行动的“点”,业务早就干得热火朝天了,这种尴尬期真的让人难受。而且,按照自己十几年的专业经验,人力资源工作不就应该这样按部就班吗?那些可以突破、赋能业务的“点”在哪里呢?
无处发力的人效提升项目
和Amanda上下铺的Bella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职业路径,她南下深圳,进入了一家中等体量的高科技公司,一路成长,也做到了HRD。
都说“深圳速度”,Bella能够一路成长,正是因为对老板的需求能快速理解、快速落地。在读研期间打下的扎实基础帮到了她,老板要做职级体系、绩效考核、薪酬调整,她都能第一时间理解,并弄出个80分的东西。在起初几年的创业期,老板对她都是赞不绝口——“不愧是科班出身!”
最近两年,Bella却犯了难。经济增长进入存量时代,高科技公司的日子也不好过,技术特长转化为商业结果并不是顺理成章的事。老板开始抓效率,而他最关注的就是人效(HR efficiency,人力资源效能),老板说:“科技公司最核心的就是人,人的效率提高了,公司的效率就提高了。”
话是没错,但Bella却并没有太多的思路。自己公司的人效衡量该制定什么指标,究竟是高了还是低了,应该用什么思路去突破……也只能凭经验先做起来,却越做越模糊。老板看不到基于数据的判断和思路,他越来越不满了。
套路化的人力资源规划
在寝室里常常神龙见首不见尾的Cindy被称为“lucky girl”(幸运女孩),她一路顺风顺水。毕业后,她就地就业,选择了一家离家近的初创互联网公司。
这家公司最初一直平平稳稳,Cindy的职业生涯虽然稳定上升,但也只能说是波澜不惊。近几年互联网风口到来,这家公司突然得到多轮融资,而后上市了。Cindy的职位也水涨船高,变成了一家中型互联网公司的人力资源副总裁(human resources vice president,HRVP),风光一时无两。
最近,“lucky girl”却犯了难,公司发展得太快,人才补给跟不上。本来,公司不缺钱,互联网公司的通用做法就是疯狂挖猎,用钱“买人”。但大量引入的人才却未能顺利融入,并没有产生相应的效果,加上互联网产业红利渐渐消失,老板对组织和人的问题就更加关注了。老板说:“现在的问题是,业务依然必须快速发展,但我们可挥霍的本钱少了,不能再用过去太‘浪’的方式来建队伍了,我们应该有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
Cindy好歹是科班出身,人力资源规划还是懂的,无非就是两部分:一是组织与人力资源盘点,二是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职能规划。问题是,对自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盘点出来的信息,老板根本无感,对后面的规划就更看不上了。
老板说:“你告诉我的都是我知道的,你盘点出来的这些数据根本无法辅佐CEO做决策。我问你,就算不做这个盘点,你的规划是不是也能出来?那你的规划不就是套路吗?”
进退维谷的组织变革
Doris称自己是劳碌命,在家里是长女,为弟妹们操心,在学校是学生干部,为班级操心……进了西部地区一家传统大型企业,一路做到组织开发(organization development,OD)总监,却又碰上了让HR们闻风色变的组织变革。
当然,组织变革都能理解,企业几十年历史了,部门墙、隔热层、流程桶、真空罩……大企业病的症状一个不少,“内卷”到极致。而且,如此船大难掉头,自然缺乏市场竞争力,老板当然想要变革了。
对于组织变革的风险,深谙人性的老板思考了很多,他向Doris抛出了问题:“我们的组织要不要变革?一定要!但我们哪里有问题,要往什么方向变革?什么能变,什么不能变?先变什么效果来得快,后变什么要打攻坚战?这一系列问题都必须先回答清楚。”
Doris尝试用自己在企业十几年的经验抛出了“组织僵化”“人员老化”“文化陈旧”的判断,看似挺有道理。老板却直接打断:“不要说这些我
五个典型HR的命运
Amanda、Bella、Cindy、Doris、Elva是国内某知名人力资源专业顶级强校的硕士研究生同学,她们在校时住在一个寝室,感情极好,被同学们称为“五朵金花”。
毕业后,大家天南海北地就业,各自选择了心仪的公司,十几年过去了,基本也都做到了人力资源总监(human resources director,HRD)及以上的职位。
这一年校庆,五人返校重聚,怀念青葱岁月。在学校的咖啡厅里,“五朵金花”在叙旧后,把关注点放到了共同的职业上,叽叽喳喳打开了话匣子。
“油腻”的HR年度工作计划
学霸Amanda回到了家乡东北,进入一家传统制造业企业,一步一个脚印做到了HRD。
这家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一直按部就班,高情商的说法叫“规范性强”,低情商的说法就是“土味十足”。
又到了年末,直管人力资源部的企业老板例行听取明年人力资源工作计划的汇报,还没听完就瘪起了嘴:“Amanda,听起来,明年的工作还是今年的干法嘛。这市场变化、战略调整、业务重构,整得我们管理层和业务部门都热血沸腾,你这里是一如既往很‘稳定’嘛。”
Amanda听出老板话里有话,但又无言以对。要说市场、战略和业务的变化,自己也看到了,也有点热血沸腾,但看到了趋势的“面”,不等于明确了行动的“点”。等自己明确了行动的“点”,业务早就干得热火朝天了,这种尴尬期真的让人难受。而且,按照自己十几年的专业经验,人力资源工作不就应该这样按部就班吗?那些可以突破、赋能业务的“点”在哪里呢?
无处发力的人效提升项目
和Amanda上下铺的Bella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职业路径,她南下深圳,进入了一家中等体量的高科技公司,一路成长,也做到了HRD。
都说“深圳速度”,Bella能够一路成长,正是因为对老板的需求能快速理解、快速落地。在读研期间打下的扎实基础帮到了她,老板要做职级体系、绩效考核、薪酬调整,她都能第一时间理解,并弄出个80分的东西。在起初几年的创业期,老板对她都是赞不绝口——“不愧是科班出身!”
最近两年,Bella却犯了难。经济增长进入存量时代,高科技公司的日子也不好过,技术特长转化为商业结果并不是顺理成章的事。老板开始抓效率,而他最关注的就是人效(HR efficiency,人力资源效能),老板说:“科技公司最核心的就是人,人的效率提高了,公司的效率就提高了。”
话是没错,但Bella却并没有太多的思路。自己公司的人效衡量该制定什么指标,究竟是高了还是低了,应该用什么思路去突破……也只能凭经验先做起来,却越做越模糊。老板看不到基于数据的判断和思路,他越来越不满了。
套路化的人力资源规划
在寝室里常常神龙见首不见尾的Cindy被称为“lucky girl”(幸运女孩),她一路顺风顺水。毕业后,她就地就业,选择了一家离家近的初创互联网公司。
这家公司最初一直平平稳稳,Cindy的职业生涯虽然稳定上升,但也只能说是波澜不惊。近几年互联网风口到来,这家公司突然得到多轮融资,而后上市了。Cindy的职位也水涨船高,变成了一家中型互联网公司的人力资源副总裁(human resources vice president,HRVP),风光一时无两。
最近,“lucky girl”却犯了难,公司发展得太快,人才补给跟不上。本来,公司不缺钱,互联网公司的通用做法就是疯狂挖猎,用钱“买人”。但大量引入的人才却未能顺利融入,并没有产生相应的效果,加上互联网产业红利渐渐消失,老板对组织和人的问题就更加关注了。老板说:“现在的问题是,业务依然必须快速发展,但我们可挥霍的本钱少了,不能再用过去太‘浪’的方式来建队伍了,我们应该有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
Cindy好歹是科班出身,人力资源规划还是懂的,无非就是两部分:一是组织与人力资源盘点,二是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职能规划。问题是,对自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盘点出来的信息,老板根本无感,对后面的规划就更看不上了。
老板说:“你告诉我的都是我知道的,你盘点出来的这些数据根本无法辅佐CEO做决策。我问你,就算不做这个盘点,你的规划是不是也能出来?那你的规划不就是套路吗?”
进退维谷的组织变革
Doris称自己是劳碌命,在家里是长女,为弟妹们操心,在学校是学生干部,为班级操心……进了西部地区一家传统大型企业,一路做到组织开发(organization development,OD)总监,却又碰上了让HR们闻风色变的组织变革。
当然,组织变革都能理解,企业几十年历史了,部门墙、隔热层、流程桶、真空罩……大企业病的症状一个不少,“内卷”到极致。而且,如此船大难掉头,自然缺乏市场竞争力,老板当然想要变革了。
对于组织变革的风险,深谙人性的老板思考了很多,他向Doris抛出了问题:“我们的组织要不要变革?一定要!但我们哪里有问题,要往什么方向变革?什么能变,什么不能变?先变什么效果来得快,后变什么要打攻坚战?这一系列问题都必须先回答清楚。”
Doris尝试用自己在企业十几年的经验抛出了“组织僵化”“人员老化”“文化陈旧”的判断,看似挺有道理。老板却直接打断:“不要说这些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