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相对风平浪静的环境中,你可以很好地预测未来的航程,大体知道这一路上会发生什么,并且前人留下的航线记录也让你知道哪里有浅滩,哪里有暗礁,甚至哪里曾经出现过漩涡。因此,你对前行的航路心中有数,团队成员也充满信心,你们只要做好计划,按照常规操作,基本上就可以安全抵达目的地了。
你在启航前所做的一切计划和准备,以及在航行过程中按照计划所做的一切应对措施,就是你完成这次使命所采取的战略。
类比我们的企业,目的地港口是我们的目标,大海就是市场,船只是公司,船员是同事,而你就是这个企业的领导人。传统的战略出自那个相对稳定并且可预测的环境。现在整个商业环境已经发生突变,气候变得诡谲难测,恶劣天气和各种风浪随时会来袭,甚至原有的航线出现了新的致命漩涡,北冰洋的冰山也可能已经悄悄漂移到温带。瞭望航路,你发现一切都不可捉摸,变化多端,风险陡增。为了顺利完成目标,你肯定不能采用原来静态的规划方式了,那么你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应对这样的突变?
所有这一切,都迫使你无法再依靠常规的战略来指导航行,你需要成为一个非常敏锐的领导者,在每一个环节、在每一段航程中保持高度灵活。你必须提高警惕,增加在航行中监测海况的频率,并且让船员打起精神,对发生的情况及时报告。你需要缩短决策周期,随时对突发情况做出反应。为了避免片面决策,你还要动员大家贡献所知所见,群策群力,共同面对险境。当天气晴好、一切如常的时候,你要让大家鼓足干劲,加快行驶。但是在风云突变的时候,你在确保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有时需要减慢速度甚至迂回。经过这样曲折的航程,你才能最终抵达目的地港口。
轻战略六步法
这段极具挑战性的航程,看起来是否很熟悉?是的,这正是我们正在经历的巨变时代!传统的战略早已不适用于这个巨变的时代,企业应该采取更敏捷动态的战略?我把它归纳为“轻战略”。在2016年和2019年我分别出版了两本关于轻战略的专著,即《轻战略:新时代的战略方法论》和《轻战略:量子时代的敏捷决策》,对这一理论进行思考和方法总结。
轻战略包括以下轻战略六步法,也就是应对变化的六个关键步骤。
1.洞察变化:预测趋势和方向,识别机遇和风险,并且和自身的能力结合起来,快速定位最佳机会。
2.明确意图:根据最佳的机会选择,明确价值主张,与团队达成共识,确认要实现的愿景和阶段性的战略目标。
3.识别障碍:为完成战略目标和价值主张,找出关键的问题和障碍,以及导致问题和障碍的深层原因。
4.聚焦创新:对于这些问题及其深层原因,团队要发挥创新思维,找出解决的办法,以及具体的战略举措。
5.激发能力:战略举措明确后,就要有效地动员团队,凝聚大家的能量和力量,培养战略需要的能力,去实现一个个战略突破。
6.持续行动:战略举措是否可行,需要一系列务实快速的行动进行检验,如果最初的战略假设已经失效,就需要重新进入第一步,开始下一轮战略迭代。
为了让轻战略有效实施,还需要六种战略心法的支持,即挑战假设、群策群力、机会导向、模型思维、反思学习和空于当下。这六种轻战略心法被称为“轻战略六部功”。
在过去10年,轻战略的方法服务了近200家企业,帮助创业期的中小型企业建立了战略思维和流程,帮助大型企业简化了固化甚至僵化的战略流程,也帮助转型期的企业重塑了战略。
让战略更富效能
在今天这个巨变的时代,我们不仅需要新的战略,还需要进一步评估战略的有效性,也就是我们制定的战略是否帮助我们有效达成最终的目标?于是我提出这个战略效能公式,帮助企业提前预判战略的有效性。
有效的战略 = 客户价值×竞争优势×持续学习
简易×敏捷×共创
这个公式的分子包含客户价值、竞争优势、持续学习三项,我称其为战略的杠杆要素。战略要有效,就需要这三个杠杆要素足够长:要有足够强的客户价值被客户接受;要凭借足够明确的竞争优势在竞争环境中胜出;团队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
这个公式的分母,包含简易、敏捷、共创三项,我称其为战略效能的三个支点要素。当它们离市场和客户足够近,我们的战略就更有效。还记得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的名言吗?“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在这个巨变时代,撬动战略效能的支点,就是要离市场足够近,响应足够及时。
具体介绍一下战略效能公式分母的三个支点要素:支点要素一,决策要简易可行,让团队可以快速响应市场和客户;支点要素二,行动敏捷,要贴近市场变化和客户的需要;支点要素三,鼓励团队共创,让大家可以群策群力,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
本书的内容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我提出了企业领导者经常面临的八个战略误区,并对战略效能的三个杠杆要素和三个支点要素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我通过大量案例进一步介绍了轻战略在实践中的经验、工具和深度思考,其中很多案例和总结的方法是我多年实践的成果。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助大家掌握更多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有效地提高战略效能。
在本书的第三部分,我分享了如何通过轻战略的方法系统地解决战略问题,提升战略效能。
具体来说,我会从帮助大家学会提出开放性的战略问题开始讲起。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每一次的战略讨论不应该从目标开始,而应该从一个核心的战略问题开始,这一与众不同的做法被证明是高度有效的,并且可以帮助我们聚焦关键问题,产出至关重要的成果。
在此基础上,我会和大家分享如何进行轻战略的架构设计和引导设计。我把多年的实战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大家分享设计简洁的轻战略流程的框架和方法,以及如何引导轻战略研讨会,如何管理一个轻战略咨询项目,如何陪伴客户,并在项目后续提供高效的教练服务。
在本书的最后,我想邀请大家一起从哲学层面来探讨战略。因为战略终究需要回归到本质,深入到哲学的层面来给予我们支撑。
战略的所有工作,都是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因此,我们讨论战略需要归结到一个根本的问题:未来是可以被预测的吗?在我的观点里,战略是人类面对不确定且无法预知的未来时,所采取的卑微的选择。无论是工业时代的长周期、确定的战略设计,还是巨变时代的短周期、敏捷的战略决策,都是为应对不可知的未来和环境而采取的不得已的决策方式。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对不可预测的未来会有不同的视角吗?或者,随着人类对世界认知角度的改变,一些尘封已久的理论和方法,是否会重新焕发生机,给我们的战略决策带来助益?我在本书中对此提出了初步的假设和讨论,并将我对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些思考和研究呈现给各位读者。
致谢
这本书是我过去10年在客户项目中的思考、实践和打磨迭代的结晶。轻战略的方法论,经历了时间、环境、行业和客户实战的考验。在当下巨变的时代,期望它可以帮助大家穿越周期,在变化的环境里寻找到有效的战略决策。
承蒙很多人的支持,本书的写作才得以完成。机械工业出版社的编辑们非常严谨专业,在选题和内容上给了我很好的建议。很多客户朋友也慷慨分享了他们的案例和反馈意见,尤其要感谢元气森林的唐彬森先生、国科天迅的房亮先生和白小杨女士、零束科技的李君先生,以及上汽大众的刘懿艳女士。我的同事罗文婷女士和张强先生也帮助我做了很多编辑工作。对这些帮助和支持,我在这里一并感谢。
我将这本书作为巨变的大时代里的一个礼物,呈现给曾经支持和帮助过轻战略实践的所有客户和朋友,也呈现给每一位读者和实践者。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在这个有限的时空和激荡的巨变时代里,运用我们更加敏捷的智慧,穿过风浪,抵达幸福和快乐的未来。
许正
于长安光明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