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涛,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媒体人、知名科普博主,账号“北大老杨说文博”系统科普文物、传统建筑、中国文化符号及宗教艺术等内容。
一本书文化,全称南宁市一本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有上百种图书插画创作的经验,风格多样,广受读者喜爱。
《看遍中国博物馆:有趣的千年文物知识》通过系统梳理各类文物,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包含历史、文化和美学内涵的知识框架。全书共分为 10 章,系统讲解了博物馆概况,以及青铜器、玉器、瓷器、金银器、漆器、车马、建筑、服饰、家具等相关文物。每个章节皆从大众普遍关注且具有代表性的角度出发,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文物知识,同时搭配写实风格的文物图片,使读者更加真切地领略文物的魅力,仿佛置身于文物世界之中,深切感受中国历史文化的千年辉煌。
《看遍中国博物馆:有趣的千年文物知识》适合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同时可作为从事文创设计、游戏原画设计、插画设计、影视编剧,以及文学创作等工作的人员学习参考。
杨学涛,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媒体人、知名科普博主,账号“北大老杨说文博”系统科普文物、传统建筑、中国文化符号及宗教艺术等内容。
一本书文化,全称南宁市一本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有上百种图书插画创作的经验,风格多样,广受读者喜爱。
(1) 一次看懂玉器、瓷器、青铜器、漆器、金银器、车马、服饰、家具、古建筑背后的门道。
(2) 文字深入浅出,全文搭配彩图,生僻字标注读音,助你轻松读懂数千年文物史。
(3) 从问题着手,对九大文物品类做全局性、系统性科普,一本书讲透看文物的门道。
(4) 80多万字、近1000张彩图、上百家博物馆,不仅是知识手册,更是博物馆打卡指南。
因为有问题,所以才有答案
博物馆为什么“看不懂”?
近年来,博物馆的参观热潮持续升温,很多热门博物馆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盛况。然而,好不容易预约到了,也终于看过了,很多参观者却表示:看不懂。
关于这个“看不懂”的问题,我和多位朋友做过交流。总结下来,原因大致如下:从参观者自身而言,可能存在知识储备不够、功课没做足、参观时间有限等原因;从博物馆方面来看,可能存在策展内容过于学术、展板文字不够清晰、表现手法缺乏吸引力等。
由于以上原因,极有可能出现这样的参观情形:博物馆全力策划的大型展览,虽吸引了超量的观众前来,可是观众在一个展品前能停留的时间很有限,语音导览给到的也是碎片化的信息,一场参观下来,观众只是粗略了解一些重量级展品的信息,以及拍了一堆还需事后查找资料才能搞懂的文物美照。
导致如此低质量的参观效果,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参观方和策展方都没有提出足够好的问题。
先说参观者。我们知道,兴趣是推动人们学习知识的源泉与动力。如果参观的人没有带着问题去博物馆,那么即便展览的内容再精彩,参观者能够获取的信息也极为有限。
再说说策展方。目前我们看到的很多展览,其实都是博物馆在展示家藏,在给参观者提供答案。而策展方更应该做的,是通过展览提出问题,从而引发观众的好奇心。
所以,我认为最好的双向奔赴,是观众带着问题,策展方启发思考,就像是在课堂上,师生通过讨论,点燃彼此对于思考的热情。至于答案是什么,真的重要吗?
该如何学习文博知识?
基于上述认知,在2022年底,我开始在B站、小红书等知识型平台开展文博知识科普。在这个过程中,我遵循了如下几个原则。
第一,所有的话题,都以提问的方式引出来。所以,我的视频标题里使用最多的三个字就是“为什么”?其中还有很多话题,是粉丝提出来的“为什么”。
第二,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随着对问题的梳理,会产生更多的问题,我会尽量把这个问题回答到无法再问出问题为止。所以,每一个话题的准备,对我来说都是海量信息抽丝剥茧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过程,工作量非常大,但探索的过程很有意思。
第三,我始终认为,仅讲解几个“镇馆之宝”意义不大,成体系的知识才有价值。所谓的“体系”,我的理解是必须包括几个要素:首先,需要了解一“类”器物,而不是一“个”器物,比如说,单单知道某一件金缕玉衣是不够的,而是要从宏观上了解玉器及丧葬文化,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其次,需要按照时间轴了解器物的起源和发展之路,从而为某一件文物找到其在历史坐标轴上的准确位置;再次,需要了解器物的原料、工艺、造型、纹样等,进而把文物还原到特定的生活场景里,让器物成为“活物”;最后,坚持“第一性原理”,不管是从什么人、什么渠道获取的知识,一定要保持独立思考的态度和提问的权利,即便是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如果我们对其中的某种说法表示怀疑,也应通过更多的渠道来验证自己的想法,直到自己满意或自洽为止。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了,不就是看一看文物,需要这么费劲吗?不就是做个科普,需要像搞科研一样认真吗?就这个问题,一位做了多年科普工作的朋友给出了答案:“很多人做事都喜欢研究技巧和方法,但要把一件事情长长久久地做下去,更需要的是持续的热情,以及源源不断的好奇心。”
诚哉斯言。
致谢
在做文博科普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得到了众多朋友的大力支持。首先是B站、小红书等平台的粉丝,和他们的互动交流,是我做科普最主要的乐趣和成就感的来源;其次要感谢我的事业伙伴施珏女士,她在服饰、瓷器、玉器、古建、茶叶、香道等器物方面的专业能力让人惊叹,她也是国内首屈一指的《红楼梦》名物研究专家;还要感谢孔令昊和朱奇缘两位小伙伴,我的所有视频内容的生产,都是在两位的协助下才得以完成。
此外,特别感谢本书的策划和出版人佘战文,他独特的选题能力和对出版物品质的高要求,不仅让他成为多本畅销书的“捕手”和“推手”,也让本书得以呈现出令我满意的样子。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书中错误、不妥的地方一定很多,诚恳期待各位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文博知识体系庞大,内容广博,这本小书,如果能够激起读者一点点的好奇心,我理应心满意足。谨祝各位朋友在文博的大时代看到、听到、感受到更多的文博之美,并充分享受思考与探索带来的无限乐趣。
杨学涛
2024年6月23日
壹、博物馆概要:何以中国
第一节 博物馆因何存在?为人服务 002
第二节 如何区分“中国”“华夏”与“中华” 004
一、我们国家为什么叫“中国” 004
二、“华夏”由何而来 004
三、“中华”由何而来 005
第三节 中国国家一级博物馆分布情况 006
第四节 中国“博物馆之最”不完全手册 012
一、中国人独立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 012
二、国内藏品最多的博物馆:故宫博物院 012
三、中国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 012
四、中国最小的博物馆:青岛台柳路博物馆 013
五、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 013
六、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南京博物院 013
七、中国最北端的博物馆:鄂伦春民族博物馆 014
八、中国最南端的博物馆:三亚自然博物馆 014
九、中国最东端的博物馆:饶河博物馆 014
十、中国最西端的博物馆:塔什库尔干县博物馆 015
第五节 各时代的典型器物 015
一、夏商周的青铜器 015
二、秦砖汉瓦 016
三、汉玉 016
四、唐三彩 017
五、宋瓷 017
六、元青花 018
第六节 九大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 018
一、北京故宫博物院 019
二、湖北省博物馆 020
三、河南博物院 021
四、上海博物馆 022
五、浙江省博物馆 024
六、湖南博物院 025
七、南京博物院 027
八、辽宁省博物馆 029
九、陕西历史博物馆 030
第七节 如何按主题打卡博物馆 032
一、青铜器首推宝鸡 032
二、玉器要看徐州 033
三、陶瓷当数景德镇 033
四、石刻渊薮西安碑林 033
五、漆器尽在湖北和湖南 034
六、丝绸之韵尽在杭州 035
七、四川“天下金银第一窖” 036
八、部分主题博物馆 036
第八节 文物“禁止出国(境)展览”的规定 038
第九节 至今流亡海外的重要文物 039
贰、青铜器:狞厉之美
第一节 辉煌的青铜时代 044
一、青胜于蓝 044
二、好酒之风与酒器的发展 044
第二节 器型之辨:撞脸青铜器大盘点 045
第三节 鼎:一口吃肉的锅何以升级为权力重器 054
一、可爱的起源 054
二、肉锅的逆袭 055
三、鼎的附加意义 056
第四节 爵:“爵位”都是喝出来的 056
一、爵的哪边用于喝酒 057
二、神秘的蘑菇柱 057
三、“爵位”和“爵”的关联 059
第五节 钺:王的象征 059
一、钺和斧的区别 060
二、钺的主要功能 060
第六节 青铜器上的纹样变化 062
一、饕餮纹 062
二、蟠螭纹和蟠虺纹 064
三、当狞厉变为呆萌 065
第七节 青铜之冠:看懂秦皇陵铜车马 065
第八节 青铜器是如何制作的 069
叁、玉器:君子之德
第一节 玉文化是中国最独特的文化 076
一、玉是什么 076
二、玉的时代 076
三、独一无二的玉文化 077
第二节 “玉”和“王”的纠缠 078
第三节 如何判断一块古玉的价值 079
一、什么是“古玉” 079
二、“出土古”和“传世古”的区别 079
三、玉器价值的判断 080
第四节 玉器的器型 082
第五节 “五福临门”及吉祥纹样 085
一、关于“五福”的三种定义 085
二、谐音、象征与吉祥纹样 086
三、“五福”的纹样世界 087
四、“双喜”的诞生 088
五、最朴素的愿望与最朴实的象征 089
第六节 关于“传国玉玺”的传奇 089
一、秦始皇制定的玉玺制度 089
二、“玺”字的意思 090
三、为什么用玉来做玺 090
四、玉玺都是传国玺吗 090
五、秦以后的玉玺制度变化 091
六、光怪陆离的玉玺“传国史” 091
第七节 有了玉,才有“宝剑” 093
第八节 用来祭天的六种玉器 096
第九节 组玉佩的豪华世界 102
一、什么是组玉佩 102
二、组玉佩为何出现 102
三、组玉佩的核心成员 103
四、组玉佩的主流款式 104
五、迄今所见最大的一件组玉佩 105
六、组玉佩的其他作用 106
第十节 金缕玉衣使灵魂不灭的传说 106
一、玉衣 107
二、玉琀 109
三、玉握 109
四、玉窍塞 109
五、玉枕 110
六、玉覆面 111
第十一节 精美玉器如何做成 112
肆、瓷器:闪耀东方
第一节 陶和瓷的区别 120
第二节 瓷器之“釉”的魅力 122
一、“釉”的起源 123
二、“釉”的作用 123
第三节 如何快速读懂瓷器的年份 124
一、款识解读 124
二、纹饰分析 125
三、器型审视 126
四、胎质探究 126
五、看底足 126
第四节 绵绵不绝、富贵不断的回纹 127
一、回纹的“回”是什么意思 128
二、回纹的主要样式 128
三、回纹为什么又称为云雷纹 129
四、回纹的兴衰与时代的风尚 130
五、回纹的美学魅力 130
第五节 瓷器的“南青北白”如何形成 131
一、“南青”:陆羽心目中的“天下第一” 132
二、“北白”:中原审美的突破 132
三、“南青北白”是否意味青瓷与白瓷割裂 134
第六节 宛若流星的“唐三彩” 135
一、唐三彩的发现 135
二、唐三彩是陶器还是瓷器 136
三、唐三彩的工艺特色 136
四、唐三彩为谁而做 137
五、唐三彩的没落 138
第七节 宋代瓷器的“高级美” 139
一、三大审美风格 139
二、什么是“高级美” 141
三、五大名窑瓷器的高级美 141
第八节 “元青花”其实并非元朝人的最爱 144
一、元青花为何如此昂贵 144
二、元青花如何取得重大成就 146
第九节 明代斗彩鸡缸杯价值探秘 146
一、杯子上为何以鸡为造型 147
二、鸡缸杯背后的历史故事 147
三、斗彩名称的由来 148
四、斗彩鸡缸杯的价值变迁与市场考量 148
第十节 “清三代”为何成为中国瓷器衰落的起点 149
一、“清三代”的保值属性 149
二、“清三代”瓷器的卓越品质 149
三、“清三代”瓷器的缤纷世界 150
四、三代审美大不同 151
五、不可避免的衰落 152
伍、金银器:光辉璀璨
第一节 早期中国人对黄金的态度 154
一、古人是否喜爱黄金 154
二、“金”与“黄金”的差异 154
三、中国金器的起步虽晚但发展绵延不绝 155
四、不同区域的金器大不同 156
第二节 汉代黄金文化探秘 158
一、神奇的黄金大墓 158
二、汉代的金银器生活用品 159
三、汉代以金银作为修仙之物 160
四、汉代真的多金吗 161
第三节 “崇洋不媚外”的金银大唐 162
一、思想观念的延续 162
二、金银器产业的进步 163
三、中西金银器的交流与碰撞 164
第四节 迥异于中原的三星堆金器 167
一、无可媲美的金器成就 167
二、三权集于一身的权杖 167
三、象征等级制度的黄金面具 168
第五节 金器为何是草原民族的最爱 170
一、游牧文化:丰富却模糊的认知尴尬 170
二、金银器如何成为游牧民族的标志 170
第六节 璀璨的金银器如何制成 175
陆、漆器:不朽传奇
第一节 漆器为什么不常见 180
第二节 中日漆器的关联与差异 183
第三节 漆器以什么材料为胎体 187
第四节 漆器的“红与黑”之谜 191
第五节 《髹饰录》里的漆器工艺之美 198
柒、车马:征伐天下
第一节 从“南辕北辙”看懂古代车结构 204
第二节 不同身份的人该乘什么样的车 210
第三节 骑马和驾车哪个更高级 215
第四节 “马靠鞍”典故的由来 219
第五节 战车的核心武器:戈 225
第六节 流传至今的神奇武器:弓箭 229
捌、建筑:诗意栖息
第一节 中国古建筑屋顶的样式 238
第二节 藻井:中国古建中最绚烂的天空 244
第三节 琉璃:构筑宛若天堂的美景 248
第四节 秦汉时期盛极一时的瓦当纹 250
一、屋檐下的瓦当 250
二、瓦当的起源 250
三、瓦当发展的鼎盛时期 250
四、秦砖汉瓦的文化象征 252
第五节 古代尊称与建筑的文化渊源 252
一、“陛下”实则呼唤的是台阶下的侍者 253
二、“殿下”并非太子专属名称 254
三、“阁下”同样源自以卑达尊 254
第六节 建筑中的“门当户对” 254
一、门当:彰显文武之风 254
二、户对:门簪体现尊贵身份 256
三、大门:身份等级的显眼标志 256
第七节 徽派建筑的密码 260
第八节 碉堡格局的福建土楼 264
第九节 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的“黄肠题凑” 267
第十节 “贞节牌坊”的真实面貌 270
第十一节 神秘的中国石窟艺术 277
第十二节 探寻园林之美 283
第十三节 寺、庙、庵、观、祠的文化解码 293
第十四节 如何看懂一座孔庙 297
第十五节 如何参观一座寺庙 301
第十六节 如何看懂一座佛塔 308
第十七节 如何参观一座道观 311
玖、服饰:有礼在身
第一节 帽子是服饰中的关键元素 322
一、帽子起源于“臭美” 322
二、冠:竟然比人命还重要 323
三、弁:珍贵的冠饰 324
四、冕:最尊贵的礼冠 326
第二节 自下而上兴起的头巾时尚热潮 328
一、巾的起源:平民时尚 328
二、巾的发展:经典迭出 329
三、巾的种类:琳琅满目 330
第三节 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凤冠霞帔 331
一、凤冠的尊贵与庄重 331
二、霞帔的飘逸与华丽 333
第四节 蕴藏神秘玄机的“十二章纹” 335
第五节 从“祥禽瑞兽”的荣誉到“衣冠禽兽”的骂名 339
第六节 羞羞的中国内衣简史 344
第七节 漩涡中的马面裙 349
第八节 “纨绔子弟”与裤子的演进史 353
第九节 木屐可不是日本的发明 356
第十节 虽被踩在脚下,但可让鸡犬升天 360
拾、家具:人文天地
第一节 席子所蕴藏的中国传统文化 366
一、席子是历史悠久的家具 366
二、席子可用来区分等级 367
三、“席”对于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369
第二节 椅子如何影响中国人的生活 3701
一、为什么中国人没有发明椅子 370
二、胡床与椅子的渊源 370
三、椅子的演变历程与形态变迁 371
第三节 古典家具的常用木质材料 376
一、硬木与软木的区别 376
二、硬木家具在中国的发展史 376
三、制作家具的三大名木 377
四、判断名贵木材的“五德”标准 379
第四节 榻不仅是家具还曾是炫耀利器 380
一、榻的兴起 381
二、榻和床的区别 381
三、榻的种类和作用 382
四、榻的坐具功能的削弱 383
第五节 探究龙椅的秘密 384
一、龙椅不是椅 384
二、龙椅的正式名称 385
三、龙椅的独特地位 385
四、龙椅的华丽外观 385
五、龙椅的舒适度与承载的威仪 386
第六节 价值千金的拔步床 386
第七节 “桌”和“案”有何不同 391
第八节 挡风只是它1%的功能 395
第九节 从“压箱底”看中国衣柜发展史 400
第十节 照见时代的铜镜 405
第十一节 红袖添香“炉”添暖 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