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卫星导航系统
1.2 结构与内容
第 2 章 GNSS 观测量
2.1 GNSS 观测数据
2.2 数据组合
2.2.1 无几何组合
2.2.2 无电离层组合
2.2.3 无几何无电离层组合
2.2.4 宽巷组合
2.2.5 窄巷组合
2.2.6 伪距相位组合
2.3 GNSS 误差及其处理策略
2.3.1 卫星轨道误差
2.3.2 卫星和接收机钟差
2.3.3 卫星和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误差
2.3.4 接收机天线高
2.3.5 卫星天线相位中心缠绕
2.3.6 地球自转效应
2.3.7 相对论效应
2.3.8 潮汐影响
2.3.9 对流层延迟
2.3.10 电离层延迟
2.3.11 多路径效应
2.3.12 伪距和相位偏差
2.4 参数估计方法
第 3 章 GNSS 伪距偏差改正理论与方法
3.1 卫星伪距偏差变化
3.2 卫星系统间偏差
3.2.1 概念
3.2.2 处理策略
3.2.3 BDS TDB 特性
3.3 信号畸变偏差
3.3.1 概念
3.3.2 估计方法
3.3.3 量级分析
3.3.4 GLONASS IFB
3.4 伪距硬件偏差
3.4.1 概念和类型
3.4.2 估计方法
3.4.3 GNSS 卫星伪距偏差性能
3.4.4 BDS 卫星伪距偏差时变特性
第 4 章 GNSS 相位偏差改正理论与方法
4.1 卫星钟差与相位偏差
4.1.1 理论基础
4.1.2 UPD 方法
4.1.3 整数钟
4.1.4 相位钟
4.1.5 几种产品比较
4.2 相位时变偏差
4.2.1 概念
4.2.2 相位时变 OSB 概念的合理性
4.2.3 相位时变偏差的计算方法
4.2.4 GNSS 相位时变偏差特性
第 5 章 GNSS 定位技术与方法
5.1 GNSS PPP
5.1.1 PPP 函数模型
5.1.2 PPP 随机模型
5.1.3 PPP 模型理论比较
5.1.4 PPP 数据预处理和质量控制
5.1.5 PPP 模型性能分析
5.2 GNSS PPPAR
5.2.1 几种 PPPAR 方法比较
5.2.2 多频 PPPAR
5.3 GNSS PPP-RTK
5.3.1 PPP-RTK 概念
5.3.2 大气改正
5.3.3 PPP-RTK 性能
第 6 章 GNSS 测速技术与方法
6.1 GNSS 测速理论与方法
6.1.1 位置差法测速
6.1.2 RD:原始多普勒
6.1.3 TDPR:历元间伪距差分
6.1.4 TDCP:历元间载波相位差分
6.1.5 DDCP:双差载波相位
6.1.6 DPPP
6.2 性能分析介绍
6.2.1 几种测速方法性能比较
6.2.2 DPPP 测速性能分析
第 7 章 GNSS 地震监测与应用
7.1 GNSS 求解同震位移模型
7.1.1 RTK
7.1.2 PPP
7.1.3 历元间位置差法
7.1.4 TPP
7.1.5 DPPP
7.1.6 GNSS 与传感器融合
7.2 同震位移误差分离
7.2.1 多路径误差
7.2.2 共模误差
7.3 GNSS 技术在地震监测与预警上的应用
7.3.1 地震同震位移监测
7.3.2 地震频域同震位移分析比较
7.3.3 地震震级估计
7.3.4 地震烈度
7.3.5 地震地表位移变化
7.3.6 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第 8 章 GNSS 授时原理与应用
8.1 时间基础
8.1.1 时间系统
8.1.2 GNSS 时间基准
8.1.3 时间频率技术
8.2 精密时间频率传递
8.2.1 TWSTFT
8.2.2 GNSS 时间频率传递
8.3 精密授时
8.3.1 GNSS 授时方法
8.3.2 GNSS PPP 授时
第 9 章 GNSS 气象学与应用
9.1 大气延迟
9.1.1 对流层特性
9.1.2 传统大气探测手段
9.1.3 对流层延迟
9.2 GNSS ZTD 估计
9.2.1 静态 ZTD 估计
9.2.2 动态 ZTD 估计
9.3 GNSS PWV 估计
9.3.1 可降水量估计原理
9.3.2 性能分析
第 10 章 GNSS 电离层监测与应用
10.1 电离层基本理论
10.1.1 电离层探测手段
10.1.2 电离层模型
10.1.3 电离层数学函数模型
10.1.4 电离层假设投影函数
10.2 电离层斜延迟提取方法
10.2.1 电离层斜延迟提取方法函数模型
10.2.2 电离层斜延迟观测值精度评估分析
10.3 GNSS 电离层建模
10.3.1 局部电离层建模
10.3.2 区域电离层建模
10.3.3 全球电离层建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