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楷书洛神赋十三行 收藏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7123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创建日期:2025-05-28 04:10:03
  • 发布日期:2025-09-06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载道文化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内容简介

  《洛神赋》小楷,相传真迹书于晋麻笺纸上,南宋绍兴年间尚存残帖九行,由米友仁鉴定为王献之真迹,南宋末贾似道又购得其后四行,始成十三行。元代归赵孟頫收藏,之后不明下落。
  王献之(三四四-三八六),东晋书法家,字子敬,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王羲之第七子。献之幼时从父学书,后取法张芝,自成一格。在书法造诣上与父齐名,人称“二王”。他兼精楷、行、草、隶各体,楷书即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作。《墨林快事》评其书曰:“笔画劲利,态致萧疏,无一点尘土气,无一分桎梏束缚。”
  《洛神赋十三行》体势秀逸,用笔洒脱,在我国书法史上有重要影响。刘熙载《艺概??书概》评价云:“正以明大令之书不惟以妍妙胜也。”张廷济《清仪阁题跋》赞美道:“风神胎荡,气骨雄骏,固已无美不臻。”杨宾《铁函斋书跋》称赞说:“若夫字之秀劲圆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者。”由此可见《洛神赋十三行》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及艺术价值。
  《洛神赋》墨迹久佚,仅有刻本流传,刻本又分两大系统:一为“玉版十三行”;另一种刻柳公权题跋两行,称“柳公权跋本”。
  本次出版选用两种版本。一是上海图书馆藏刘世珩旧藏“柳公权跋本”,为国家一级文物,宋刻宋拓。前有仇英绘图,经汪复、王闰、刘世珩等收藏,汪豹书、叶恭绰题识。汪豹书审定为南宋拓本,与唐荆川藏本(北宋拓本)同出一石,为元宴斋本之祖。
  二是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代拓本,签题“精揭王大令十三行妙品”;有吴熙载同治三年(一八六四)跋,钤白文“吴让之”印;有许乃钊同治五年(一八六六)观款、题跋,钤朱白文“许乃钊印”、朱文“信臣”“遂庵六十以后翰墨”等印。又有朱文“光煦审定”“平斋”“觉盒任杰收藏金石书画”“归安吴云平生珍秘”,白文“蒋氏家藏”“任觉盒所得金石文字”“吴云平斋”“毛怀”等印。

下载地址

序言

  碑帖是“碑”与“帖”的合称。“碑”包括庙碑、墓志、造像、摩崖等数十种,是记述历史人物、事件的石刻文字之总称。中国碑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仪礼·聘礼》中便有“束面,北上,上当碑,南陈”的记载。从古至今,碑由最初宗庙祭祀时拴系牲口等单一功用,发展为“凡事皆可立碑”的繁盛局面。“帖”原指前人书写在纸、绢上的墨迹;后范围逐渐扩大,凡是古人所写诗文、简札、书信等墨迹,以及其中被后人刻于石、木之上,以便欣赏、临习和传播者,皆可视为“帖”之属,这种刻本之“帖”又称“刻帖”。随着石刻传拓技术的发明普及,用纸、墨和传拓工具将碑与帖上的文字、图画拓印下来所得“拓本”,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传播最广泛、影响最大的载体形式。
  历代碑帖直观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演化轨迹和内在神韵。碑帖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宗教等方面信息,具有证史、考史和补史之价值。碑帖这种特殊的文献,历来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有鉴于此,中华书局联手北京载道文化,从国家级馆藏碑帖宝库中遴选经典作品进行原貌呈现,秉承名家书写、历史名碑、经典藏本的收罗标准,突出碑帖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兼顾版本价值,组织专家进行文字导释,辑为《中国古代书法名家名碑名本》(简称“三名碑帖”)丛书隆重面世。
  金石永寿,纸墨流芳。这套既能满足专业人士考订鉴赏之需,又可为热爱书法的广大读者带来全新阅读体验的“三名碑帖”,希望能发挥保护与弘扬碑帖古籍之双重功能,传续汉字书法文化,无愧先祖前贤遗珍。

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