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3971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创建日期:2025-05-06 04:10:03
  • 发布日期:2025-09-07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叶锦添
  • ISBN:9787515415000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内容简介

《封神:东方美学笔记》是叶锦添倾力打造的一部关于电影美术创作的深度记录之作。全方位展现了电影从概念构思到画面呈现的全过程。在梳理多年电影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全书聚焦《封神三部曲》的精神底蕴,以根源性的中国意识为贯穿始终的主线,使用大量手稿与设计图,从神话的氛围/场域、角色造型设定、道具的考古基础等多个维度,以美学随笔的方式建构电影《封神三部曲》的美学体系,出入于商周青铜器、宋人山水画、《山海经》与《庄子》等典籍,同时结合作者自身在《卧虎藏龙》《夜宴》《赤壁》等诸多经典古装电影及大量的舞台艺术和当代艺术实践中的艺术经验,全面阐发了自己的艺术与哲学之思,开启了《封神三部曲》系列电影与受众之间的更深层次也更为持久的思想对话,将当代的观众全面带入与中国古典精神互动的精深境界。

全书共四百余页,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书中不仅收录了海量的创作草图、概念设定,更融入作者多年来沉淀的美学理论、哲学观念,以及他对艺术和东方文化的独到见解。阅读此书,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新东方主义美学理念的深刻阐述,更能看到对如何通过传统文化的当代性表达,从而创造出既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价值的优秀作品,同时为东方美学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与启示。


作者简介

叶锦添,2020年东京奥运会及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领奖服的设计师,曾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艺术指导,东方美学大师,新东方主义美学的诠释者。作为世界知名电影与舞台美术指导、服装设计师和视觉艺术家,其不断探索及解构“新东方主义”美学理念,诠释古代文化对未来的启示。

担任美术指导及服装设计的影视代表作品主要有:《封神三部曲》、《卧虎藏龙》(2001年,获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及英国电影学院“最佳服装设计”奖)、《夜宴》、《赤壁》、《风声》、《大明宫词》、《橘子红了》等;为英国国家芭蕾舞团、云门舞集、舞蹈家以及导演如阿库·汉姆(Akram Khan)、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和杨丽萍提供舞美及服装设计。

先后在北京、上海、中国台北、中国香港、巴黎、伦敦等地举办个人艺术展。出版《奔向无限透明的蓝:叶锦添的创意美学》《向前迈进的日子:叶锦添自传》《无时序的世界》《凝望》《神思陌路:叶锦添的创意美学》《神行陌路:叶锦添的新东方主义》《中容》《大火》《繁花》等著作。

下载地址

序言

推荐序一

过去的25年,我花了很大一部分时间去了解中国,我和夫人已经19次到访这一广袤辽阔的文明古国,几乎走遍了这个国家除最西部以外的所有地区。我们有许多中国朋友,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有幸进入这个——借用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的短片故事标题——我愿称之为“第三世界(Orbis Tertius)”的地方,它与我进行人类学、历史学研究时所了解的世界完全不同,这是一个平行宇宙,一切都显得十分陌生,令人好奇,对它了解得越多就越感到惊叹与敬畏。

在这段探索之旅中,过去两年我有幸与叶锦添先生进行合作,此次又有幸一睹他关于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的新书,这经历成为引领我通向一座神奇花园的重要路径。下面的日记记录了我与叶锦添先生相识并一同创作《奇妙与艺术:麦克法兰对话叶锦添》(剑桥康河出版社,2023)一书的过程:

2023年1月20日的日记记录了我们初次相遇的情形:

“这是天气凉爽、阳光明媚的一天,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剑桥,11点不到就过来等待与这位了不起的多面手艺术家见面。他带着“Lili”一块儿过来, “Lili”是个真人大小的艺术作品,叶锦添先生带着她到过世界各地,在YouTube等平台可以看到很多关于Lili的视频。那天,我对叶锦添先生进行了45分钟的采访,谈到了古代中国。他重温了老子之前的朝代,像一位老法师谈论着平行世界、灵魂、多重幻象等。他把我的作品《给莉莉的信》(Letters to Lily)送给Lili并同她交谈。他的观点给我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一种家人兄弟的感觉,那种感觉挺奇怪的。叶锦添先生名气很大,曾作为美术指导为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等作品设计服装和布景。非常期待他的下一次来访,子岚和莎拉也都很兴奋。

2023年4月26日:

“我们从上午11:15录到12:45,期间稍作休息。叶锦添先生比上次更放松了,他说的话非常有意思,对我说的内容也很感兴趣,我从他身上学到很多,非常享受这段与他相处的时光。”

2023年5月1日:

“又与叶锦添先生见面了,我们进行了时长50分钟的交流。真的非常有意思,我们开始深入探讨一些话题,他真的是位非常了不起的人,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他也表示希望继续合作,我们约在一周后再见。”

2023年5月10日:

“这次与叶锦添先生进行了两小时的访谈,我们讨论的内容非常深刻,涉及阅读、艺术、宗教等众多话题。感觉对中国思想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叶锦添先生似乎也有同感。他说他从未有过这样的对话,并且很乐意在回中国前再进行两次访谈。”

2023年5月30日:

今天约在上午10:00见面,这是第六次访谈。从11:30到12:30录了一段,从14:00到14:45进行了一段。内容依旧精彩,也感到非常不舍,他显然也很享受,还提到夏天可能会来剑桥待几个星期。这真是一次特别的经历。

这些日记捕捉了我们数月间六次对话的多个元素。首次对话以传统访谈形式进行,后来我们觉得对话形式会更有趣,我向他提两个问题,他向我提问两个,这种形式效果很好。随着我们之间信任和理解逐渐加深,我们的对话变得更深入、更有意义。

通过对话叶锦添先生,我对中国艺术和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是多荣幸才能拥有的机会得以进入这位集摄影师、设计师、当代艺术家、电影创作人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博学者内心世界。他多才多艺,人也特别有趣、谦逊、温和友善。对我来说,这是前所未有且收获颇丰的一次经历。

我和叶锦添先生很喜欢探讨如今已被现代性破坏的理性世界与魔幻入魅世界间的界限,所以我们有了共同目标——探究所处的世界为何以及如何充满奇妙事物。这也是我们决定将书命名为“奇妙与艺术”的原因。我们常常感叹生活的奇异与美丽,叶锦添先生通过多种艺术形式阐释这种奇异,而我则通过学术理论(尤其是人类学和历史学)去理解并传达我的发现。我们的方法不同,但最终目标却相似——重新进入魔幻入魅的世界,弄懂它在现代这个破碎世界中的意义。

可以通过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著作,尤其是《梦的解析》(Interpretation of Dreams)去理解叶锦添的作品。弗洛伊德意识到有另一种意识形式在梦中浮现并占据主导地位,呈不断增添式。梦无法处理“如果”“但是”之类的概念,存在AB之间关系的词汇过于抽象,且在存在层面上意义空洞。更深层次的意识无法接受这些,只能进行添加和积累。我们逐渐意识到,弗洛伊德所谓的无意识和潜意识实际上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直接体验之中。举个例子,我们的眼睛在面上进行“阅读”,而更深层次的意识也同时在“阅读”。

叶锦添先生关注意识的每一层面,从潜意识中获取材料,因此他是担任这部电影美术指导/服装造型指导的完美人选。与他早期的作品《卧虎藏龙》一样,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层次意识并置。而这部与《封神三部曲》配套的书则为观众提供了不同于电影的另一种维度的体验。电影节奏一般会很快,我们可能无法观察到角色服饰上的具体设计或图案的对称。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放慢节奏,仔细研究其中细节。

这本书对任何领域的艺术家都极具帮助,我们可以仔细感受和观察传统民间图案与现代设计的巧妙融合。叶锦添先生以探索更深层次的中国文化意识、以现代方式进行呈现而闻名。

书中向我们展示的图像绝对令人惊叹,那些草图也非常实用。因为相对于艺术家,普通人常常会迷失在艺术品过于丰富的细节中。但通过观察这些草图,像有了提示一样,指引着我们去关注某些特别的方面。可以看到叶锦添先生如何用简单的线条突出重要之处,旁边则是观众在电影中看到的成品照片。想出将草图与照片并置这主意的人可谓天才,这种编排方式使得这部书成为艺术系学生的宝库,也让大众更好地理解艺术创作过程。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这些并置的图片学习到应当如何去观察艺术,还可以通过观察艺术学会观察所谓的“现实”。

科学家恩斯特·海克尔(Ernst Haeckel)的研究也非常重要,他发现了生命体中接近对称的形状,艺术与生命关系密切。海克尔研究的生物体为了生存而进化成此类形状,而并非艺术家们随意的设计。叶锦添先生则通过作品让我们更容易理解这一点,在这方面他能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例如,书中有一幅图像展示了一个“熊”形生物,扁平、铺开来,同时充满原始部落的感觉。要知道那一时期的信息十分有限,那些图像可能距今已有数千年,从中我们能感受到叶锦添先生直接从自己的意识中构建了多少图景。这正是这本书令我惊叹的地方,即使只翻阅其中几页也不停地感叹。

同时,叶锦添先生也很好地契合制片人的选角,对《封神三部曲》的演员形象进行完美打造。这部电影的选角做得非常出色,我们仅通过观看角色形象就能感受到他们的个性。比如“狐妖”还是冀州城苏护之女苏妲己肢体语言就透露出一种怪异感,让人感觉她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叶锦添为她设计的服饰与她的面容及角色设定完美契合,令人惊叹。

《封神三部曲》展现的是明代人对早期神话、传说以及中国意识的认识,那么叶锦添作为一位现代人、一位艺术家、一位对宗教哲学充满探索和研究的人是如何胜任这份工作的呢?他能够感知到一种像是“大众意识(People Consciousness)”的东西,与个人意识不同,而是世代相传下来的集体意识。同时他还能感知到装饰物品和某些形状的语言,其中有些是非常持久稳定的,有些则是可塑的。他能精准地捕捉到可塑部分,并赋予其现代化的表现形式,同时又将深层意识的东西完好保留下来。这是十分罕见的一种能力,多数艺术家往往过分追求个性化,而叶锦添先生则高度自律,不任由自己个性化的东西超越对中国深层意识的尊重和传承。

叶锦添先生在访谈中提到过自己信佛的兄弟,但也说他自己更像道家信徒。从这本书及其他关于中国哲学的研究中,我发现道教对于中国的影响远超过佛教。佛教以印度佛教形式传入中国,而在中国对佛教进行重塑的则是道教。

这也引出了自接触中国文化以来就一直萦绕我心头的问题,叶锦添的作品解答了这个疑问。中国是否属于所谓的“后轴心文明”?“轴心时代(Axiality)”这一概念由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提出,指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间欧亚大部分地区发生的哲学巨变。这一变革使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之间产生了彻底分离,也就是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所称的“世界的祛魅”。雅斯贝尔斯认为,在孔子和佛教之后,中国进入了后轴心时代,而韦伯则认为中国仍然是一个“入魅的花园”。那么,谁是正确的?能否说叶锦添所呈现的世界仍然是一个“入魅”的世界吗?

现在我可以肯定地回答:是的。认真观察这些时期的中国艺术后,没有人会感受不到其中的魅力和魔力。我们还可以继续问,这种神秘魅力是否存续了下来?如此深厚的传统深植于数千年前的潜意识中,那么过去一个多世纪的政治和历史趋势是否能够摧毁它?

通过多次访问中国,在城市或乡村与中国各个社会层级的人们交谈,我越来越意识到,正因为中国有着深厚的本质,历史上的“表层划痕”(毕竟一个世纪相比五千年不过弹指一挥间)几乎没有带来多大改变。当然,如今我们看到中国呈现的是十分务实、理性和重视唯物主义的一面。这正是中国在技术领域表现出卓越的能力,在为数亿人口提供公共服务方面效率极高的原因。不过,我们所讨论的是支撑这一务实精神的深层力量——这是一种由语言、社会结构和哲学组成的看不见的古老纽带,已经延续了数千年。

我们需要一位真正的天才去突破表象,打开通往纳尼亚、霍格沃茨、爱丽丝仙境的大门。叶锦添先生运用创造性想象的各类工具帮助我们逃入一个平行现实,引领我们开始探索这个在地球上最伟大的文明之一中得以保存了数千年的非凡世界。

艾伦·麦克法兰(Alan Macfarlane)

(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院士

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

译者:秦尊璐

2024年12月25日


推荐序二


我喜欢用叶锦添先生的英文名字“Tim”来称呼他,喜欢这个在西方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名字,像他的人一样随和——尽管他永远戴着一顶标识他电影界大佬的帽子、脸上时常流露严肃出神的表情。在我的印象中,Tim 似乎随时都在思考、随时都在捕捉生活中稍纵即逝的万象,用他从不离身的相机和他总是警醒的心。他在艺术创作中展示的瑰丽想象和别出心裁,一半归功于这种用心。2022 年底他来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帮我们设计《永恒的祭献:中国古代青铜礼器》时,曾提及他几年前与导演乌尔善合作的电影《封神三部曲》,对此片何时上映当时仍茫然无头绪但心向往之,没想到了翌年九月,勿如一夜春风来,《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已在神州遍地开花,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

Tim 担任电影美术指导/服装造型指导的这部电影,在刀光剑影中,展开一场人神交织、权谋争斗的奇丽史诗。血色战场上铁蹄铮铮,仙法与人力的交锋宛如惊雷裂地;宫廷中诡谲横生,权谋与情感的较量欲胜兵戎之声。Tim和他的团队在特效、服装、布景别出新意,呈现了浓厚的东方美学与神话氛围。

除了给中文语境的观众献上一场艺术和娱乐盛宴,我知道 Tim 还有一个执念。这个执念是他近年来活跃于国际电影、舞台甚至美术馆的动力,那就是,他一直在想着,如何用国际化语言将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讲述给其他国家的人听,特别是给具有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受众。我觉得 Tim在《封神三部曲》中的实践,颇符合一些西方理论家关于跨文化传播的洞见,比如美国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所谓的“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齐头并进策略:在国际化叙事中,归化意味着将内容调整为更符合目的地那个文化的表达方式,而异化则保持输出文化的独特性,凸显原文化的差异性,换言之,关注文化交流中的平衡,既要易于目标受众理解,又要保留文化的独特性。《封神三部曲》中的“归化”表现在诸多方面,比如电影的特效和场景设计采用了现代化的好莱坞工业标准,例如动态的镜头语言、震撼的CG特效,均符合国际观众对奇幻大片的期待。这种全球化的视觉风格降低了文化隔阂,使影片更易被其他文化观众接受。与此同时,电影的服饰、建筑和道具等细节融入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例如殷商时期的青铜器纹饰、古代甲胄和祭祀场景等。这种本土化的美学设计突出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使其在国际市场中具有鲜明的辨识度,这些则是电影“异化”的方面。

小说《封神演义》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商朝,但作者许仲琳生活在明代,小说中的细节与商朝历史及物质文化并不完全吻合。制作电影时,Tim和导演乌尔善选择了一种综合性的设计:熔商周青铜器、宋代山水画、元明道教水陆画等元素于一炉,用Tim的话说,“希望呈现一种超现实主义的独特物理空间”。Tim特别强调“超现实主义味道”,但从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的视角来看,这种美学风格也值得称道。

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性(Modernity)的单一性,推崇多样性、碎片化和对权威叙事的反思。将古代故事与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服饰等混合是一种后现代创作手法,它通过跨时空拼贴与文化混杂,解构传统的时空逻辑,模糊历史与时代界限。这种方式挑战了经典叙事对历史真实性的要求,强调叙事的主观性和创作者意图,提醒观众电影并非真实历史的再现。西方电影也证明,电影中的“历史”更关注戏剧化表现,而非完全忠实于考古细节。偏离历史如果能更好塑造人物、推进情节或增强情感冲突,就具有正当性。美国电影学者大卫·鲍德威尔指出,电影的“史诗感”来源于视觉设计、叙事节奏和情感共鸣,而非单纯的历史规模。通过夸张和理想化的场景设计,电影能够传递情感深度,让观众更直观地理解核心主题。

在影视和舞台设计中呈现其瑰丽的想象和不逾规范的美,对 Tim 来说,应该是得心应手的事,但最近他跟我合作,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呈现给西方观者的大展《永恒的祭献:中国古代青铜礼器》显示,他在跨界的博物馆展陈设计方面的创造力,也同样让人惊艳。

西方博物馆尽管藏品丰富,但如何讲述源于不同文化的艺术故事,殊非易事。就中国古代青铜器而言,通常博物馆以说明文字辅助展柜陈列的方式,纯粹把这些礼器变成了脱离它们祭仪原境的古代艺术品。而《永恒的祭献:中国古代青铜礼器》展,就是打破这种常规展陈的一个史无前例的尝试。本人担任策展人的这个展览,精选150余件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代青铜礼器,呈现三千余年前先人敬天崇祖的祭祀文化,以及神秘华美的礼器艺术。不同于以往同类主题的展览以朝代嬗递为线索,以艺术形式的演变为主轴的展示方式,这个展聚焦几个能折射青铜文化核心的瞬间和场景,试图重现青铜礼器使用的原境,意欲将这些承载礼仪内涵的重器置放于它们的祭仪时空中呈现。观众进入展厅,如同穿越到了古代,感到自己身临其境,亲历了一个祭祀的过程:从进入陈列着青铜祭器的“庙堂”,到亲历涉及青铜礼器的“祭祀”活动,再到参与使用青铜酒食器宴饮的欢快场面。整个展览分为七幕。序幕 :场景设定,第二幕:万物有灵,第三幕:宗庙,第四幕:祭祀,第五幕:宴饮,第六幕:礼制,第七幕:回到起点。Tim 和他的团队呈现的各幕,和本人设计的故事线索、祭祀过程和体验,水乳交融,让观者从头至尾,满眼惊奇、深深沉浸于神圣的氛围中。

其中一些在一般展览中前所未见的独特设计,是 Tim 跨界对博物馆/美术馆展陈理念的贡献。比如说“动态设计”,展中随处可见动态或运动感美学的呈现:第二幕《万物有灵》,呈现青铜时代人神混杂、万物有灵的氛围,以及时人对鬼神上帝的敬畏和臣服。展厅中有一道由数十道长条纱组成的纱幕,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荡漾。汹涌的黄河影像投射在纱幕上,浊浪排空,而飘动的纱幕进一步加强了大河的动态感;而黄河东去的影像,透过纱幕,投射在纱幕里侧的地上,创造出立体的汹涌波涛幻象:纱幕上的浪涛和地上的滚滚水流,和摇曳的条状纱幕投影交相呼应,呈现出大河一泻千里的震撼景象。第四幕《祭祀》,呈现青铜时代“禋”和“燎”祭的场景,这种祭祀,是通过焚烧玉帛、牺牲生烟,让烟气上升苍天,以此与上帝及先祖神灵沟通。展厅的中间是一个“亚”字形土筑祭坛,祭坛上一缕青烟袅袅升起,直抵天庭,而烟的效果,是将特别的灯光打到祭坛一侧悬挂的薄纱幕上而产生的。然而这一幕最震撼的是天的形象:那是一个椭圆的幕布,其上投射了蓝天白云的影像。观众看到蓝天如洗,流云时而诗意地舒卷,时而湍急汹涌,那椭圆的天幕就如上苍监视芸芸众生的眼睛一样,悠远深邃又神秘莫测。

展陈中对镜子的妙用同样值得称道,比如序幕“场景设定”中有一块用透明亚克力所制的“悬幕”,吊挂于观者和天花板之间。从“悬幕”上垂下十来件以透明材料用3D打印机做成“青铜器残块”,暗示我们对蒙尘的历史以及礼器文化的知识,零碎而不完整。和“悬幕”相呼应的是地上一块同样形状的镜子,静静地、深不可测地反映着上方在微风中轻轻晃动的“青铜器残块”和“悬幕”,暗示人们,历史并不总是一维的和线性的,毋宁,它是立体的和多维度的。

另外,展览中壁画的使用也是一个锦上添花的措施。壁画以反映青铜时代人和野性世界关系的神山为主轴,同时又随机应变,因地制宜地创作了和各幕相宜的、静态或动态的壁上图绘。这些壁画无疑是各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但为展厅中陈列的青铜礼器提供了“原境”,而且更是让那些独特的场景变得鲜活有生命力。

在和 Tim 会面时,我们馆长陆凯蒂博士(Dr. Katie Luber)曾称赞Tim 说,他的言谈时常流露出一个哲人的特质。相信国内的读者也会同意,这本书,看似 Tim 在准备以及拍摄《封神三部曲》过程中写下的读书笔记、工作思考、角色研究、设计方案,以及实施记录,但贯穿其中的,是 Tim 多年来对文化艺术、神话宗教的观察、思索和见解,处处闪烁着哲人般的洞见。

柳扬博士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亚洲部主任)

2025年1月12日


推荐序三


叶锦添老师是我一直以来非常敬仰的艺术家。

电影美术指导,是他更为人所熟知的身份。

但从他参与的各种现代舞台剧、艺术展及其他艺术创作中,你都能强烈地感受到他对新东方主义美学的探索。

在他任何形态的作品里,都能清晰地看到他将中国各个时期的经典文化元素的再创造。更重要的是,他总能在传统与当代之间找到独特的平衡点。

《封神三部曲》是一部神话史诗作品,我们不仅要提取殷商时期的文化符号,还要赋予它宋元明时代艺术的神话色彩和想象力,加以提炼重组,找到神话与真实之间微妙的平衡。在项目启动之初,我就在思考,谁能胜任这个艰巨的任务?答案无疑是叶锦添。

2016年,我在旧金山与叶锦添老师见面,邀请他加入《封神三部曲》的项目。他的加入,为我们的电影注入了美学灵魂。我们一起去河南、山西、陕西等多地的博物馆和古迹进行了采风。最终的结果,如电影所呈现的,他将这些美学元素与个人风格完美结合,创造出

既古典又当代,独属于《封神三部曲》的美学风格。

叶锦添老师的新书《封神:东方美学笔记》即将发布,我相信这本书将为我们揭示《封神三部曲》背后的美学奥秘,一定会为所有热爱电影和艺术的人带来无尽启发。

乌尔善

(《封神三部曲》导演)

2025年2月6日


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推荐序三

自序

缘起中国记忆

第一章空间

中国神话与《山海经》

庄子与重叠的世界

出入时间的神话

中国宗教与“漫天神佛”

神话内容的变迁

《封神三部曲》的神话构思

第二章

镜像的世界

“玄”与“虚”

次能量世界

青铜器的巫神时间

东方古典韵味的神话世界

第二语言

第三章

场域

《封神三部曲》如何定调

“气氛先行”的制作方法

表现主义美学的延伸

超现实主义的戏剧性介入

电影工业化的探索

概念·场景的设定

昆仑山,不断再生的能量场

都城朝歌,一切故事的开始

饕餮,精神的压制

西岐,唯一的绿洲

第四章

角色

人间斗争

殷寿

姬发

殷郊

西伯侯——姬昌

姜王后

闻太师

四伯侯

殷郊及质子团

平民百姓

仙家势力

“金鳌”仙人

元始天尊

姜子牙

哪吒

杨戬

金鳌岛仙人

通天教主

申公豹

数字角色与数字生物

龙须虎

雷震子

墨麒麟

九尾狐

女幽文化的源流与创造

塑造·妲己的诞生

中国的“女幽”

源自京剧行当的灵感

“本我”与“非我”

第五章

道具

兵器篇

帝乙剑

鬼侯剑

比干剑

王家侍卫剑

纹饰

夔龙纹

蟠螭纹(蛇纹)

云雷纹

第六章

时间的神话

再谈新东方主义

何谓“东方”

精神DNA

“原宇宙”

中国人的文化动力学

现代性的迷乱

新东方的语言

传递东方的声音

时间的神话

后记

短评

    产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