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邮差 王强著 思想与阅读的深刻探索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6449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创建日期:2024-11-14 03:10:54
  • 发布日期:2025-09-06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王强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内容简介

《思想的邮差》是王强继《读书毁了我》《书蠹牛津消夏记》之后又一部文化随笔集。

王强的思想启蒙,沈昌文主编的《读书》杂志起了很大的影响。正是有沈公这样的思想的邮差传递装着思想和文字的包裹,王强才能读得这么如饥似渴、如痴如醉。王强自己也常常客串思想的邮差,他那些替人做嫁衣的序言,从来都不是虚应故事,而是苦心经营地从语词出发,剥去修辞的外套,进而直指其人燃烧的内心,点出思想的精要所在。因为这些老派而浪漫的文字因缘,本书遂名《思想的邮差》。

书中总计收录了14篇文章,作者穿梭于中西方文化,和古今哲人对话,为形容词申辩,谈藏书的版本,揭示蕴藏于餐饮日常之中的文明,他坚信阅读是一种信仰,阅读有思想、有力量的文字,可以跨越语言、文化、时代的局限。


作者简介

王强,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学士、纽约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牛津大学哈里斯·曼彻斯特学院基石院士,新东方联合创始人,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电影《中国合伙人》原型之一。

作为知名的爱书之人,持续地寻书、藏书、读书、写书,是他极大的人生乐趣。作为资深书蠹,他对外文书的品鉴启发和引导了许多人。著译有《读书毁了我》《书蠹牛津消夏记》《思想的邮差》《破产书商札记》等。


编辑推荐

1.王强先生继《读书毁了我》《书蠹牛津消夏记》之后,沉寂多年,终于又推出一部文化随笔集《思想的邮差》,本书中展现了他广博的阅读视野,呈现了多年在中西的文史哲经典中沉淀诞育出的思考。每一篇文章围绕一个文化主题,漫游于中西方文化之间,旁征博引古今哲人文人的文字与思想,从中生发出王强先生自己的真知灼见。思考阅读的本质,探讨形容词的作用,讨论文学中的“猫”,揭示蕴藏于餐饮日常之中的文明……切入点精微,背后引发的思考空间却博大深刻。本书之名“思想的邮差”是王强先生对沈昌文先生的赞誉,而同时他也成为一位这样的“邮差”,为读者传递装着文字和思考的沉甸甸的包裹。

2.王强先生在书中分享自己的私人阅读体验和他与同时代作者(诸如沈昌文、俞晓群、沈双、刘忆斯等)的文字交往,读者不仅可从中发现自己的爱读书目、必读书单,还可透过王强的视角重新认识一本书的要义。

3.王强先生是乔伊斯作品的藏家,书中由王强整理自己的乔伊斯作品珍贵藏书,附以详尽解说,趣谈一些珍本背后的故事,更指出乔伊斯作品的思想深度,以及版本、装帧的独到之处,足以令读者大饱眼福。

刘锋教授作序《生命的压榨》,认为《思想的邮差》是王强先生作为爱书人对自己持续砥砺的真实人格的恳切表达。

出版家俞晓群先生作序《草鹭居中日月长》,他在王强的文字中体会到深刻的哲学思考,认为读者在阅读《思想的邮差》的过程中,能收获好看的文字,人生的智慧,无尽的哲理。


下载地址

序言

后 记


去年年初,一个温煦的午后,我和俞晓群兄在京郊“草鹭居”有一搭无一搭地闲聊。约莫一盏茶的时间过后,他一脸严肃地对我说,是时候该为你的读者们再拿出一部文字集了。

我本以为,这句飘在淡淡茶香里的期许于我而言实属无米之炊,难以从命。诸般杂事中,哪来时间哪来心境再次提笔为文?没承想,出版家晓群兄的这一督促还真是逼出了眼前我文字的这一次结集,即《读书毁了我》《书蠹牛津消夏记》之后,我的第三本读书随笔集。书名选用的虽是当年应“脉望”所邀为贺沈公昌文八十八寿辰所写文章的题目,但将这一题目拿来命名我的这本新著却也觉得恰切不移。数十年来,暗地里以谦和、睿智的沈公为楷模,作为读者作为写作者作为译者,穿梭往来于一个个思想文字凝聚而成的精神驿站之间,我自己又何尝不是一个“思想的邮差”?

除发表过但尚未结集的文章外,收入本集的文字中有两篇是新近写就而尚未发表的。它们是“阅读通向自由”和“为形容词申辩”。

此次结集中的文字,以我所花时间和所花精力之多言,发表于《BM》季刊创刊号上的“无我的自我主义者”当排首位。这篇文字动笔以来,拉拉杂杂写了近十个月,个中原因举得出的大

致有三:其一,此文的文体架构和思考维度乃是我迄今文字里称得上最为“复杂”的;其二,此文所引的文献由古及今,跨越历史、文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宗教、科学,涉及法文和英文,每每下笔翻译之时总要对引文的文体和文义斟酌再三,以期为有兴趣的读者们留下颇可放心的“一手资料”;其三,此文性质上接近“观念史”取向的长“脚注”亦丝毫不敢懈怠对之。因为在认真展卷的读者们面前,上述三个层面处理得如何,会不加遮拦地暴露出我内心之于读书、之于写作、之于思想、之于生命一以贯之的态度和一步步践行的“样本”。

在此,允我对上述第二点(“翻译”)与第三点(“脚注”)略做扩展和解释,因为它们正是我提笔为文之时颇为看重的两个方面。

先说翻译。知堂的大量文章往往鲜明地呈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知堂体”。我所谓的“知堂体”指的是,作者表达自己思想的文字与其引自其他思想家、文学家的文字或者由自己操刀、译自其他思想家、文学家的文字水乳交融在一起,难分难解,绝非是一种通常意义上人们所认为的作者“正文”与“正文”中次一层级的“引文”之间的关系那么简单。

赫尔曼·迈耶(Herman Meyer)在其关于“引文”的那部专著《欧洲小说中的引语诗学》中提出并解答了上述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尽管引语有其天然的局限性,但它能否在叙事作品的整体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引语怕不单单是蛋糕中的葡萄干,它们的美学效果能够超越葡萄干给予味蕾的短暂愉悦吗?”他给出的回答十分肯定。他认为,“引文”在“正文”中扮演着“真正的结构元素”,“引文”发展成了文本的“形式之历史”。此外,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作家们“严肃性质的对待引文”与作家们“打趣性质的引用艺术”这两者之间乃是基于全然不同的创作诉求。但无论诉求如何,“作者的引用艺术揭示了其对西方文化传统财富的参与”。

……

目录

序一 生命的压榨/刘锋

序二 草鹭居中日月长/俞晓群

思想的邮差

“肉体的夜晚正是灵魂的白昼”

阅读“世界”的歧路与正途

读,是为了孤独

风与空气的印痕

力量是文字的意义

阅读通向自由

为形容词申辩

司各特述“众猫之王”

无我的自我主义者

语言的焰火

心灵的食材

就算这个世界今晚到了尽头

知识与哲理胶囊

后记


短评

    产品特色