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当年在广院读书,临近毕业拍班级合影时,张颂老师对我说:找个社教节目做。我也曾到中央电视台联系过自己向往的栏目去实习,听姚喜双老师说,我有“邹韬奋新苗奖”的提名奖,可以申请当时学校刚开办的研究生课程班,所以我也曾有过继续留在学校读书的想法。后来还是选择了回山西。其实对于做教师,我一直很忐忑,源于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理论水平以及实践经验都太缺乏。可命运就是这样,母校的光环,推着我向前走。我抱着“只要在你的脚下深挖下去,就一定会有清泉涌出”的信念,揣着“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执着,怀着对本专业的崇拜与敬畏之心,守着“教育世家”四代人的信仰,“半路出家”开始挖“播音发声”这口井。其实,我喜欢创作,喜欢在舞台上酣畅淋漓地表达,而我偏偏需要在一个个音素、音节间游走,像个“口腔大夫”面对学生的发音、发声,近乎强迫症般地进行矫正。确实太枯燥了!但是,当我的“矫情”在学生那里有了效果时,我感觉真是太幸福了!这种直接的量化收获,比舞台与节目中的感受要更加具体且深刻。我从心底里感谢我的学生们!教学相长,是他们促使我有了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与方法,是他们让我有了今天在前人经验基础上再迈一步的想法。
下面就将我在教材方面无知无畏的改编思路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语音与发声:播音主持艺术发声从语音学和发声学角度划分为两部分,有些学校将此课程分别设置为“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因此,前人的教材编写主要依据学科分类进行章节内容的安排,前半部分为语音,后半部分为发声。而在实际学习中,声音的获取必须以语音为载体。例如讲到“舌尖前音”的发音位置时,要求舌尖抵住下齿龈,训练中还要强调力度,否则即使发音位置正确,声音也不会清晰。显然,发音位置与发音力度并不属于同一学科概念,发音位置属于语音知识,发音力度则属于发声的要求。又如,掌握元音的舌位,如果不结合口腔的静态控制,即使舌位准确,口腔没有开度或处于相对的静态控制,字音也不会饱满,声音也不会圆润。经过教学实践与摸索,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我尝试突破传统教材编写体例“前语音,后发声”的束缚,在符合综合训练的前提下,将语音与发声内容整合在一起进行讲解,避免学习者在学习中“前翻后找”的“两张皮”问题,试图为提高学生的播音主持艺术发声综合能力提供一个合理、有效的教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